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计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发展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计文化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发展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洛阳布老虎为例,主要分析地域性文化对于民俗文化的影响。从影响设计文化的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洛阳布老虎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并由此而发,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的简单思考。关键词:布老虎;洛阳;民俗;特色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27-01

设计的文化地域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地域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民族性更具狭隘性或专属性,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经过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其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譬如同是布老虎玩耍物,不同的地域里盛行的都有不同的造型和元素。豫西布老虎在河南地区较为著名,而洛阳布老虎又堪称豫西布老虎的代表。

一、 历史传说对设计思想的影响

古人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是镇宅、驱邪、禳灾,以及生育的保护神,是中华大地上的吉祥物。布老虎是中国古代专为幼童制作的枕头及玩具。河南地区流传着两个传说。传说一,为了繁衍后代,女娲以草帽遮面,装扮成老虎,与其兄伏羲成婚。人们为了纪念二人,就以制作布老虎来缅怀我们的祖先。所以,民间的布老虎可以说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传说二,是神神荼和郁垒驯服山上的猛兽一起来防范野鬼,免除玉皇大帝的寿桃被盗的故事。而这些吞噬恶鬼的猛兽,就是被誉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所以老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遍有了惩恶辟邪的寓意。

二、 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对设计风格的影响

由于河南地处我国北部,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医学很不发达,娃娃夭折过多。人们对于自然和疾病都无法科学地去认识,只能归之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恶鬼。人们希望战胜它,于是便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和老虎这种猛兽身上,产生亲近老虎的愿望,从原始墓穴中的壁画到用丝绸、象牙和木头做成的艺术品,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赞美虎。

三、材料和工艺对设计定位的影响

洛阳布老虎大多是纯正的手工制作,经过民间艺人手授心会的流传,演化与再造,虽历经千年仍完好地存留着其原生态的神采。被用作虎皮的布料则选用长度适中的短绒布,有黄色,橘黄色和橘红色三种。经过有规则的裁剪,装入合适的填充物,细密的缝制而成。再加上适当的彩绘。因此,在造型、神态、花色方面格外多姿多彩、气韵朴拙、形态粗犷。布老虎缝合的绣制是用丝线,虎肚子里边充以小米、蚕沙或荞麦皮、碗豆皮、锯末、艾叶、神沙、香草或各种中草药材。不但充实饱满,也具有安神。驱虫等多种功效。为了消除异味,民间工艺者们大多将锯末等散发不适气味的填充物经过几道浸泡晒干之后再使用。因此,豫西布老虎具有物美价廉之特点外,还有很强的实用功效。

与豫东地区的布老虎相比,(豫东:头部是扁平状,夸大其头部的外形特征,重点描绘虎的两只传神大眼,额头突出了“百兽之王”的“王”字。)豫西洛阳地区的布老虎制作精美,色彩艳丽,装饰性强,造型丰富端庄,使人看了产生一种喜庆、快乐的感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渴望安宁生活,并无过高奢求的老百姓却给了老虎一颗平和的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传承和沿袭对设计发展的影响

民间与原始之间,有着极为相近的美学意趣和审美风尚。布老虎纹饰的基本线条,便吸收了原始彩陶的装饰风格,流露出民间艺人对原始艺术稚拙的也许又是无意识的理解,表现出对原始陶纹与符号的认同。在这些经历了千百年心授承传与历史积淀形成的布制玩具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的古老美学法则的脉络。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情感的自然宣泄,民间玩具源自民间,它的创作不简单盲从于客观现实与时尚潮流,与宫廷艺术和士大夫情趣的清规戒律截然不同。民间玩具的创作凭借着艺人内心深层的原始情绪和直觉本能,在信马由缰的精神状态与娴熟的手工技艺中,创造出一种饱含质朴的美。

如今,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保护力度已经蔚为可观。洛阳布老虎在寻求外界保护的同时注重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发展,是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关键。与历史息息相关的根固性,与风俗紧密结合的联系性,使它在中国人民的精神领域充当着保护神的作用;材料的普遍性和保健作用也使得它拥有良好的实用功能;而制作工艺的相对简单和手工制作也使得它的流传更为便捷;注重地域文化的发展与民族风格的弘扬更使洛阳布老虎具有优秀的文化内涵。从洛阳布老虎的发展来看,保持自身优秀的品格,从地域走出,向更广、更久的空间发展,这是任何一个地域性文化产业必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惕.中华美术民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