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余映潮老师《说“屏”》教学实录及评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余映潮老师《说“屏”》教学实录及评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间:2009年5月25日上午

地点:大连市第九中学

学生:七年级

【教学实录】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说“屏”》这篇文章。大家把讲义打开。我们首先直观的看一下“屏”。

师:(屏幕展示各种屏的图片)这是屏最基本的模样,上面有书有画;这是锦屏;这是石屏。

师:(屏幕显示“屏”的解释)我们再来看一下“屏”这个字的含义。这是最基本的含义,大家一起读。

生: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师:由“墙”这个含义演变成“屏风”这个含义,读。

生:屏,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师:一种古老的用具,带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用具。再来看词义的发展,像屏风一样形状的东西,人们往往给它加上一个“屏”字。看屏幕,再读。

生: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师:然后,“挡住”的含义又蕴含在“屏”字里面,再看屏幕,读。

生: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师:“屏”的含义是多么的丰富啊。

师:这节课,我们做两件事。第一件事:能力训练之一,课文内容再表达。就是把课文内容用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第二件事:能力训练之二,课文内容巧表达。换种说法就是把我们对“屏”这种事物的认识用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主要活动

1.课文内容再表达

2.课文内容巧表达

师:我们先来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第一段,我们要感受在一篇介绍事物的文章中,作者充满情感地从自己的感受写起的这样一种开头方法。

(生作批注)

师: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屏,我们一般都……”读!

(生朗读第一段)

师:第二段,感受先总说一句,然后举例子的写法。

(生作批注)

师:我读总说的一句,你们读举例子的语句。“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生朗读第二段)

师:第三段,感受先从有趣的地方写起,然后再说明事物这样一种写法。

(生作批注)

师:我读有趣的部分,你们读实质上对屏进行说明的内容。“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生接着朗读)

师:第四段,感受作者从正反两面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一起读!

(生读第四段)

师:第五段,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生作批注)

师:“屏是真能够吸引人的……”,读!

(生读第五段)

师:这是一篇专家写的文章。作者不仅仅是研究古代建筑的专家,而且是散文家,文章写得很漂亮,用了一些高雅的语汇,我们看屏幕,这样一些词语,是要在这节课里面认识它、理解它、记住它的,开始自由的朗读它们。

(屏幕显示)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装饰:装点修饰。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生自由朗读屏幕上呈现的词汇)

师:反复读。

(生再读)

师:我给大家重点讲两个词。第一个词是“微妙”,把含义读一下。

生: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师: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常常用到,它是写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看起来似懂非懂,很难捉摸的状况,它可以在大处用,比如两个国家的关系很微妙;也可以在小处用,如蚂蚁王国蚂蚁们的工作关系很微妙。第二个词很常见却很少用,把含义读一下。

生: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师:做得恰到好处,有分寸感。我们对大人说话,对朋友说话要得体;得体地待人接物更是一种行为规范。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课文内容再表达。学习要求:选句。在全文中选句,把你选出的句子连接起来就是全文的要点。好,拿起笔来,用勾画的方式,选出文中能概述文章基本内容的句子。

(屏幕显示)

选句――概述全文要点

(生默读勾画)

师:好的。注意,你选出的句子要满足这样一个要求:说“屏”。还要满足一个要求:概述。一点生动的东西都不需要,就是概括讲述。请把你选出的内容念给同桌听一下。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概述“屏”,大家听他的优点在哪里,弱点在哪里。请你来。

生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谢谢你。大家发表一下看法。好,你来。

生2:我想给他补充一下。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这说明作者非常希望现代人能在屏的设计上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这句话也应该加到说“屏”里面。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好,继续发言。请你来。

生3:我觉得第一位同学只是把文章中的语句加起来了而不是概述。现在我为大家概述一下。第一段是写作者为什么说“屏”;第二段是写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这是屏的作用;第三段写屏的分类,并且有雅俗之分,可以显示出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第四段写屏有大小之分;最后一段概括作者写“屏”的原因。

师:你真行,超过了我的要求。给予表扬。我的要求是说“屏”,你不仅把概述的内容讲出来了,还分析了每一处的作用,甚至把每一段的主要意思都给我们讲出来了。谢谢你。

生4:我觉得第三段“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这一句话也是写“屏”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把这句话加上。

师:把它加到作用里面来,使“屏”的作用更丰富一些。但是我觉得这句话表达的内容也是遮挡视线,这个内容在第二段已经有了,加进去这句话会生动一些,但不加会更简洁一些。谢谢你。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整合一下。

生5:“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师:大家听出他的弱点没有。优点很多,弱点也有。我帮你指出来,就是把生动、有趣味的的语句加进去太多了,在“概述”的表达上不是很准。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这就叫作提取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取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前两位同学找到的语句跟老师找到的差不多。我们齐读。

(屏幕显示)

“屏”,一般都称“屏风”,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它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生齐读)

师:我们刚才学习、实践了这种方法:用勾画关键句的方式找出文章重要的内容。我们现在进入第二个学习活动:巧表达。

(屏幕显示)

写句――理解细节内容

师:很有趣的一次写作活动。写句,理解课文的细节内容。刚才是概述,现在我们要细化。如何写呢?同样是说“屏”,我给大家四组词,你任选一组来说“屏”。你可以写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用进你选的这四个词。

(屏幕显示)

自选一组词说“屏”

诗意 情景 向往 微妙

擅长 功能 美感 称道

帷幕 装饰 书斋 休憩

造型 轻巧 绘画 得体

师:我建议可以分小组进行。一组选择第一组词语,二组选择第二组词语,以此类推。开始。

(生认真写作,教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生1:屏,一种微妙的有文化成分的用具,在起着多种作用的同时,也将人置于一种诗意的情景中,让人对屏上的艺术世界心生向往之情。

生2:屏是富有诗意的。诗与画把屏渲染成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情景,令人充满向往。它的微妙无处不在,从功能到内涵无不展现了古代人的才华与智慧。

师:像这样的写作,我可以给你们打一百分。组织得很漂亮、很得体,文章的造型也很美。谢谢。

生3:屏的功能极为广泛,既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既可以放在室内,又可以放在室外。不管放置在何处,屏都好似一篇美感与功能相结合的文章,使观赏屏的人都齐声称道。

师:多好!让我们立刻感受到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之美。

生4:我的老师擅长在功能独特的屏上作画。那屏实用而又充满美感,散发着一丝丝淡淡的清香,使人称道不已。

师:发挥了想象力。你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有才华的老师。请第三组的一位同学。

生5:屏可以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进行分类,显露出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同时屏与帷幕起着同样的作用,应用广泛,如在书斋、厅堂、院子当中均可应用,同时,屏也给我们一种文化上的休憩。

师:每一个词都用得很得体,恰到好处。

生6:屏与帷幕起着同样的作用,屏的装饰有书有画,不同的装饰可以显示出不同的效果。屏可以放置在宫殿、厅堂、院子、书斋、天井等地,若是人们在屏的遮蔽下休憩,必会引起无限的遐想,净化人们的心灵。

师: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这样的话语和文章中的话语一样美。假如我们把屏放置在我们的书斋里,那就会更富有诗意了。

生7:屏的造型轻巧,上面有绘画或诗文,若放置的得体,便是个不可多得的装饰品。

师:你看,用了一个“若”字,“若放置的得体”,便会给我们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生8:屏具有实用性、艺术性,而且富有诗意。从建筑的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它微妙的情景,令人向往。

师:嗯,它很微妙,因此让我们向往。

生9:屏的造型是轻巧的,屏的绘画富有诗意,色彩丰富,它的设置要在多方面都做到得体,才能使它更加微妙。这便是我们的先人在屏上作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

师:你除了选用第四组词之外还多用了几个词。多好啊!这就是创造。

师:根据课文内容,我们用自己的表达,来说“屏”,来说它的艺术性,说它的微妙之处,来说它表现出来的古老的文化传统,来说它对我们生活的作用,来说它给我们美好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做这样两个活动。选句是阅读,是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写句是写作,通过写作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屏”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很好地完成了读和写的任务,读懂了课文。

(屏幕显示)

我们的学习活动

选句――读――提取信息

写句――写――特点欣赏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评点

追求创新,崇尚美感;形式简约,内容充实;训练语言,启迪思维;引导活动,注重积累:这是余老师一贯的教学风格。《说“屏”》一课,再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种风格的无限魅力,它正如一道富有诗意的“屏”,让听者在似隔非隔中,欣赏到了余老师用儒雅与淡彩挥就的“这篇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而这次第,怎一个“巧” 字了得。

一、追求创新,崇尚美感

余老师为此次讲学量身打造了自己的第三版《说“屏”》教学设计,因为此次余老师是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讲授这篇收录在八年级教材中的文章。这种因不同学情而设计教学,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风范也许就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原因所在。聆听余老师的课就如同聆听班德瑞的钢琴曲,舒缓中感受着美的跃动。整节课美在简约、清晰、流畅的板块式结构;美在明确、厚重、多维的教学内容;美在目标、角度、方法的新奇;美在教学环节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美在润物无声的不着痕迹;美在激发思维跃动的情境设计;美在教学设计所彰显的设计者的睿智与沉淀;美在课堂评价语言所流泻出的激励与呵护……

二、形式简约,内容充实

(一)开门见山巧导入

没有气势如虹、华章丽彩、山雨欲来之前的蓄势,只有娓娓道来: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余老师用词义本身奇妙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简约的导入,短小精悍,打造了一个精巧的“凤头”,在短短的3分钟内,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使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

(二)内容充实巧兼容

《说“屏”》一课,余老师设计了两个教学板块:课文内容再表达;课文内容巧表达。看似单薄的造型,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里既有语文知识的传递,也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更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于简约中蕴含丰富的关键便是“兼容”。

1.朗读训练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相兼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在余老师的任何一种课型设计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读都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有目的地读,有技巧地读。如余老师执教《律诗二首》(《游山西村》《过故人庄》)时,采用了一诗四读的方法:朗读、译读、背诵、说读,一线串珠,层层递进。在执教《云南的歌会》过程中,余老师以“读”为核心设计了三个板块: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寻读课文,以“课文之最”为话题,概述生活是多么有趣……翻开余老师的教学设计,无处不见“读”的踪影,无处不见“读”的精妙。《说“屏”》一课,余老师再次让我们认识到:原来可以这样读:第一段,我们要感受在一篇介绍事物的文章中,作者充满情感的从自己的感受写起的这样一种开头方法……第二段,感受先总说一句,然后举例子的写法……第三段,感受先从有趣的地方写起,然后再说明事物的写法……第四段,感受作者从正反两面来说明事物的方法……第五段,感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这种点拨式的师生共读,已不再是读准字音、读得流畅的浅显的朗读,而是兼容语文知识于一体的有所认识地读,感悟地读,思辨地读。

2.阅读训练与学习方法指导相兼容

余老师的第一个板块设计旨在训练学生通过提取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能准确地提取文本中的主要信息可以说是走进文本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对于《说“屏”》这样一篇小品式的说明文,准确地提取出信息无疑就是提取了纲领,文章的脉络及说明内容便一目了然。那么什么信息才是主要的,应该怎样提取信息?余老师在学生操作之前做了简洁、明晰的讲解:“把你选出的句子连接起来就是全文的要点”,“概述,就是一点生动的东西都不要”,“用勾画的方式,选出文中能概述文章基本内容的句子”。 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就在这寥寥数语中水融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而接下来的自主提取、同桌交流、互评纠错、整合明确,又正是一个学习探究流程的完整体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中,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各个教学环节与积累相兼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说:“什么叫认识字?会读、会写、会解、会用才叫认识。”如果说王宁教授给予我们的还只是理论性指导的话,那么余老师的这节课则用事例教会我们如何去践行这“四会”。在字词教学离我们的语文课堂渐行渐远之时,在解词已淡出我们的教学环节之际,余老师却设置了约3分钟的读词、解词内容。对此,当时的我也心生疑问。但到了第二个教学板块――课文内容巧表达时,我不禁释然:在四组16个词语中,有6个比较生疏的词语已经在解词的环节作过解释,其中“微妙”“得体”两个词,余老师不但做了详解,还举出了使用情境,学生懂得了词语的含义,必然为连词写句做了铺垫,而具体的写作情境,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会写、会用自然达成。巧妙的铺垫!巧妙的勾连!而更巧妙的则是不着痕迹的积累。我个人在记忆英语单词时有这样一个体会:最好把它放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而且要让它经常性地呈现。余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明白:学习母语词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45分钟内,学生们读过、解过、写过、用过,多感官的接受过这些词语,当他们走出课堂时,对这些词语还会陌生吗?这比让学生单独、孤立地死记硬背是不是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有实效性呢?

三、引导活动,注重积累

关于积累,在前文已有拙见。在此,我只想呈现给大家一组数据:在本节课中,学生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朗读共计约8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勾画选句约4分钟;学生连词写句约6分钟;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约16分钟,总计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在45分钟的课堂上,余老师只给自己留了11分钟。整节课余老师的提问设计为零,但从学生们的发言中,我们却清晰的看到思维的绚烂缤纷。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什么是以教师为主导?什么是师生平等?什么是自主学习?……无须再做理论名词的堆叠。这里面,既有教学理念的真实,又有教学技艺的娴熟,更有对教材、对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的深刻研究。其中闪现出来的智慧之光,能够让我们细细地欣赏品味。

我的拙笔无法写出我内心的全部感受,但走笔到此,我还想与大家分享一个细节。那天听完课后,我问余老师用来写句的那16个词是随意分的组还是有所依据?余老师温和的一笑说:“要说有依据,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自己写写看。”当时我内心的某个角落轻轻地震颤了一下,说不清为什么,只是时至今日仍清晰地记着这一种震颤。也许是因为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吧,也许是因为知晓了前行的举措吧……

余老师,衷心地说声谢谢!

[作者通联:余映潮,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高中;邓鑫,大连市教育学院初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