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与专业满意度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与专业满意度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为了调查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专业满意度关系,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表,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发现:①大学生轻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28.5%,中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1.5%,高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3%,学习倦怠的累积检出率为85.3%;②大学生整体学习倦怠水平处于中度学习倦怠;③学习倦怠与专业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④成就感降低、耗竭对专业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比较严重,并且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倦怠有影响,成就感降低、耗竭是专业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变量。

关键词: 学习倦怠 专业满意度 关系

1.引言

倦怠(Burnout)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Herbert J.Freudenberger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的下降,对工作、他人日渐冷漠,无工作成就感等一系列负面症状[1]-[4]。学习倦怠是由工作倦怠衍生出来的概念,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5]-[8]。我国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基本是通过测量、评定、实验等方式进行的。由于没有统一的量表,大多学者采用的问卷有以下几种,一是以Maslach提出的三因子职业倦怠模型自编问卷为基础进行修订,如连榕、杨丽娴等人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5];有学者在李永鑫等编制的CMBI(Chinese-Maslach-Burnout-Inventory)基础上修改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少数学者如孙爱玲[7]等自编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本文采用李永鑫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3],对南通大学本科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并分析学习倦怠与专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南通大学本科生的学习情况,为研究大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比例抽样,共抽取500名南通大学在校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456份,废卷44份,有效率为91.2%。其中,男生225人,女生231人;大一107人,大二118人,大三117人,大四114人;文科109人,理科116人,工科116人,医科115人。具体情况见表1。

2.2研究工具

采用李永鑫2007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表》为测试工具。该问卷包含三个维度: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每个维度5个项目,共15个项目。问卷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如下:(1)耗竭,表现为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学习挫败感和紧张状态;(2)人格解体,表现为在学习中采用一种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尽量减少学习活动,退缩;(3)成就感降低,表现为对自己的学习及其绩效进行负性评价,学习胜任感和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降低。问卷采用7级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由“1”到“7”代表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全部反向计分。每个维度的得分都在5~3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学习倦怠感越高。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的临界值分别为25、11和16,在学习倦怠的任何一个维度上得分高于临界值为轻度倦怠者,在任何两个维度上得分高于临界值为中度倦怠者,在三个维度上得分都高于临界值为高度倦怠者。该问卷总体信度为0.7475,结构效度良好,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

专业满意度采用直接测量法,问题为“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感到满意”,采用5级评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被试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应的选择。

2.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方式施测纸笔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阅读指导语,并说明测试要求,在所有被试都明白之后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测试时间大约为10分钟。测试结果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及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检出率

按照《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表》中对学习倦怠的评价标准,计算大学生总体及各群体在学习倦怠上的检出率,结果见表2。

统计结果表明,南通大学本科生轻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28.5%,中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1.5%,高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3%,学习倦怠的累积检出率为85.3%,只有14.7%的大学生没有感觉到学习倦怠,其中中度学习倦怠者占一半以上,而高度学习倦怠者占少数。男生的学习倦怠人数多于女生。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倦怠的检出率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工科、医科学生的学习倦怠人数多于文科和理科学生。

3.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整体分析

从总体上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数据显示,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大学生群体,在耗竭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低于临界值(25分),而在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各自的临界值(11分和16分),按照学习倦怠的评价标准,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方面整体上处于中度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水平较高。

3.3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满意度的关系

大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专业满意度的相关分析表明(表4),总分及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维度均与专业满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越低,其学习倦怠感越强;专业满意度越高,其学习倦怠感越低。

进一步以学习倦怠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对专业满意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结果表明,以学习倦怠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对专业满意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有2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成就感降低和耗竭,F值为24.535,显著性水平为.00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由此得出的回归方程为:专业满意度=成就感降低*(-.044)+耗竭*(-.023)+4.541。这表明学习倦怠对专业满意度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其中显著的预测变量为成就感降低和耗竭。

4.讨论

4.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

按照学习倦怠的评价标准,南通大学大学生的整体学习倦怠水平处于中度学习倦怠,在耗竭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低于临界值,这说明大学生情感资源消耗正常,总体学习情绪较稳定。学习倦怠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维度上,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临界值,表明大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较冷淡,学习活动较少,表现出学习上的退缩行为;大学生整体的学习胜任感和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较低,学习上的进步不明显,甚至在原有水平上有所降低。

进一步分析发现,检测出存在学习倦怠的大学生群体中,以轻度倦怠和中度倦怠为主,尤其中度倦怠检出率最高。这表明大多数学生体验到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疲倦,由于各种原因,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学习环境差强人意、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困难、个别专业教师缺乏、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自身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从而出现倦怠情绪。

男女大学生虽然在学习倦怠的总体检出率上相差不大,但男生的中度和高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在学习方面比女生更加感到倦怠;理科、工科和医科大学生的高度倦怠检出率均高于文科,这主要与各学科的学习特点有关,理科、工科和医科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学习压力更大,文科大学生中几乎不存在高度倦怠也间接说明了这个问题。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倦怠的检出率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大一、大二学生课业负担较为繁重,面临各种各样的培训、考核,因此学习压力较大,导致学习倦怠感较高;三、四年级大学生学习经验变得丰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更好,同时课程减少,因此在学习上的倦怠感随之下降。

调查结果还发现,存在一小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了问题,这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质量很低,自觉学习效绩低下,这部分学生非常需要学校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进行引导。

4.2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满意度的关系

大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与专业满意度均成较高的负相关,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越低,学习兴趣就越低,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少学习动力,就会厌倦学习,认为自己在学习中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学习倦怠程度就越高。

成就感降低、耗竭是专业满意度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成就感降低是专业满意度的最重要预测变量。目前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不高,且学习倦怠水平较高的问题关键是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胜任感和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降低及情感资源过度消耗。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专业满意度,具体表现为学习上产生的一些负性情绪,如疲倦、无力感及抑郁等,还有自己在学习中体验的成就感,会影响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因此,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提高大学生学习胜任感和成就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调节情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形成。

5.结语

5.1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为中度倦怠,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5.2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与专业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即专业满意度越低,则学习倦怠水平越高。

5.3成就感降低和耗竭是专业满意度的有效预测变量。

参考文献:

[1]Maslach & Leiter.The Truth about Burnout[M].SanFrancisco:CA: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7.

[2]李永鑫,李艺敏.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

[3]李永鑫,吴明证.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454-457.

[4]李永鑫.工作倦怠问卷(MBI)简介[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12(21):506-507.

[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 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J]. 心理科学,2006,29(1):47-51.

[6]唐文清,范会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对策[J].南方论刊,2007(5):100-101.

[7]张学众.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63):69-70.

[8]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教育,2007(8):121-123.

[8]黄卫平,李潜.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54-55.

[9]蒙祖庆,张清平.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厌学成因分析[J]. 科技,2005(1):25-28.

[10]鲁正火,万秀梅.高师学生的学习倦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4(1):31-33.

[11]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2]李瑾.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因素的分析[J].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1(1):41-45.

[13]闫浩明,解义云,黄清世.大学生厌学原因及解决途径[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2):67-68.

[14]张霞.大一学生时间管理训练对成就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李永鑫,侯祎. 台湾地区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32-34.

[16]闫晓静.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02-104.

[17]胡俏,戴春林. 工作倦怠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85-88.

[18]Jerusalem,Israel.Burnout in school principals:role related antecedents[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02,(5):229-251.

[19]Farber,B. A..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1.

[20]Cherniss C..Staff Burnout:Job Stress in the Human Service[M].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