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汉唐故都 做足汉唐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汉唐故都 做足汉唐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唐都学刊》自1985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回顾艰难历程,编辑部同仁不胜感慨,其中有不少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它伴随着文理学院的成长,由西安师专到西安联合大学到西安文理学院,始终把学术质量视为第一生命,因而在学术界赢得一席之地。近年来,学术质量不断攀升,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料中心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唐都学刊》在全国综合大学学报中分别排名为79名p70名p57名p53名。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西安文理学院主办的《唐都学刊》,近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尤以“汉唐研究”栏目最为突出,2010年7月荣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称号。其中的奥妙在什么地方?它的办刊理念是什么?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唐都学刊》主编陈正奇教授。

《唐都学刊》在中国学报期刊界鼎鼎有名,在东南亚、美国也不陌生。记得《唐都学刊》前任主编、著名评论家王仲生教授曾经说,他访问美国时在某大学做学术演讲,自我介绍说是西安联合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由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安教育学院合并而来)教授,下边的听众摇头表示不知道,当他说是《唐都学刊》主编时,听众点头表示知道。可见《唐都学刊》在国外影响之一斑。近年有不少日本、朝鲜学者投稿《唐都学刊》以求发表,由此可知其影响之广泛。

近日,本刊记者约见《唐都学刊》主编,就其刊物的办刊宗旨、发展现状及有关情况做如下访谈:

记者:《唐都学刊》的办刊宗旨是什么?

陈正奇:《唐都学刊》的办刊宗旨是立足周秦汉唐故都故地,依托西安高校科研群体,结合西安文理学院地方综合院校实际,突出汉唐研究特色,为西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服务。《唐都学刊》于1998、2002、2006、2010年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百强期刊”,2007年被全国地方高校评为“十佳学报”;“汉唐研究”栏目于2006年被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栏目”,2007年又被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特色栏目”。《唐都学刊》于2010年6月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陕西省高校文科学报“重点期刊”,“汉唐研究”被评为“特色栏目”。2010年7月,《唐都学刊》的“汉唐研究”又获得全国地方高校“名栏”的荣誉称号。

记者:《唐都学刊》的“汉唐研究”栏目是怎样进行学术定位的?

陈正奇:我们努力办好《唐都学刊》,突出“汉唐研究”栏目,积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汉唐研究”栏目与《唐都学刊》的学术定位相一致,与《唐都学刊》的历史沿革相始终。自1985年《唐都学刊》创刊以来,就设有“汉唐研究”栏目,且以滚动形式出现。栏目的设立基于《唐都学刊》创刊于大唐都城――长安。而汉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鼎盛时期,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1990年后,“汉唐研究”变成固定栏目,2004年开始,把“汉唐研究”作为重头戏推出。每期都置放于《唐都学刊》的第一栏目,视为品牌。每期发文量在5篇以上,甚至推出专题笔谈。截止目前已刊文500篇以上。2008年,编辑部又将已刊出并被国内重要转载机构转载的优秀论文汇编成《汉唐研究》[史学卷上下册(60万字)、文学卷上下册(54万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记者:“汉唐研究”栏目有什么特点?

陈正奇:“汉唐研究”栏目的特点是学术容量大,口径宽。汉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个高峰,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从汉自唐凡七百年间,中国历史风云变幻,朝代迭兴,尤以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最为复杂,而正是这次民族融合把汉唐王朝连接起来。因此,凡涉及汉唐之际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民俗诸问题,或宏观综论,或微观探索,均在刊发之列。

记者:你们办好“汉唐研究”有怎样的学术依托?

陈正奇:“汉唐研究”栏目有丰厚的学术依托。西安地区高校林立,科研单位众多,中国秦汉史学会、唐史学会、唐宋文化研究会、王维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等众多的学术团体或挂牌在西安,或在西安成立,都与西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西安也云集了一批学养深厚的汉唐研究专家,本院也有一批有志汉唐研究的学者长期支持这一栏目。

另外,“汉唐研究”栏目有一个稳定的老中青作者队伍。老一辈学术大师如史念海、霍松林、程千帆、黄永年、陈铁民、袁仲一等专家先后为该栏撰文,中年学者如侯甬坚、贾二强、杜文玉、王子今、徐卫民、王双怀等,他们都是目前各学科的领军人物,纷纷用稿件支持本栏;此外,还有一批青年学者、博士、博士后积极为本刊投稿,他们同时也成为本栏目发展的后劲力量。另外,本栏目也吸引了一批海外学者如韩国的赵殷尚、金庆浩,日本的等。

记者:你们办好“汉唐研究”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陈正奇:“汉唐研究”栏目的成功,除促进《唐都学刊》自身发展以外,它还是培养学术新人的重要平台。自设专栏20年来,培养和扶持了一批汉唐研究领域的学者,有些人已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物,如康震、毛曦。他们与“汉唐研究”栏目一同成长,互动互进,相得益彰,实现双赢。

记者:办好“汉唐研究”栏目的基础是什么?

陈正奇:首先,“汉唐研究”栏目有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且能严格把关的编辑队伍。编辑部严格实行“三审”、“五校制”。本编辑部在岗在编专业人员10人,高级职称8人;其中历史专业3人,中文专业3人,他们既是编辑也是汉唐研究方面的学者,还外聘了一批审稿专家,层层把关,严格审稿。再者,“汉唐研究”栏目编发、组稿方法灵活。编辑部能够把自由来稿选编与外出组稿结合起来,把约请名家撰稿和扶持学术新人结合起来,把零散发稿和集中笔谈结合起来,把零星约稿与专题学术会议约稿结合起来,把本校学者和校外学者结合起来,把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结合起来。

记者:办好“汉唐研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

陈正奇:“汉唐研究”的发展是与学院领导的支持、学报界前辈的长期关注、扶持、转载机构的学术指导分不开的。西安文理学院历届党委都十分重视《唐都学刊》的发展,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耿占军博士亲自主持“汉唐研究”栏目;陕西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张积玉编审十分关注《唐都学刊•汉唐研究》的进步,经常为学报编辑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教授亲自来《唐都学刊》指导工作并做学术报告,这些都使编辑部同仁受益匪浅。这是我们办好“汉唐研究”的大环境。当然,办好“汉唐研究”与编辑部同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外,还有编辑的学术眼光及其在学术界的人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