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末巨商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末巨商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氏家族资财最多时曾达到一千余万两白银,开设的商号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各大城市,有些产业更远至日本、蒙古、俄国、欧洲等地……

在今山西省太谷县北汪乡北汪村,有一片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古代风格的宅院,坐北朝南,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17米高的楼房,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7间,这就是晋中闻名的曹家大院。耗巨资兴建这一庞大而精美的宅院的,正是明末时的太谷县首富曹三喜及其子孙。

巨商的艰辛创业史

明末乃至有清一朝,山西太谷北汪村的曹氏家族都是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曾经一度闻名华夏,其资财最多时曾达到一千余万两白银,开设的商号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各大城市,有些产业更远至日本、蒙古、俄国、欧洲等地。

可追溯的曹家祖先名叫曹邦彦,本是山西太原晋祠花塔村人,明朝洪武年间有次全国性的大移民,他也举家迁移到太谷县北汪村,以制售砂锅为业,兼以耕作为生。

曹氏家族在经商上的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为曹邦彦后第14代人曹三喜一手撑起来的。曹三喜是使曹家由一个农民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转折性人物,也是明末清初的大晋商,《清稗类钞》称其家有资产银六七百万两。

青年时代的曹三喜仍只是太谷县的一个农民兼小商贩,但他不满现状,为谋生独闯关东,来到了原东北热河省的三座塔村(今辽宁朝阳市)。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于是他先以种菜、养猪、磨豆腐为生。开始时其生活十分艰辛,但他勤劳踏实,生意越做越好。略有积蓄后,他开始与人合伙利用当地盛产的高粱酿酒,酿酒业是他发展的第一个行业。

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曹三喜不愿受人欺侮,便开始独立经营。由于经营有道,他的酿酒生意越做越大,以至竟垄断当地酒类销售,后来他的经营范围很快又发展到杂货业、典当业等,产业规模也就越做越大,并且开始以三座塔为中心向外扩展。

三座塔村地理位置重要,人口日益增多,经济也日趋繁荣,这其中曹三喜的产业就有很大贡献。后明朝政府在这里建立朝阳县制,所以至今当地还流传有这么一句话: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县。

朝阳县建立后,这里的人口急剧增加,经济也飞速发展,曹三喜生意不断扩大,由朝阳逐步向沈阳、四平、锦州、朝鲜、日本等地扩展,最终于明末在东北地区创建了其雄厚的商业基地。

曹三喜生活的时代是明清两朝政权变更的时代,双方在关内外打了不少仗,曹三喜曾利用关系和商业渠道在其间为清军供应不少军需物质,捞了不少战争财,遂成为关外官民通吃的巨商。

1664年清兵入关,清朝在关内建立政权,曹三喜也开始向关内发展。他首先在原籍太谷设商号,以太谷为中心向中原各大城市辐射,继而又设号于华北、西北各商埠,并开始向国外发展。其经营范围也很广,如布匹、绸缎、呢绒、茶叶、药材、皮革、洋货、钱庄、粮店等。

曹三喜年老后,把资产给七个儿子分为七份,大家虽在资产上独立,不过在商业上仍合资经营,七家各出资本10万两,组成总管理处,称“曹七合”。后因一个儿子出门承嗣去了,他便又把“曹七合”改为“六德公”。六门各有堂名,分别是:怀义堂、馨宜堂、留青堂、三多堂、五桂堂,还有一堂佚名。此六家合资办的商业到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当时曹氏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如济南、徐州、兰州、太原、天津、北京、乌鲁木齐等,其商号遍布中国各地。不仅如此,他们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蒙古乌兰巴托,远到俄国的莫斯科、伊尔库茨克,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远还跨英吉利海峡到达伦敦,可谓纵横欧亚大陆几万里,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000多万两白银,总雇员达37000多人。这不仅仅在山西人的经商史上、就是整个中国的经商史上都是不朽的辉煌。

到清末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外政局的变化,曹氏商业经营方式已有些落伍,道光年间开始衰落,解放前全部倒闭歇业。

曹氏自曹三喜始,到曹克让及其子时代衰落倒闭,共历24世,创造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商业史,曹三喜及其家族的兴盛与衰落,也体现了晋商的兴盛与衰落。

因利制权的经营之道

曹三喜之所以成为巨富,自有他独特的经营之道,这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严格而有效的管理

曹三喜的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很快很大,与他订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管理办法是分不开的。曹家商号都订有严格号规,员工均须遵守。如规定商号员工不得打牌、嫖妓、抽大烟;应酬方面也有指定的专管掌柜(一般是二掌柜或三掌柜)负责;掌柜及伙友,平日在号内必须穿大褂,外出或与来客洽谈生意也必须加穿马褂,以示恭敬。

在管理方式上,一般由曹家人坐镇总号指挥调度,总号下设分支号,每个支号又控制着若干小号。总号还派出“钦差”到各地的商号巡查。曹氏通过调度各支号和“钦差”指挥整个集团运作,保证了庞大的曹氏家业的正常运行。

宽严并济的用人之道

曹三喜在用人上讲究宽严并济,其“宽”表现在他能“用人不疑”,所以才使手下的人能充分发挥才能。他在沈阳设分号时,该号掌柜领了七万两白银的本钱,不到几年就赔光了。掌柜向他报告了亏损的经过,曹三喜认为他讲的十分有道理,不但不责怪,反而问他是否还敢再干?那掌柜于是又领了第二批资本,不料又赔光了,曹三喜又慷慨地付给了第三批资本,掌柜通过前几年积累下的经验认真地经营,结果不仅赢回了前两次的亏损,还赚了一大把。

而严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曹三喜用人初以曹氏本族人为多,后来商业发展,用人范围有所扩大,但也只选用山西人。其用人途径大致有二:一是由各大号掌柜荐举;二是从伙友中提升。被荐举者均须具备相当业务经验;被提升者则须已有一定业绩。

股份制激励员工

曹三喜对其商号实施了股份制管理。各商号除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外,还有管账、坐柜、栏柜头、跑外人等,都可分得股份。其股份制有两种:一种是以白银入股,另一种是“顶身股”。按曹家的号规,业绩突出者,可顶生意,即参与股份利润之意。掌柜劳金一般一年为100~120两,十年后按其劳绩给以顶生意,即以人力顶身股参与股份利润分红。当时顶一份生意者,年终可获得利润白银1000两。普通员工上升为顶生意的掌柜以后,便与曹家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盈利的多少与自己的收入有关,因而无不忠心耿耿以致力于商号的发展。

循环经济模式

曹三喜很懂得利用循环经济模式赚钱,如他刚来到热河省朝阳县三座塔时,他租地种蔬菜和大豆,并开个豆腐店,将所产的大豆变成了豆腐,使商品增值,同时又用豆腐渣养猪,使豆腐渣变成了猪肉,猪粪则又是好肥料。他按这个“连环计”经营了几年,积累了不少资金,于是他又决定实施大的“连环计”。他雇人种了大批高粱,又将高粱酿成了东北人喜欢喝的高粱酒,酒糟又变成了猪的上好饲料。这样又经营了几年,家业已丰,于是他又决定经营杂货业、典当业。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使曹三喜的经营范围变广,获利也变得更多。

善抓商机 灵活经营

清兵入关与朱明王朝作战时,他觉得趁战乱发财的机会到了。他随清兵入关,为清兵提供军需物资。朱明王朝灭亡,曹氏成了清朝政府的“功臣”,于是曹氏一帆风顺地将买卖打入了内地,在中国各地广设分号,生意也十分兴隆。他的这一点不免有点汉奸行径,是他不好的一面。

曹三喜坚持灵活经营的原则,把取利放在首位,不管利润大小,只要有利可图,都锐意经营。如他要求各分号掌柜必须时刻观察商情,分析影响生意的各种因素,以便确保决策准确无误。这种方式使曹家的产业虽大,却能灵活应对各种市场变化,所以常常能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