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生心理疲劳现象和“1234”干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生心理疲劳现象和“1234”干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中生心理疲劳现象一直受到忽视,但它确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奉化中学通过深入的研究,对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进行了内涵分析与实地调研,和逐步构建并实施 “1234干预模式,既增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又促进了教学绩效与教学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心理疲劳;干预模式;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4-0010-03

一、课题背景

当今社会,心理疲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学习与工作效率的降低。长期的心理疲劳会使人感到心情压抑、精疲力竭。在心理疲劳的研究对象中,学生群体一直受到忽视。在心理疲劳状态下,学生的心理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如认知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手脑协调性降低、情绪异常等。心理疲劳对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效率造成了消极的作用。同时,它还将影响学生的体质,造成其能量枯竭,出现神经衰弱等症状。

奉化中学作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近年在德育,特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我们还是感到部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轻,心理健康程度并不高,学习疲劳的现象也有发生。显然,这种状态对学生的长期学业能力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客观地执行新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降低学生的疲劳感,自然成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2009年3月,我校校长室、教科室及相关部门统一了认识:必须采取务实的措施,降低学生的学习疲劳感。于是,学校经过和市县科研专家的讨论,申请了宁波市的教育规划课题,并成立了学生心理疲劳干预小组,对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开展研究,并逐步构建和实施 “1234”干预模式。该项研究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与实用价值,是富有创新色彩的校本研究活动,其意义在于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促进教学绩效与教学管理,还能帮助年轻的心理教师更好地成长。

二、课题实施过程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从 “构建心理疲劳框架”“编制心理疲劳量表”“调研心理疲劳程度”“系统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实施”四个过程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1. 构建心理疲劳框架:理论上探究核心概念的内涵

这是本研究的第一阶段。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读文献、合作探究、走访兄弟学校,和高校心理系专家的探讨,初步认为学生的心理疲劳是一个多维度的中介变量。接着,通过对学生的深度访谈, 我们了解到了学生眼中的心理疲劳。鉴于某些客观原因,访谈时间选择在午休与周日下午时段,地点在心理咨询室或寄宿生寝室。访谈都使用了较齐备的记录设备,对结果进行了编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心理疲劳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变化的过程,是长期伴随学生的可预测的现象,可由身体倦乏或压力、目标设置、个性等因素引起或加剧。它分为由生理疲劳引起的心理疲劳与其他因素引起的心理疲劳两类,其症状包含情绪波动、学习效率低下、厌学、生理感受差四个方面(见图1)。

图1 学生心理疲劳内涵框架图

2. 编制心理疲劳量表:开发测评工具,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从文献看,国内并无直接测量学生心理疲劳的工具,这给我们后续的工作造成了困扰,所以开发测评工具就成了当务之急。从心理疲劳的测评历史看,人脑生物电的测定是主流,但对学校而言,测评医学实验指标并无可行性。所以,课题组参考国外经验,利用学校资源,结合专业心理学的统计技术,开发适合测量区域性的高中生心理疲劳量表。我们先编制了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提纲,随机选取高中生进行问卷作答与访谈,然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提出学生心理疲劳的单维四因子模型。我们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编制了预试题目,然后对宁波和奉化的高中生进行抽样性的测评,对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指标分析,得到了区域性的高中生心理疲劳量表,结果也显示量表的信效度理想。最后,我们和一些心理学教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提高了科学性。

3.调研心理疲劳程度:区域性揭示学生的疲劳现状

课题组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宁波市325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意欲摸清现在高中生的心理疲劳程度与差异。此期间,我们得到了很多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尽管也遇到了学生合作意愿差、问卷统计工作量大等实际困难,但我们还是克服了困难,揭示出区域性高中生心理疲劳的现状。调查显示:三类疲劳在高中学生中比较常见,分别是睡眠状况不佳、对考试感到焦虑与听课效率降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自农村与选修理科的学生疲劳症状明显。导致学生心理疲倦的诱因涉及三方面:首先是自身主观感受的压力太大,心理矛盾冲突大;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存在缺陷,效率太差;最后是学生自己不够自信,性格有缺陷,无法与他人和谐交流。

4. 系统干预模式的开发和实施:核心价值成果的体现

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情况,我们开发了“1234”网状系统干预模式,其直观图(图2)如下:

该模式体现了干预体系的“1234”,即一个中心、两条原则、三个层面、四个阶段。“1”指一个中心,即为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增进身心健康。“2”指两个原则:(1)实操性,每个阶段的每一个策略设计都有较为详细的操作程序;(2)灵活性,由于心理疲劳的原因较多,个体和团体间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故干预时将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的实施较灵活。“3”指模式开发涉及三个层面,即学校层面、学生团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包括学校德育策略实施和媒体宣传、校风建设;个体层面包括个体评价、个体反思、个体咨询、个体调节与个体治疗;团体层面包括团体辅导、团体授课等。 “4”表示心理疲劳的干预根据学生疲劳的程度分为四个阶段,即预防期、初步干预期、巩固期与深化治疗期。实施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心理疲劳预防阶段

由于心理疲劳的发生是可避免的,所以在干预的第一阶段首先要做好预防。课题组首先将前期的研究结论呈报校长室,得到校长支持,然后召开了德育部门会议、班主任会议、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布置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任务。在班主任会议上,学校指出班级的文化建设对学生的疲劳有很大影响,必须在班中建立精神振作、身心愉悦、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的风气,增强学生内在的激励因素,倡导良性的竞争。在会上,学校还指出班主任的作风必须民主,能鼓励学生增强其自觉性、主动性。学校还建议,为惩戒歪风、激励后进,在班上应形成一套以学生自主诊断性评价为主、班委成员集体诊断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肯定与激励的评价机制中成长。与此同时,学校层面上的德育工作也全面铺开,以期缓解学生的学习倦怠。学校现正努力逐步为师生提供一个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工作环境。利用现有的设施或新建、改建健康教育宣传场所,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心理咨询室,保证学校运动场的设备、建筑物的安全,保证足够的卫生设备和水、营养餐供应,全力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就餐环境,使师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最后,由于校园的媒体宣传作用较强,我校也加强了媒体对于心理方面的宣传。特别是教科室编印的《心灵驿站》深受师生喜爱。此外,我校也十分重视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故而开办了校园网络心理教育专栏,由我们学校的心理教师定时对栏目进行内容的填充,及时反映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进行在线的疏导与干预。策略实施后,学校的健康氛围更加浓厚,学习疲劳现象有所缓解。

(2)第二阶段:心理疲劳初步干预阶段

经过学校层面的预防措施,学生的疲倦有所降低,但仍有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很大,故我们选出一百余名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初步干预。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精神状态较差,学习效率不高,平时学习付出很多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上课容易睡觉,作业不认真做。该阶段我们采取同时段分批次干预的方法,在一个半月约六周的时间内上课,地点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或画室、体育馆,授课形式为心理选修课,教师为三位心理老师与体艺组老师。授课的内容都和学生疲劳的诱因相关,如调整过强的学习动机、学会合理运用高中学习策略等。课题组还创新性地将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课和心理课相结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在课上,教师还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如按摩穴位、自我心理暗示等。从实践看,多数学生能够从课上有所收获,如一些学生学习疲劳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对成绩和名次太过重视,所以他们在调整学习动机这堂课上收获颇丰;有些学生疲劳的原因是无法有效学习,那么对他们而言,提供学习策略课就是重头戏。但是,由于筛选出的学生疲劳的严重程度不一样,故尚有部分学生感觉课程对他们并无实质性的效果,他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参与。我们也对他们进行了个别的咨询,并对他们说明下一步的巩固性的心理教育计划,他们也表示会继续参与。

(3)第三阶段:心理疲劳巩固阶段

通过课程的设置,学生对学习的非理性追求意识下降,且会有意识地开发对学习的兴趣,学习也更有策略性,学习效率开始提高,倦怠感渐渐缓解。但是,部分学生仍感到学习很无聊,主动的学习意愿差,故我们采用进一步的巩固策略。该阶段将持续两个半月,参加人群基本上也是参与课程的学生,但有极少数学生中途选择退出。本阶段巩固性策略也涉及了学生、家长与任课教师。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也丰富,主要有心理讲座、校园社团活动、团体性辅导等。由于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和对象的复杂性,我们组织了面对不同群体的教育性讲座:有的面向家长,谈谈在家中如何帮助孩子放松;有的面向教师,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与控制作业量;有的面向学生,谈谈如何在备考时段防止疲倦效应,注意睡眠与营养。另外,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还能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放松身心,从点滴的娱乐中获得学习外的放松。我校三名心理辅导老师也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团体性辅导,辅导主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团体辅导中的讨论分享,增强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压力与心理疲劳感的自我认识、自信自尊,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理解。

(4)第四阶段:心理疲劳深化治疗阶段

在前三个阶段的干预活动后,仍有几个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个负担,学习很痛苦,这样我们就需要进行个案层面的干预,建立个人辅导的档案,针对个体而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联系了这些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将情况告之,请他们配合干预计划。在这些典型案例中,有涉及睡眠焦虑的,有涉及学校恐惧的,还有涉及神经性强迫的。这些个案的辅导策略除了前些阶段所涉及的内容外,我们还应用了生理学的技巧,从医学模式出发,帮助学生进行身心双方面的治疗。

三、课题效果与反思

1.课题促进了学校、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成长

通过课题,学校创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立了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课题,奉中的家长们也开始了解学生应在家中得到更多的休息,自己应在心理上更加地关注学生。通过课题,学生的心灵更加阳光,学习疲劳程度缓解,干预的100名学生效果尤其显著,症状减轻最多。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师的团队成长,三位心理教师在做课题期间,撰写学术论文数篇,且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两篇,相关成果也在省市科研成果与论文等评比中多次获奖。两位年轻老师也因参与研究而迅速成长,并获得相关教研员好评。

2. 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富

在课题研究之前,纵观整个心理疲劳研究,几乎是空白。我校从实践出发,积极探索学生心理疲劳的现象,从具体中抽象出四个指标,通过对实验样本大量的访谈与调研,获得科学数据,得出心理疲劳的内涵,并且探索出心理疲劳的形成机制,摸索出周期性发展的疲劳影响机制,这是值得肯定的。由于缺乏科学测量工具,课题组还用科学的方法编制问卷,开发出一套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问卷,作为心理疲劳的测评工具,这些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技术面,都是不容易的,在基础教研方面也是有创新的,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且,我们结合校情,开发了“1234”系统干预模式,整个模式以“团体层面――个体层面――学校层面”为隐线,以干预的四个阶段为显线,交叉进行。模式中的策略既简单实用,操作性强,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稿件编号:100210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奉化中学,315500,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