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七圆斑病和黑斑病及其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三七作为典型的阴生C3植物,其性喜温暖阴湿的独特生长环境,易诱发多种病害,黑斑病与圆斑病是其较常见的2种病害。本文针对三七的植物学特性、黑斑病与圆斑病及防治方法3大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名贵中草药的高效优质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三七;黑斑病;圆斑病;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67.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23002
三七又名田七、参三七,隶属于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名贵中草药,其药用历史悠久,曾享有“南国神草”“金不换”之美誉[1]。云南文山是中国三七的道地产区,也是主要种植区,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90%以上,质量全国第一[2],该药材已经列入省重点开发对象[3]。
三七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圆斑病、黑斑病、炭疽病、灰霉病、疫病、立枯病等[4],其中圆斑病与黑斑病近年来已成为三七地上部分的主要病害[5, 6],成为众多三七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三七的植物学特性为基础,重点介绍其圆斑病与黑斑病及其综合防治方法,为其规模化优质栽培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三七的植物学特性
三七为五加科宿根草本常异花授粉植物。株高60cm左右,茎直立,光滑无毛。叶片有长柄,轮生于茎顶,呈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伞形花序,黄绿色,长20~30cm,花期在6~8月份。果实近肾形,熟时红色,结果期在8~10月份[7]。主根肉质,短圆柱形,外皮棕黄色。三七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但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培为好,一般土壤含水量为22%~40%,pH为5.5~7.0[8, 9]。
2 三七黑斑病害
2.1 病原菌
三七黑斑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属的Alternaria panax Whetz病原引起[10]。该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0℃,湿度100%,pH值为6,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菌丝生长最适为25℃,pH值为6,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病菌最佳碳源为马铃薯淀粉、蔗糖,氮源以有机氮利用更好。该菌产孢最适温度为18℃,pH值为8,全光照,以甘油、木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的产孢量高于其他碳氮源[11]。
2.2 表现症状及主要危害的部位
叶部受害时,先是出现类似圆形、椭圆形的斑点,叶脉略带黑色,色泽逐渐加深;茎杆受害时,发病部位皱缩,病斑向上下扩展,茎杆中下部的称“黑杆瘟”,茎基部的称“烂脚瘟”;叶柄受害时,凹陷而扭折;花轴受害时,早期病斑较浅,后期可明显看到黑色霉层,俗称“扭脖子”“扭盘”;果实受害时,表面产生不规则褐色水浅病斑,果皮逐渐干缩,附有黑色霉状子实体[6]。
黑斑病病菌能感染三七植株的任何部位,主要以幼嫩组织部位或组织结构较松散的部位受害为主,无论是在干燥还是潮湿的情况下,病斑中心均产生黑褐色病斑。受害叶片会产生不规则水浸状褐色病斑,其余部位受害会产生黑褐色病斑,常导致落叶、植株折垂而枯死[12]。
2.3 发病规律及主要传播途径
黑斑病发生一般有3个高峰期,文山地区分别集中在5月、7月中旬至8月下旬、9月中下旬,最高峰为9月,每个峰值可随当年气候变化、初次降雨时间而前移或后延5~10 d;黑斑病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当日均温在18℃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达65%以上,即持续2~3 d小雨天气或日降雨量达15 mm以上时,黑斑病即可发生,并且发病率随降雨量和降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显示出高度正相关[6, 13]。若光照越强,黑斑病的发生会随荫棚透光率的增加而加重[14]。病害发病末期还会因环境而改变,海拔高的七园发病率高于海拔低的七园,用玉米杆作荫棚材料,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杉树枝做天棚的七园[13, 15]。
该病菌主要由带病种子、种苗、病残体、气流、雨水、土壤及病菌孢子等传播,带菌种子、种苗是新七园的初次侵染源,残存在七园内的病残体及土壤带菌是老七园三七黑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15, 16]。
3 三七圆斑病害
3.1 病原菌
三七圆斑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丝孢纲的槭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 Deighton [17]。该病菌在PDA 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木糖,牛肉膏;其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pH为6[18]。
3.2 表现症状及主要危害的部位
三七圆斑病可危害三七植株的各个部位,在各龄期三七植株上均有发生,受害部位的表层病斑一般呈圆形褐色,发病组织较干,有明显的轮纹,在病交界处可见黄色圆圈,潮湿环境下病斑表面生稀疏白色霉层[5, 19]。
叶背面可看到黄色小点,遇到连续阴雨,病害发展迅度快,小点病斑呈透明状且迅速扩大至直径为5~10mm,从发病到脱叶仅1~2 d,若天气晴朗,发病速度减慢,形成“鱼眼珠病”的大病斑;茎杆感病部位呈褐色,初期时不会造成扭折,发病后天气晴朗时受害部位会产生裂痕,稍微用力触茎杆即可从受害部位折断;芽部和幼苗茎基部组织表皮为褐色,茎基病害部位凹陷且中央为黑色;根茎和块根受害部位和表层一般呈褐色,发病组织较干且剖开发病组织在肉眼下可看到黑色小点或黑色小块[5]。
3.3 发病规律及主要传播途径
三七圆斑病最为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其发病期主要在春夏两季,主要因降雨量增多,温湿度不平衡时田间的病残体及土壤中的一些病菌分生子引起;在海拔1700m以上的三七产区发病造成的损失占整个三七生长过程中各种病害造成损失的70%以上,而在1700 m以下的中底海拔地区发病较少[5, 20]。
三七圆斑病初发生时一般由田畦边开始,靠雨水飞溅传播,病害大面积发生时,气流也会加剧传播[20]。
4 两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4.1 植物检疫
对已出现黑斑与圆斑病害的三七产区采取局部地区检疫,防治病害传入无病的三七产区。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方针,有效控制病害,降低经济损失[21]。
4.2 农业防治
黑斑病与圆斑病的农业防治方法如下[22-24]:
加强七园管理,勤查三七园,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带出七园外,集中深埋或焚烧处理,以避免病菌的再次浸染。雨季期要勤开园门,通过空气流动,降低园内湿度,给病害发生创造不利的环境。
合理施肥,氮肥施用过多,会导致三七植株徒长而抗逆性降低,三七是块根植物,对钾肥的需求量略高于其它作物,可适当增加钾肥施用量,提高三七植株的抗逆性。
在七园管理过程中,规范农事操作,减少或避免病害的人为传播。
选用无病种子和种苗。在筛选种苗时,尽量选择健壮无病、无损伤、根系良好的种苗进行移栽。
严格选地,以减少田间菌源数量,三七适宜生荒地生长,忌连作,需轮作,尤忌与花生连作。
4.3 生物防治
通过土壤处理和苗期使用707复合菌剂,有益菌可以起到改良土壤、防病抗病作用,减少病害的发生;播种时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各3 g混合均匀拌种1 kg,可有效防止土壤病残体的侵染;黑斑病初发期根据七龄及植株大小可用不同浓度的多抗霉素粉剂和宝丽安进行防治,1.5%多抗霉素(150倍)作为一种生物源农药,在三七圆斑病田间具有较高的相对防效,达到74.14%[25]。
4.4 物理防治
播种前将三七种子放在55℃的温水中浸泡10~15min,可有效杀死三七种子表面存有的病原;在种植三七前将土壤进行火烧处理,可以有效防治三七土传病害;深翻土壤,经过充分暴晒后,可有效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害;撒生石灰,在发病区域撒上适量的生石灰粉,可有效防止病情快速、大面积的传播[26-28]。
4.5 药剂防治
4.5.1 播黑斑病害的药剂防治如下[29]:
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菌粉净可湿性粉剂(1:400倍液)、40%大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菌核净(1:500倍液)、45%菌绝王(1:500倍液)、58%腐霉利(1:1000倍液)等,上述药剂可任选其中1种或者2~3种混配后兑水喷雾防治,7 d左右喷药1次,接连喷施2~3次,可见药效。
代森铵、代森锌(1:300倍液)混合液+新高脂膜对防治三七黑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丙环唑水剂2000倍液、30%爱苗乳油3000倍液、25%腈菌唑水剂2000倍液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效均达80%以上。
4.5.2 圆斑病害的药剂防治如下[30]:
在病害发生初期,采用代森锰锌、喷克等药剂喷雾,可及时控制病害蔓延。
用50%腐霉利(1:600倍液)和佳爽(1:500倍液)或科露净(1:800倍液)和代森锰锌兑水喷雾防治,每两次施药间隔期一般为7~10 d,接连喷施2~3次,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三七圆斑病害。
混配药剂福星+春雷霉素的室内抑制率及田间相对防效分别为100%和89.99%。
用药时,根据七龄、植株大小及当地气候变化严格控制药剂浓度的使用,不要随意增加浓度或用量.防止三七药害的发生。每种农药在1a内使用次数最好不要超过5次,最后1次施药距离三七采挖期要间隔20 d以上。
5 小结
无论是二年七还是三年七,其黑斑病发病率与荫棚透光率均呈正比关系,说明病原孢子的萌发、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照,一旦温、湿条件俱备,即可加速病害的流行[15]。三七黑斑病的防治,应围绕防止病菌的侵染源与传播而进行;其圆斑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基本都在高海拔、温度较低的地区,发病率随产区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持续时间长、危害重,对其病害防治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
针对三七黑斑病与圆斑病的防治,重在预防为主,生产上应根据病害发生规律,结合气象预报,及时发出病害发生趋势预报,指导七农进行防治。病害发生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例如:调整荫棚透光率、合理施肥、清除七园病残体、施用保护性杀菌剂等,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有利于三七生长的环境,是防治病害的重要辅助措施。
总之,只有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三七黑斑病与圆斑病的为害,达到保产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景超,张永煜,崔健等.我国三七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药业,2005,14(2):18.
[2]陈曦.几种云南道地中药类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分析与营销定位[D].西南大学,2012.
[3]曹玉娟.云南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3.
[4]方劲羽.三七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药市场信息,2012,(21):41.
[5]刘云龙,陈昱君,何永宏.三七圆斑病的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7(3):297-298.
[6]陈昱君,王勇,刘芸芝等.三七黑斑病发生规律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7):557-558.
[7]王福东.保健蔬菜―养心草[J].农村百事通,2007(1):31.
[8]崔秀明,贺承福,王朝良.三七育苗技术介绍[J].中药材,1991(6):10-11.
[9]刘承训.田七栽培采收与加工[J].致富之友,2004(5):23-24.
[10]陈昱君,王勇,刘云芝等.不同中药材对三七黑斑病病原AlternariapanaxWhetz抑制作用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2,25(6):16-18.
[11]陈昱君,王勇,冯光泉等.三七黑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5,35(3):267-269.
[12]舒彬,韩春梅.三七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2011,(9):43.
[13]王勇,陈昱君,周家明.三七黑斑病田间发生规律调查初报[J].中药材,2000,23(11):671-672.
[14]王勇,刘云芝,陈昱君等.三七黑斑病的研究[J].人参研究,2005,17(3):42-45.
[15]陈昱君,王勇,冯光泉等.三七黑斑病发生与生态因子关系调查初报[J].云南农业科技,2003(1):33-34.
[16]王朝梁,喻盛甫.三七黑斑病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97-599.
[17]MBELLLS.MoreDematiaceousHyphomycetes[M].CMI,1976,225-226.
[18]陆宁,陈昱君,鲁海菊等.三七圆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2):193-195.
[19]陈克,陈树旋,余子畏.三七上的一种新病害[J].植物保护,1997(1):49.
[20]王勇,陈昱君,范昌等.三七圆斑病发生与环境关系[J].中药材,2003,26(8):541-542.
[21]王朝梁,陈昱君,冯光泉等.三七农药使用准则(草案)[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30-32.
[22]冯光泉.三七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00(3):30-31.
[23]王勇,范昌,陈昱君等.三七的主要病害及防治现状[J].人参研究,2003,15(1):43-45.
[24]王淑琴,于洪军,陈仙华.三七黑斑病的综合防治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1,11(2):45-52.
[25]王勇,陆宁,范昌等.三七圆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中药材,2004,27(11):802-804.
[26]勤农.三七的种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10(12):41-42.
[27]舒彬,韩春梅.三七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冶[J].四川农业科技,2011(9):43.
[28]刘桂云.三七病虫害的防治[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0(1):24.
[29]王勇,陈昱君,杨建忠等.几种杀菌剂对三七黑斑病防效及与三七质量关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3,26(6):4-7.
[30]蒋妮,覃柳燕,叶云峰.三七病害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9):1070-1074.
作者简介:王志敏(1983-),女,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