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民族院校由于学校的特殊使命和学生文化的多样性,教师必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将从多元文化理念、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情感态度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等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民族院校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

[关键词]民族院校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10-03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构成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Barnett & Lee(2007)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是: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换。[1]Sercu(2005)、陈国明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对交际能力的扩展;陈国明认为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强调情景脉络的重要性,即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和适当性、注意人与沟通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双方的文化认同。[2][3]Samovar(200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到足以改变交际事件的人们之间的交际”。[4]Meyer(1991)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当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行为、态度和期望时,能够灵活、恰当地应对的能力。[5]我国学者胡仲文、张红玲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6]贾玉新先生指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状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样,在交际时,说话人和受话人对信息的理解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差异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上的。[7]笔者认为应将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区分,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二者共同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8]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范围更广,它是指觉察到交往对象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变通能力,灵活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外学者观点不一。Byram(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部分组成。[9]Wiseman(200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有效、恰当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知识、动机和技巧。[10]Clouet(2008)强调跨文化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和交际技巧,包括:移情,处理冲突的能力,协作工作的能力,灵活性,外国语言意识,对文化导致不同的讨论风格、讲话速度、释意和思想模式的意识,处理交际困难的技术,对自己文化背景反思的能力,对歧义的容忍。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11]国内学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层面:敏感性/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12]笔者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四个方面构成:其一,多元文化理念,指教师要意识到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等;其二,文化敏感性,指教师要迅速觉察、找到学生的差异,并能将差异运用到教学中,形成特色课堂;其三,情感态度能力,指教师要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平等的爱;其四,行为能力,指教师要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由民族院校的特点及其特殊使命决定的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因此民族院校会招收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不同民族的学生往往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每个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何和这些“有特点”的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是值得民族院校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应对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才能很好地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

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及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办好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而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院校则对此承担着重大责任。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方面,民族院校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3]发展好民族院校的教育除了一些必备的硬件条件外,教师的素质能力也至关重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尊重学生文化的差异,还能很好地应对这些差异。优秀的教师会将学生的差异看成是有价值的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是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一元的文化体系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然而,民族院校学生文化多样性与教师文化单一性之间的问题越发显著,为此,民族院校教师需要培养自身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指教师为文化背景多样化的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的能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教师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获取学生文化背景的知识、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师适切的教育的能力。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教师,能够很好地与学生交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地方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些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等等,反过来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师生间相互了解、相互配合,自然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接收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的需要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最直接的途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会更胜一筹,因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会尊重、理解学生的差异,他们会将这种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会积极关注和对待每个学生,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他们会为学生创造平等、公平、包容、安全的学习环境,会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快乐学习。这样反过来学生也会更尊重、更喜爱老师,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越来越和谐。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能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师生之间可以减少矛盾冲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关爱,学校将成为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学生和教师是朋友也是亲人。我国目前着力打造和谐社会,因此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三、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前面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多元文化理念、文化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情感态度能力、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构成,因此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理念。多元文化理念是指教师要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因其生活背景、民族、地域、性别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学生间存在多元文化。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存在,还要对其表示尊重与理解。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才能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认识和能力。

第二,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文化敏感性。文化敏感性是指能够觉察出不同的文化及其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文化敏感性从内涵上说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作为普通个体的文化敏感性,敏感的对象可能是个体、群体或人类的文化;另一方面是作为教师所具有的文化敏感性,敏感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的文化。前者跟其他人没有太大区别,社会中的人都应具有,而后者则能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敏感对象是学生。[14]只有具备了文化敏感性,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迅速发现学生的文化差异,以便在与学生跨文化交际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以此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第三,民族院校教师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情感态度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安全、和谐的交际环境,保障每个学生的参与权与交际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民族院校教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指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

要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只有形成跨文化交际的理念,人们才能将这种理念用于实践中并指导实践活动,才会主动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与技巧。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理念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具备了多元文化意识,教师才能意识到学生间的差异,才能体会到自身文化体系与学生文化体系的差异,才能促使教师明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从而帮助教师树立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基地,其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院校招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学生,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些差异,形成多元文化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理念,才能将这种理念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才会做出努力来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文化敏感性

文化知识储备包括自身文化知识和学生文化知识,民院教师通过自身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对比能够使其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并能因此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不同文化的区别,逐步理解或接受来自其他体系的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民族院校教师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可以根据文化对比来发现差异,增强自己对这些文化差异觉知的敏感性,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知识上升为能力。只有这样,民院教师才能在今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很好地预测和应对文化上或交际上的问题,当误解或者冲突发生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并及时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出发点,使双方在差异中找到平衡点。[15]良好的文化敏感性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将跨文化课程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不仅仅是职前的师范教育,还包括后来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因此不管是职前教育还是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教师都应该自觉接受跨文化课程的学习,了解其他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理解多元历史观,增加对不同民族历史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课堂教学中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引发学生的反感,还可以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多民族的历史,帮助学生加深对特定文化基本价值和社会方式的理解。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了解,才能尊重和认同这些差异,日后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用于教学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教授一些课本上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扩展一些不同历史文化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这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参加一些学生举办的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师生的交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arnett,G.A.& Lee,M.Issu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In Gudykunst,W.B.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Sercu,L.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in an intercultural world.In Sercu,L.,Bandura,e.,Castro,P.,Davcheva,L.,Laskaridou,C.Lundgren,U.Ryan,M.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5a.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Samovar,L.A.& Porter,R.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 Reader[M].10th Edi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5]Meyer,M.Developing transcultural competence:Case studies of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In Buttjes,D.& Byram,M.Mediating languages and culture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Wen Q.Global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In Tam K & Weiss T (eds.).English and 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C].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169-180.

[9]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10]Wiseman,R.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n Gudykunst,W.B.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11]Clouet,R.Intercultural language learning:cultural mediation within the curriculum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IBERICA,2008(16):147-168.

[12]贾玉新,孙有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8-290.

[1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文件选编(1996―2007)(下)[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320.

[14]章光洁.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6).

[15]胡项杰.浅析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