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融会中求突破 锤炼中见幽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会中求突破 锤炼中见幽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同印1958年学习书法,至今从事书法活动已有五十余年。他在1985年协助欧阳中石先生创办书法专业,从事书法高等教育也有二十六载。在与张同印接触中,他的为人、为学、为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同印十分重视书法的文化性,他认为书法不仅是艺术,而且是一门文化底蕴深厚的学问。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只是在书法艺术的小圈子里孤芳自赏,无异于作茧自缚、坐井观天。只有把书法置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把书法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有书法的高品位。他经常告诫我们,在做学问上要靠真本事,下苦功夫。既要尊重他人成果,也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坚持学术的严肃性、科学性、创造性。他认为书法应当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领域,不仅要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同时还要有高雅的文字内容。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书法不仅要写古代诗文,还应有自己的诗文。文美字不美自然不是书法,然而只有美字而没有美文也不是优秀的书法作品。

在为艺上,张同印十分重视学习传统,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他主张传统功力要扎实、全面、深厚。但是他并不保守,他反对简单机械地复制传统,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正确的审美观指导艺术追求和实践。在融会中打磨锤炼,提高艺术含量,追求艺术的深度和高度。学习书法不能速成,要防止“短、平、快”,不能把书法变成“快餐”,要靠长期的积累,在对传统的融会中寻求突破口和创新点。正如他所作的《临池偶得》诗云:“石砚磨穿骨力坚,积溪化墨意为先。诗书筑就登山路,退笔铺桥上极天。”要克服重形轻神,重形式轻内容,重外在轻内涵。他十分重视书法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书法应具备六大能力:造型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融会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张书法应当由技术层面升华到艺术层面,最终深入到精神层面,应当尚意宣情,表现品格气质、风神气骨。眼高手低是常理,眼高手就会不断地向高境界追求,眼高手勤,手眼相长。眼低手高是不存在的,没有审美的高境界就不会有书法的高品位。应当坚持以文陶人、以情动人、以艺感人。

张同印在书法艺术实践中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审美理念。他书法传统功力深厚,五体均有涉猎,至今仍临习不辍。行草书扎根“二王”,又问津唐、宋、晚明诸家。楷书初学唐碑,而后又上溯南北朝碑版,近年来又对隶楷过渡性字体产生了兴趣。篆书初学齐白石,又学清篆,而于先秦青铜铭文用功最勤。张同印的隶书以汉碑为基础,先后学过《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西狭颂》等汉碑,又参以“大开通”、“三老碑”、“莱子侯”等汉代石刻名品。近年来又从汉简中汲取营养,他不断地开掘传统,在学习中融会,在融会中深化。

张同印在艺术上追求文人气、书卷气,强调格调高古、意蕴深厚,平淡中见高雅、清健中寓幽深,不野不俗。反对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不图外在的热闹花哨,重视艺术内涵的打磨锤炼,经得起推敲和品味。他有一段《习书心得》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书有雅俗之分,品位自有不同。书为艺,亦讲德识。失德缺魂,文薄少神,修德固本,学文求雅,习古寻根。德高、文厚、艺精、根深,且能悟书之妙理,登高望远,应时而进,方能昭示当代,告慰古贤,无愧后人。”这段话反映了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他以此为座右铭,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审美理想。

张同印遍览古代书迹,眼界开阔,对古人书法技巧、格调、意境均有深刻的领悟,不断地吸取传统的精华,在融会贯通中探索适合自己的艺术之路。对于个人风格的形成,张同印主张水到渠成。个人风格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短期形成的,艺术修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个性风格自然会显现出来。他总称自己是“晚熟品种”,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不想过早地把个人风格凝固化,过早地固定风格,无异于拒绝艺术营养的补充,艺术生命就会枯竭。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才会有新的艺术追求的动力,才能向艺术的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