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寓人文于工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寓人文于工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的定义莫衷一是,真正道出其本质的当属叶圣陶老: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

语文即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价值在于人生交际。语言之所以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因为人生的主要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信息的交流活动,其主要手段即听说读写:听读是接受他人(前人)的信息,说写是向他人输出自己经过重新编码的信息;听说是口头语言(语),读写是书面语言(文)。因此,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课本中的例子(课文)认真理解、体会、练习,逐步熟练语言表达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以自如的语言表达成功地进行人生中的交际。

语文更具有“人文性”。语言是人类文明、精神成果的载体,人类文明的传承、情感思想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语言作品中所有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各种组合,还包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前人智慧、先哲思想、真挚情感等内容。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史以来所有的语言作品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一篇篇课文更是其中的经典。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系统的语言知识,更要充分感受语言作品内涵丰富的人文因素,以陶冶并养成优良的人格。这是语文的本质使然,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合而为一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课文还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语文学科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其他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不必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使二者融为一体,而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如果我们仅对课文所指涉的信息津津乐道,体验探究,而忽视了它用语言呈现信息的过程,就失去了语文固有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就会失去范畴和底盘;而如果我们只重视其工具性,语文教学也将陷入科学主义泥沼,也会失去语文课本身所固有的精气神,最终变成僵死的教条课。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

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少同行已经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诸如制定教学目标时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设计教学环节时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选择教法时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等教学新思路。然而,语文课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实在是二位一体、水融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如果在教学设计上硬是把二者分开,则极有可能重蹈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歧途。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最佳途径,就是寓人文性于工具性之中。即把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于学生对语言工具的掌握上,着重让学生对语言工具形成系统的认知并逐步提高其语言工具的使用能力即理解与表达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具体课文的具体内容,自然地、适当地、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含的人文内容。针对一篇具体的课文,首先扫清阅读障碍,系统地逐步加强学生对语言工具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所学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着重领会作者精到的表达技巧,探究其之所以如此非彼地表达的心机和奥妙,配以有序的实践练习,以逐步养成学生的语感,提高其听说读写等实际的语言运用技能。

(作者地址:河南洛宁下峪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