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地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地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老少边山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注意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设置与岗位技术结合,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考核评价措施等,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07-03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知识和利用能力是现代中职师生必备的一种素质,因此各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课程,通过增加课时等方法努力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但是,目前老少边山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须进行改进。

一、民族地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百色市中职学校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调查显示,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容乐观,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市场调研不足,专业仿真教学系统缺乏,导致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市场和行业要求,核心能力课程不清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不断更新,但由于建设的滞后性,该课程不能与信息技术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步。因此,针对行业发展编制地方或校本教材以及专业仿真教学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目前百色市中职学校经费不足,针对信息技术的市场调研很少,全市11所中职学校中拥有专业仿真教学系统的只有3所,比例不足30%。目前,除会计电算化等个别课程具有一定行业特点外,不少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沿用现成教材,没有更新,更没有明确的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学生反复学习的是计算机基本理论和一般的办公自动化操作,信息技术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极少涉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没有有效整合,综合训练少,无法适应各行业对中职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要求综合能力的工种,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

(二)师资缺乏,设备配置和利用不足,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缺乏问题由来已久,百色市11所中职学校总编制为434人,而信息技术人员只有60人,比例不足15%,专业教师应付庞大的教学量十分吃力;信息技术类课程专业知识的更新特别快,教师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技术钻研方面投入很大精力,而11所中职学校只有1所拥有教学资源编辑软件,难以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资源改进和创新。这些因素使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性使用传统的“讲解―演示―练习”的方法,没有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市的中职学校没有一个网络虚拟实训中心,部分中职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比例不足20%,有的学校甚至连学生用PC机(含笔记本)都没有,教学只能纸上谈兵。由于没有生动的事例演练和实际操作,学生只是知道该软件大概能实现哪些功能,却不能独立进行日常的工作操作,遇到问题还是需要教师来解决。

(三)信息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措施不到位。除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及计算机操作员、文字录入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外,很多信息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实用性考核和评价方法与措施。大多数课程的考试都是以知识积累为目标,基本上考核的仍然是对相关资料的记忆,能了解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理论,完成客观题选择就是合格过关。即使是操作考试,也是将教材例子稍加变动而已,不一定和行业的实际挂钩。考试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考试形式、方法简单,从而出现平时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就业时却工作能力一般的现象。这种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就业和进一步的发展。

二、措施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针对以上问题,老少边山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该注意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设置与岗位技术结合,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考核评价措施,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为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实用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选择和校本教材开发。中职学校应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和行业需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从职业技能标准、应用技术要求等方面考虑,因为课程的实用与否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前景。基于这一原因,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与实际需要相脱离。中职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时,应该到本地用人单位进行充分调研,根据课程设置原则和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企业需要,舍弃如“汇编语言”等偏理论型课程,考虑把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划分为如下几个模块:基础应用模块,如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英文录入技术、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等;中高级应用模块,如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拓展应用模块,如图形图像处理设计、专业排版、会计电算化等。基础应用模块和中高级应用模块为各专业必修内容,可根据课时条件和学生水平开设;拓展应用模块为学生主修专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运用计算机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性学习的具体应用模块,可供有关专业选修。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引进专业仿真教学系统,建设网络实训中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学习和职业之间的传统鸿沟,缩短学生适应职业工作的时间。

教材的合适与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比较迟缓,而目前计算机专业教材繁多,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智慧,把最新的教材收集起来,集体进行甄别,然后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进行讲授。同时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和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使教学的开展更接地气。

(二)结合学生情况,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创建有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招收的很多学生是中考落榜生甚至未参加中考的学生,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素质参差不齐。而网吧的泛滥、网络游戏层出不穷使不少学生误解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对正规、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有畏难和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教材的部分内容滚瓜烂熟,而有的学生却是闻所未闻,在教学中要均衡协调,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此外,许多家长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并不了解,无法引导和督导学生进行学习,家庭教育配合的缺失也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针对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摸底测试或练习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任组长。采取先班级授课,由教师对本节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再分组学习,各组组长负责指导学习讨论;或者是先分组学习讨论,再由教师集体讲授答疑的方式,使问题尽可能在组内解决。最后,对个别学生,教师有针对性地单独指导。这样班级、分组、个人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同时,在学生的操作练习过程中,组长作为“导师”辅导组内同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服输的追赶心理,争当“导师”,也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同时,引进校外专家,加强校本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机会的方法,增强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运用教学资源编辑软件,减轻教师课改负担,使其能有精力开展教学改革,运用职业教育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角色扮演,组成兴趣小组设置问题进行讨论,从合作企业领回或由教师指定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性、自主性,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培养,提高其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技术性、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在教学中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使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通过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资料来实现和完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三)以赛代考,以考促学,完善考核评价措施,提高监控检查力度。目前,各级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信息技术类专业竞赛的网络搭建与应用、网络布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等项目都是切合实际、接地气的竞赛项目,通过校内选拔或参加竞赛代替相关考试,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类课程不宜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而应是以技能大赛和认证考试作为考核标准,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直接参加校内选拔比赛,再从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各级中职技能大赛,以赛代考,从而培养出更切合企业需求、更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认证考试是指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维修、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制图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还有财政部门开展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会计电算化考试也与信息技术相关。这些考试教学培养目标明确,试题质量高,专业特色突出,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考核实操性强,能比较真实地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不仅是从事相关职业和工种的“准入证”,还是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水平最好的证明。通过参加技能考证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的真正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促进。

对于没有相应竞赛和考证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结合用人单位意见或者本地实际需要,除考核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拟定实际操作考试项目,进行技能考核,结合用人单位意见或者本地实际需要,真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教务部门应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开展社会调研和企业实践,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加强教研。采取听课、评课等形式采集师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和督导,了解情况并及时将反馈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帮助任课教师不断提高。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中职教育必须面向信息化社会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不断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绩。

【参考文献】

[1]方丹宝.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的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12)

[2]黄海燕.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2)

[3]陈晓冰.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2013(10)

[4]夏念明.关于技能大赛引导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企业网络搭建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2(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课题(2015ZKY7)

【作者简介】胡玉萍(1975- ),女,广西梧州人,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财经商贸类课程教学和中职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