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长如何实施科研兴(强)校讨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当下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强音,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通过“科研兴校”,实现了学校跨越性发展;一些原来基础就比较好的学校通过“科研强校”,实现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发展。正由于科研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这样突出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校长日益重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今天我们发表的三篇来自基层教师的稿件就反映了这个问题。为此,本版“沙龙”栏目将就“校长如何实施科研兴(强)校”这一主题开展讨论。欢迎专家学者、校长和教师积极参与,既可谈意见和建议,也可介绍成功的经验。 虚假科研要不得 许序修 多年来,笔者因科研之需接触众多中小学教师,了解到教师们对一些校长虚假的科研行为很不满。这些校长有的是见风使舵搞科研。平时淡漠、抵制科研,待到上级要检查、要评估、要申报(或复评)等级学校、先进学校时才赶紧找“东家”立个项目,拿本证书;有的是虚张声势搞科研,对教师自发、自创的或非教育行政部门立项的科研活动、课题项目不支持,挖空心思攀上某级教育科研部门,立个子课题,挂个大招牌,从此便一了百了;有的是图谋虚名搞科研。长期对教学、科研不沾边,但为了捞取业务资本,以期评优选模、提拔升迁、申报职称的需要,便在某个课题项目上谋个组长,或在某个文集上挂个主编;有的是巧取豪夺搞科研。虚立科研项目,巧设科研经费,借此频繁出访,名曰考察学习,实则是游山玩水。种种表现,某地教师将其编成顺口溜:“耍一场戏,贴一片金,争一个官,抢一回名,溜一圈景”,标题曰“骗子科研”。 可能,校长对此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或解释。的确,但问题是,这些校长还没有认识到“虚假科研”的严重危害!其危害主要有四:一是抑制教师专业的发展,阻碍教师的健康成长。如某位校长,刚上任便颁布禁令:停止一切教学实验。于是原来的教学实验全部中止。数月之后,上级要对该校进行一级学校复评,该校长又令教师们在短时间内务必拿出实验成果,尽管教师斥之为“吃错药”,仍迫于无奈,造假应付。二是严重挫伤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如某校长明确宣布非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科研活动一律不予支持,而对由自己挂名的名存实亡的课题却资助有加,从而使教师的自尊、人格遭受严重的伤害。三是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如一所从来不搞科研的学校,为张扬声名,为招生鸣锣开道,竟张灯结彩,广迎宾客,举行所谓的教科研活动月,搞得学校终日人声鼎沸,师生心绪不宁,教师将此举斥之为“败家子假精灵”。对此,有教师在教学日记中写道:“教学与科研一旦成婚,也绝对不敢走进校长虚设的洞房。”真是入木三分。 教科研作为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尤其需要求实和创新的精神。那种“半天吊灯笼”“花钱打水漂”的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科研,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误入歧途的科研房超平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时下很多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时髦用语,但搞教育科研是为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还是以科研为幌子搞“形象工程”,却值得琢磨一番。 我们常常会在有关的宣传材料中看见这样一些描述:某校共承担了多少多少个科研课题(有些甚至高达十几个),其中国家级若干、省级若干、市级若干。先不说课题的级别是否属实,仅这些数字就值得打个问号。试想,对于一所基层学校而言,承担十多个市级以上课题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如果都能承担,这些课题研究的成果又有多大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承担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的热情是应该鼓励的,但学校层面的科研课题还是越精越好,越具有针对性越好,在科研课题方面贪多求大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些成立不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而言,应集中力量在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上多下功夫。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不要学校搞课题研究,而是希望学校把选择科研课题的立足点放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与本校长远发展有关的战略研究方面,毕竟以课题的方式引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那种不管学校实际,盲目追求课题级别和数量的做法,只会使课题研究变味,有时甚至会使课题研究庸俗化。如果国家级、省级或市级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本校面临的问题有一致性,则另当别论。 在一些学校校长的眼中,“科研兴校”是假,打着科研的幌子为学校塑造形象、为自己树碑立传才是真。对于这样的学校而言,教育科研只会走入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的确,教育科研能为学校树形象、添光彩,也能为校长的专业化成长起到实质的效果,但如果把科研视为骗取社会信任、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学校科研是无法起到促进学校发展、提高竞争实力的效果的,相反只会误入歧途。即便侥幸依靠假科研骗取公众及社会的认可,此等“好景”也不会太长,因为“纸毕竟是包不住火”的。一言以蔽之,在教育科研中的“近视”行为、投机取巧行为,对学校的发展只会是百害而无一利。 围绕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定位,选择学校有能力完成(或在专家指导下基本能够完成)、与学校工作实践或改革发展密切相关、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能够推进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的一到两个课题(不一定非得获取某级别的承认,只要符合实际即可),在组织广大教师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分解课题目标,落实科研任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富有本校特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失为学校科研的可行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不一定非要以书面的形式呈现。落实到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办学实力的提升上,才是学校科研成果的最佳体现。 不良的科研倾向马敬良 “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长的共识。不可否认,通过教育科研,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科研成果也得到专家同行的承认。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成为制约中小学教育科研健康发展的毒瘤。 不良倾向一:应付差事,不求甚解。有的学校为
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所谓的“品位”,显示教育教学的实力和水平,争项目,上课题,要求每位老师都要搞在上级立项的课题研究,并且把立项多少与考核、评模、评聘职称联系起来。一些老师迫于压力,申报课题,应付差事,结果劳民伤财,牵扯精力。 不良倾向二:贪大求全,脱离实际。有些学校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追求大课题,大手笔,试图创制出一鸣惊人的科研成果。而中小学校由于科研经费缺乏,占有资料稀少,教学负担繁重,理论水平低下,前沿信息不畅,不大可能搞出什么高深、全面、重大的成果来,不适合进行大而全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然而这些人不考虑这些实际,出于一种不正确的心理,贪大求全,结果是碰一鼻子灰,灰头戆脸,没有成果;或者是有成果,但空谈理论,没有内容。这样的教育科研是最没有意义的教育科研。 不良倾向三:追求形式,华而不实。有些学校搞科研只求表面形式的热闹,开题时大张旗鼓,广做宣传,结题时遍邀名流,欢宴庆祝。图得只是一番热闹,一种场面,一种气氛,一种影响。至于结果是否有价值,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全不在考虑之中。 不良倾向四:功利浮躁,急于求成。搞教育科研最需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可有的学校功利主义严重,急于出成果,争荣誉,捞资本,追求速成。 以校为本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出路,脚踏实地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唯一办法,诚实守信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恪守道德。学校科研应该坚持这三点。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