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国画临摹教学与创作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国画临摹教学与创作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画临摹教学创作的传承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关系,在继承传统走向多元化的探索中,中国画的发展,不是凝固在历史的某个时间坐标上,而是在发展中不断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创造。中国画临摹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传统的程式与法,并借以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认知中国画的特殊本质。这样的创作才有中国画的传承、渊源关系。

关键词:临摹;传承;创作;创新

古今中外各种不同学习美术的方法,无论是自学还是教学,都离不开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两条基本途径。其中又有具象写生与抽象写意和记忆、想象、创作、临摹等相互配合的多种途径,中国画的教学传习方法,长期以来都与临摹教学息息相关。

一、中国画临摹教学是认识中国画的必经途径

中国画的临摹教学是为了解决深入感受、认知与把握传统尤其是传统笔墨语言问题,临摹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传统的程式与法,并借以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认知中国画的特殊本质。

西方古典绘画以“摹拟现实为本”,要求通过写生获得造型能力,写实能力,即通过光影、透视、解剖等手段,在平面上造成立体的错觉,形成三维空间的逼真感。但中国绘画从不要求摹拟现实,不强调三维错觉,不以光影为造型手段,不以科学透视制造纵深度和体积感。中国画以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物象空间的关系,并在长期的归纳中将这些方法归纳为程式和法。这些“法”形成了中国画的特色,形成了它具有特殊规定性的传统。

学习中国画的“常法”和“变法”是一种辩证关系,尽弃程式等于尽弃中国画传统,死守程式和法则使中国画僵化,最好的方式即坚持“守常”与“通变”统一。

中国画的临摹教学关注的是笔墨风格、笔墨品味以及笔墨背后更为内在的东西。 对临摹的认识实际上关系到对中国画规律的认识。临摹不仅是教学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方法,这是由中国画艺术本身的规律决定的。中国画的审美,绘画的模式,绘画的语言、语汇,决定了临摹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审美上说,中国画沿袭了中国传统哲学,带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绘画的语言,不是要涵盖所有事物,并不是画得很写实,很逼真,才叫画得好。

中国画发展到后来,山水、花鸟、人物、逐渐都出现了一些定式,一些形式。作为绘画媒介的表现语汇,是若干前辈画家从物象中精心提炼出来的,没有经验的人,不通过临摹,光在自然界里去找,是找不到的。要想进入中国画的境界中去,就必须临摹,这样才能比较快地掌握前人的基本语言,才能够和它们交汇、沟通。

二、在临摹中学习传统,重在兼容

中国画的临摹教学与创作的传承关系是在临摹教学中学习,认识,掌握中国画的特殊本质,来为创作、创新服务。

临摹教学与创作的传承关系,重在通过临摹教学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表现的形式手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就得通过临摹教学。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艺术表现要从自然出发,又应该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保持某种联系,学习只能是一方面舍弃传统中保守的因素,一方面吸取传统中有益于创新的创造的成分。

三、中国画临摹教学中,传承与生活创作的关系

临摹教学与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了促进中国画的发展,在继承传统多元化的探索中创新,不是把中国画的进程凝固在历史的某个时间坐标上,停留在以临摹为目的的终点上,而是在发展中不断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使之呈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

通过临摹教学传承中国画传统,而后又要从中走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创新。中国画是在积累的基础上演进的艺术,但积累不是一味的叠加,积累中有放弃和淘汰,而积累的目的是创造推进。传承中国画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画法,不是某一个人的探索可以穷尽的,上文中也说到关于挑选临本的问题,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某个画家来说,也没有必要去“穷尽”。选临本不仅要采各家之长,还要与个人气质相契合,再加上丰富临摹所积累的底子,才有益于创造推进,才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四、在传承中创新

通过临摹教学传承中国画的语言,对于传统广揽博取,取精用宏,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画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艺术的特征要求画的东西有出处,出处一个是指生活中的出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指传承关系。

总之,在进行中国画临摹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克服惯性思维和趋同心理,时刻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极为重要。只有当特定的艺术家真正具有独立见解和特殊的艺术敏锐性时,他才有可能在深入传统以后,又能够很好的把握住临摹教学与创作的传承关系,抓住二者之间这种传承纽带关系,去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龙瑞、朗绍君谈临摹.美术观察[J].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2004(3):076-079

[2]陈传席《中国绘画类美术史》上册[M].(2002年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