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47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47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探讨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的效果,采用中药熏洗治疗47例。结果治愈34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本法用中药水煎熏洗,使药效直达患部,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且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标本兼治,疗效确切。

【关键词】跟痛症;中药;熏洗

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是理疗科门诊常见疾病。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 跖 筋膜 炎 ,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足跟部为肾经之所主,足少阴肾经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内踝后,下入足跟。足跟处乃阴阳二跷发源之所,阳跷脉、阴跷脉均起于足跟,阳跷脉、阴跷脉各主人体左右之阴阳,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足跟痛与人体肾阴、肾阳的虚损密切相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足跟部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活动行走时疼痛较明显,局部受挤压疼痛加重,长期不愈。跟痛症是站立工作者、运动员及老年人的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及体型肥胖者,且男性发病率明显多于女性。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偶尔会有沉重的乏力感。两种足跟痛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连带关系。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所致。治疗方法较多,复发率较高。本人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收效较为显著,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7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7例,女20例;病程最短月余,长者3年;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68岁。

2治疗方法

2.1药物组成

艾叶70克海桐皮70克川芎20克 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红花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

2.2治疗方法

以上诸药加水3000ml,浸泡半小时后水煎30--40分钟,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药液不烫时浸泡患足,每日2次,每次40分钟,药液妥善保存,下次再用加热10分钟即可。每剂药用2天,3剂药为1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及行走痛消失。

好转:疼痛及行走痛基本消失,过劳时有痛。

未愈:疼痛及行走痛无改善。【1】

3.2治疗结果

痊愈34例,占72.3%;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1%。

4典型病例

刘某,男,27岁,司机,患者双足跟部疼痛月余,近1周疼痛加重。检查:双足跟部无红肿,足跟压痛阳性;X光片示跟骨未见异常,拟诊断:跟痛症(跟骨下脂肪垫损伤)。用上法治疗2天,疼痛减轻,治疗6天后疼痛消失,随访1年未曾复发。

王某,女,58岁,教师,患右足跟疼痛3年,近半年疼痛明显,尤其起床后脚跟难以着地。检查:右足跟无红肿,压痛阳性;DR光片显示:右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诊断:跟痛症。用上法治疗7天,症状减轻,连续治疗14天后疼痛消失。

5 体会

跟痛症为跟骨结节周围的慢性疼痛,跟骨结节及周围组织的多种疾病可引起足跟痛,如跟骨结节骨刺、跟骨滑囊炎、跟下脂肪垫炎、跖腱起点筋膜炎等。此证属中医之骨痹症,多为风寒湿邪客留或劳损过度,肾气不足,经络受阻,“不通则痛”【2】。治宜消炎软坚,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方中艾叶具有温经活血通络的作用,煎水外洗可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行;海桐皮温通经脉,舒筋活络,对局部有麻醉、松弛、消炎、镇痛作用;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川牛膝引血下行,使药效直达患部,且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红花、川芎活血祛瘀,能加快微循环血流流速,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乳香、没药为外科常用之要药,乳香行气之力胜,没药散瘀之功优,二药同用可行气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八药组方,水煎熏洗,患处药效集中、针对性强,在温热效应的作用下,药物易于吸收,加强了药物的作用,同时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微循环加快,促进局部组织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称棕鹏. 啄法加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的临床体会. 中医外治杂志. 1998,(4):28.

[2]石长秀,宋秀芬. 中药垫治疗跟痛症30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6,(3):46.为症炎节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