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本质理论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本质理论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观是关于技术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系统。技术本质概括说明了技术是什么。对技术本质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技术哲学需首要面对的问题。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文森在技术观与技术本质的研究上对麦克卢汉可谓继承与超越并存。作为媒介研究的直观洞察者,麦克卢汉以其警语断言式的结论洞察技术,而作为技术哲学范式探究者的莱文森则以一种哲学思维对技术观作出本质论述。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麦克卢汉对“媒介即讯息”这样解释:“每一种媒介都创造一种自然。媒介是一种‘使事情所以然’的动因,而不是‘使人知其然’的动因。”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中对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补充,认为“用这个视角回顾传播史,每一种新媒介都把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在网络时代,网络则把以往一切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

“媒介即讯息”这一论断至少包含四层含义:

第一,传播学研究长期以来关注媒介内容而忽略媒介形式,意味着媒介形式具有隐匿性。事实上,人们对一种媒介的关注往往经历“形式一内容一形式”的过程,即从关注媒介的功能、作用,进而关注媒介所承载的内容,最后当新媒介出现时,再重新关注旧媒介的性质和形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环境的隐匿性实际上是技术隐匿性的延伸,是对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技术环境思想的发展。麦克卢汉经典的例子是电灯泡,用以说明他对媒介本身的关注。他分析,电灯泡本身没有内容可言,只是发光的载体,但是由电灯泡所发出的光使人们在天黑后得以延长工作时间,生活的范围和时间都有所扩展。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本身形式的关注使他备受争议,比如他认为电视上的暴力节目和娱乐节目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一样的,电视本身才具有影响力,信息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媒介。也正是因为这一观点,他饱受诟病,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实际上,麦克卢汉并非不关注内容,而是开阔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虽然过于推崇媒介本身使他带有了理想化和绝对化的色彩。

第二,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麦克卢汉指出,电视的内容是小说,报纸的内容是印刷文字,广播的内容是口语词。旧媒介成为创造新媒介的认知框架,旧媒介以新的方式被新媒介重新启用。可见,旧媒介仍然是新媒介的内容提供者,新媒介的内容是一种或多种旧媒介,新环境重新加工旧环境。他指出媒介技术对内容的规定性,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是他并未对媒介技术如何对内容生产和传播产生影响作出说明,而事实,卜媒介内容往往也带有技术本身的烙印。

第三,媒介形式本身包含着讯息。媒介形式的变化会改变人类感官在感知世界时的比例关系,即我们通过感知到的信息来建构外部世界,而媒介则规定了这些感知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不再是沟通传播者和受众的桥梁,媒介本身就是世界,世界存在丁媒介之中,我们认识世界并非通过媒介,而是我们就生存在媒介环境中,即“世界一旦被任何一种媒介所表达,它即成为被这种媒介所表达的那个世界”。

第四,媒介产生变化会带来新的衡量尺度。在《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活生生的力的漩涡”,媒介的新形式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类的时间、空间观念,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组成,媒介所造就的环境可能会对旧的文化形式产生腐蚀和破坏作用,这种影响或冲击本身就胜过其承载的内容。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对人和社会的任伺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一种媒介对我们的感知产生的影响,不依赖其内容或讯息,因为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其间的环境,而形塑和控制人类组织和行为形式的正是媒介。

可以说,麦克卢汉是将媒介技术置于独特的视角进行考察,他在行文中声明技术虽是影响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但还存在着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可见麦克卢汉的理论可以被视为技术影响论,而非简单的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莱文森的技术哲学观点

在莱文森看来,技术不仅是人类机体的延伸,而且是人的思想的延伸, 一切技术都是人的理念的外化。“通过技术,我们体现和延伸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客观世界,把我们的理论扩散到宇宙遥远的角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塑造世界。”莱文森运用“二元论”来研究技术的本质,并认为这种“二元论”是互动、开放和辩证的,提出一切技术都是思想的外化和物化。

莱文森剖析了康德哲学中的心智互动论和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物质决定论,从技术角度批驳了简单唯心主义和简单唯物主义,认为技术融台了物质和精神,使两者得以互动平衡,宣称“精神和物质的冲突在技术中已然解决”。莱文森认为康德的心智互动论是一种纯粹的、封闭自足的系统,缺乏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而马克思的劳动消费互动论,只停留在满足肠胃的第一阶段需求中,不能体现个人的主动创造力和巨大价值。

在分析康德的心智互动论时,他指出其理论贡献在于认识到人在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一定会把自己的特征强加于被理解的事物上,人的理解力一定比消极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得多。其理论中缺失的一环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如何给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打上烙印”,即未能指明他所宣称的精神――物质一体的、可以感知到的东西的具体表现。莱文森认为行动开始于心智,结束于物质领域,技术即使不用于现实世界,也同样改变外部世界的性质,同样作为桥梁互动地联系两者,而康德无技术成分的图示是非互动的。康德明确区分了“先天”和“先验”的概念,认为一切先验的东西都是先天的,即“都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反之则不然,因为有些先天命题并不是对‘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先验的意义在于可能性的条件。莱文森认为,“自然选择需要有预先存在的物种特征,环境只能在这些物种特征之上进行选择,一方面,这些物种特征是先前物种环境经验的产物;另一方面,把最初的生殖功能赋予有机体的,是自然选择的模式,而不是环境”。

至于马克思,莱文森称其将劳动视为联系人或技术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点,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技术中的理念成分降到最低限度,未能说明作为心无互动的技术的深刻内涵。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人手去定义技术,认为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它作为一种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实体性的技术形式。莱文森将技术视为人的计划在三种未经计划安排的物质存在形式里的应用,这三种未经计划安排的物质存在形式为非物质生命、物质生命以及思维物质,技术构成了区别于这三种物质形式的第四种物质。莱文森将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本体来对待,他认为技术对思想也至关重要,没有技术作伴的思想“没有多大出息”,同样,没有思想支撑的技术也“无法展翅高飞”。因此,技术革命也是精神革命。

可见,莱文森对技术本质的认识是除了作为心智与物质互动的产物,技术根本没有其他的存在形式。凭借技术我们赋予思想以物质表现形式,体现和延伸自己的思想,将思想注入客观物质和客观世界。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物质首先产生心智,同时心智又通过技术再创造物质,共同构成这种互动开放的二元理论。

麦克卢汉与莱文森技术论的异同

麦克卢汉认为的“媒介即讯息”与莱文森认为的“技术是人思想的物质体现”,共同之处在于都看到了媒介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均可算作是媒介影响理论,而非媒介决定论。麦克卢汉看到了媒介本身的重要地位,比如麦克卢汉说,倘若电视在希特勒之前问世,希特勒这样的人物根本就不可能产生。麦克卢汉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热媒介,在他所处的时代,电视清晰度低、与人互动联系少,这种冷冰冰的形象摧毁了广播那种亲密无间的媒介形态。麦克卢汉注意到媒介本身的影响,但是正如莱文森所言,广播在造就希特勒这样的极权人物时,也同样造就了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样的民主政权下的人物。可见,麦克卢汉在阐述“媒介即讯息”时,未将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加以分析考量,而是将媒介本身作为出发点来探究其对社会文化等的影响、作用。

莱文森声称自己为软技术决定论者,强调“信息技术使事情可以然,人的努力将可以然变为现实”。他同样认识到媒介的地位,并如麦克卢汉一样将其置于研究的起点,只是他将人的努力也加入媒介影响社会的因素,但是他从未界定这里的“人”的范畴。莱文森对技术的本质概括为“技术是人思想的物质体现”,从哲学的角度将技术置于重要地位,使技术成为连接物质和思想的中间桥梁,将媒介研究推向了哲学的层面,使媒介环境学研究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进行了扩展,增加了传播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渠道。莱文森对技术的本质理解的意义,在于他凭借技术回答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视我们的心智是这个世界的产物,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我们的世界是我们心智的产物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