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包法利夫人》的现实主义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包法利夫人》的现实主义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最负盛名的著作,《包法利夫人》的现实主义格调是最为明显的,这不仅在作品中有完整的体现,实则也集中展现出福楼拜一生一直关注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法利夫人》的现实主义集中体现在细节中,也包容于作品整体之中。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现实;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35-01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最根本的在于反映了社会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人性固有的一面。与其说包法利夫人是社会一份子的缩影,不如说是当时社会现状在较低阶层人身上的投射。《包法利夫人》的现实主义正源于此,并在作品中处处展现出来。

《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爱玛自小受到修道院教育,但这种教育已经失去了基督宗教文化的精髓,反而促使人们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的虚伪,在当时拿破仑三世时期这并不足为怪。爱玛受到的修道院的教育非常不幸地在她身上继续延伸着,当她以后和其他人交往时,都幻想着对方是子爵或者其他高贵的人物。因为游手好闲、幻想着过着舒服的生活,可现实生活并没有达到包法利夫人的梦想,因此一次次的变换情人却总是使她理想落空。可以说,宗教在包法利夫人身上角色之中是异乎寻常的。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展现,宗教是作者要集中批判的对象。

通过包法利夫人认为自己失败是命的描述,作者实则从侧面反衬出制度下造就的人的悲哀。因为爱玛出身于较为富有的农民,还不是农场主,但是他们这层人希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爱玛的教育成为最后的寄托。

因为具有直接面向现实的一面,因此当作品触及社会层面时不可避免要涉及社会的阶级问题。19世纪上半叶,法国大革命后不久,法国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的制度,因此贵族保存了较多的权利。在爱玛幻想的理想对象中,贵族是最好的。

在对阶级的描述中,侯爵的舞会是值得大写特写的。对于舞会的描述处处显出包法利夫人对未来的向往,但却又耐人寻味。李健吾先生翻译的《包法利夫人》上卷第八章这样描述:“她从来没有见过石榴,也没有吃过菠萝蜜。就连沙糖,她觉得也比别的地方的沙糖更白更细。”在这些诱人的美食面前,包法利夫人深深地被吸引了,她所见识的一切似乎随着侯爵的舞会而变得美好了许多。在舞会上,一旦被物质性的美好所吸引,一切就会变得完美无瑕。当查理去她身边的时候,她觉得只有那些贵族才能配上自己,于是爱玛对查理说:“走开!当心弄皱我的衣裳。”在包法利夫人眼里,舞会的生活才是自己所盼望的。

《包法利夫人》向我们表达了包法利夫人要坚决追逐的贵族心态,这种心态一直到她去世都没改变。作为不对等的阶级,包法利夫人一直没有清醒的认识,她不清楚自己这个阶级应当做什么,天真地认为只要嫁给贵族就可以改变一生。应当说,作者在《包法利夫人》中只是表达了不同阶级的不同境遇,并没有上升到社会制度的高度,但却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包法利夫人的悲哀。对于包法利夫人的女儿在工场的描述也可以说是悲惨命运的继续。因此,包法利夫人的命运在很多人身上重演。

当福楼拜描述包法利夫人陷入无可拯救的困境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把包法利夫人当作一个个案对待,作者并不认为这是个人造就的。作者在大篇幅的描述中还有一个特点非常值得注意,这就是作品对风景的关注。

《包法利夫人》有个副标题――外省风俗,从作品随处可见对于物景的描述,这些描述当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当时的环境,但是在物象所衬托的环境中,作者既是想说明人物的所作所想,又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明为什么人们会产生某种想法。结婚以前,爱玛想得到所有的美好,但是结婚之后,她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幸福,当时的物象是这样可以说明的:“房子前脸,一砖到底,正好沿街,或者说不如沿路。门后挂一件小领斗篷、一副马笼头、一定黑皮便帽,角落地上扔一双皮裹腿,上面还有干泥。”显然,这样的情景远远比不上舞会的时候,正是对于物质生活的不满足,接下来包法利夫人感觉不到幸福也就不足为怪了。

除了对于物象的描述,作者所谓的风俗也展现了人们所处的环境。去世以后,包法利夫人的尸体竟然被人闻出的味道。

《包法利夫人》的现实主义特征直接沿承了巴尔扎克的风格,其中浪漫主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包法利夫人作为社会中被影射的一面,她的悲苦命运虽然被赋予命的解说,倒不如说是作者对其所处社会的批判。从个人到社会,不拘泥于空想,而力图通过对个体的描写中探讨社会问题,这是《包法利夫人》之所以扬名的最重要的原因。在福楼拜的其他作品中,现实主义也得到了发扬,但是没有一部作品能媲美《包法利夫人》的细腻和深刻。

作者简介:

陈 楠(1989-),女,本科,陕西咸阳市武功县中国人民5702完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