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报纸校对工作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报纸校对工作就是按原稿核对稿件,付印样张,找出错误。笔者结合自己在安庆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近二十年的经验,分析报纸出版网络化后,校对工作容易出差错的原因,并对如何做好校对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报纸校对工作就是按原稿核对稿件,付印样张,找出错误。报纸网络化对校对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报纸校对工作面临着新挑战。
笔者在安庆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近二十年,最初按原稿逐字、逐词、逐句、逐个标点符号核对校样,不放过每个差错。譬如有的老同志习惯用繁体字,就要求校对工作人员具备这方面基本功,学习、了解繁体字,如若遇见生僻的繁体字,实在认不出,为了保证报纸质量,声誉,社会影响,就要向从事校对工作的同行和编辑请教、互相学习。通常情况,两人一组,负责一个版面,一个校对工作人员负责读原稿,一个负责核准报纸对错,若发现差错,及时用笔作记号和编辑商榷。同时,对原稿中编辑的疏漏和笔误提出疑义,避免见报后出现差错,曾经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一篇反映谶语方面文章,作者原稿,交待含糊,语焉不详,非专业人士,很难了解,笔者查证后提出疑义。当年的编辑是一位资深编辑,知识面广,爱好广泛,博学多才,并不认可笔者的看法,笔者依据字典,出处、书籍,得到资深编辑采信。
随着报纸出版网络化带来的变化,校对工作中的差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电脑录入人员录入时出现的差错;二是由于记者和编辑写稿、编稿任务也很重,有的重要会议,突发事件很晚才能成稿,记者稿件写得匆忙,编辑编得匆忙,打出的稿件,难免出现疏漏、差错。这时校对工作人员就起到了把关作用,坚持三校三改检查制度,不断看稿,不断“对红”。做到缜密不遗漏改错,要注意与排版人员协作,与版面编辑协调,改错比对要一一核查清楚、明了。校对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报纸版面、版式,了解版面的模式及排版方式,做好日期、版面、期号、报头、报眉、栏目、转文衔接及广告、公告、文件的格式规范的把关工作,留意照片的文图是否相符。留意肩标与主标、主标与副标之间的关系,防止位置颠倒,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校对工作人员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报纸质量的好坏。校对工作人员要储备一些人文、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知识,以便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总之,要以全新的视角、理念对待本职工作。当然,还要注意适当调节,如长时间看稿,眼睛和大脑都会产生疲劳,人的精力就会分散,工作效率和质量就会下降,所以校对工作人员要注意适当休息,调整工作状态,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客观地说,校对工作做得再好也难免出错,但出错后我们要找出自身原因,及时纠正,总结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完善自己,提质、提速,尽可能少出差错,甚至不出差错。有人形象地把记者、编辑比作绿茵场上的主力队员,而校对工作人员就是“守门员”,由此可见,校对工作扮演着把关的角色,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当前,整个报界办报基本实现了采编全程电脑化、无纸化。在这种大环境下,校对工作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采编网络化促使校对工作人员兼备编辑职能。校对程序得到简化,全程一人独校。从校对重心来看,从“死校”,即校异同,对校是非要求不高,到“活校”,即校是非。采编电脑化条件下要求校对人员直接判断文字、语句、语法、标点、版面栏目、常识等方面的差错,帮助编辑查找工作中“漏网之鱼”,所以,要求校对工作人员在看稿件过程中做到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干好本职工作,校稿时进入记者、编辑状态,通读他们的文章,深刻领会文章的含义。如今记者、编辑都受过良好教育,文字功底、基本功扎实,容易出现的差错有跨年差错。例如:2012年度12月底报道的稿件未及时见报,2013年元月见报,时间容易错成今年12月底,实际时间是2013年元月;还有因为稿件赶得急,作者打字时容易打出字音相同,意义不同的字,还有打字不小心敲错了字。譬如:对市民的生命[材]产构成威胁,“材”应是“财”;记者一行人一落[座],“座”应为“坐”;我知道[严]抽多了不好,“严”应是“烟”;直[致]进入法院诉讼程序,“致”应为“至”;出于[意]气,“意”应为“义”;面像、头发,同所提交的驾驶证几乎一[目]一样;“目”应为“模”;他们在调查真[像]时,“像”应为“相”;其祖父晚[晴]贡生“晴”应为“清”;未开垦的处女[寻]。“寻”应为“地”,从本村毛竹生产加工上[增加]增收。“增加”多余;利润达2000[千]万元“千”多余,作为一面[个]旗帜,“个”多余。大排档是多[反]地单调“反”应为“么”。
综上所述,虽然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工作任务不同,分工不同,但是都应该做兼容并蓄的“杂家”,大家形成共识,按照党的十要求,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多出精品力作,在舆论宣传上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作者单位:安庆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