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旗二代玉米螟发生规律与气象条件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旗二代玉米螟发生规律与气象条件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根据1959-2014年莫旗气象局历年气象要素资料和莫旗地区1959-2014年的玉米螟病虫害资料,研究了二代玉米螟发生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二代玉米螟发生的主导因子,其发育进程遵循有效积温法则;降水量偏多,对发育进程有延缓作用。

[关键词]二代玉米螟;卵峰日;气象条件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32-01

0 引言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可使玉米受害株率达到40%以上,减产10%~15%;严重年份受害株率达到70%以上,减产20%以上。加强对玉米螟发生的适宜气象条件的研究,建立玉米螟发生期和发生量的气象预测模式,对玉米螟的及时防治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玉米螟资料来源于莫旗地区植保站的资料,资料年代为1959~2014年;气象资料来源于莫旗气象局,资

料年代为1959~2014年。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二代玉米螟发生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将二代玉米螟的卵峰日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将逐旬气象因子进行膨化处理,利用6种曲线模型进行拟合,最终确定理想的相关因子、相关模型和相关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因子的内在规律和生物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二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根据多年资料分析,第二代卵产生始期平均为7月9日,产卵主峰日平均为7月18日,产卵末期平均为7月27日。二代卵经过2~5 d孵化出幼虫,开始危害玉米。第二代玉米螟化蛹始期平均为7月29日,化蛹盛期平均为8月12日,化蛹末期平均为8月23日。二代玉米螟危害的主要时期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个时期正是玉米从拔节到抽雄的时期,食源充足,危害严重

2.2 二代玉米螟卵峰日与气象条件关系

2.2.1 二代玉米螟卵峰日与温度的关系

2.2.1.1 与平均气温的关系

卵峰日是指导防治的重要指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代卵峰日(y)与3月上旬~7月中旬的平均气温(x)相关最为显著:

y=125.3711-5.8839x

r=-0.909***

相关系数右上标*、**、***分别表示通过0.05、0.01、0.001水平显著检验,下同上式说明,二代卵峰日与3月上旬~7月中旬时段内的积温最为密切。根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结果,3月1日~7月18日累计积温平均为2562℃.d。卵峰日出现最早的年份是1981年,出现在7月11日,当年3月1日~7月11日积温为2567 ℃.d;1977年卵峰日出现在7月12日,为次早年,3月1日~7月12日积温为2546℃.d;1978、1986、1994年卵峰日均出现在7月13日,3年中3月1日~7月13日的平均积温为℃.d;。卵峰日出现最晚的年份为1984年,出现在7月25日,当年3月1日~7月25日的积温为2587℃.d;1976年卵峰日出现在7月24日,为次晚年,3月1日~7月24日的积温为℃.d;。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卵峰日出现早晚,3月1日卵峰日的积温基本上为一常数。这说明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也像其它昆虫一样,遵循有效积温法则。因为玉米螟属于变温动物,神经系统比较原始,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它的体温基本上取决于外界环境温度。

2.2.1.2 与最高气温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二代玉米螟卵峰日(y)与3~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x)相关最为显著:

y=73.7882-3.2284x

r=-0.8832***

3~7月份历年最高气温平均为24.8℃。卵峰日出现在7月11~13日的年份,最高气温平均为25.8℃,比历年均值偏高1℃;卵峰日出现在7月24~25日的年份,最高气温平均为24℃,比历年均值偏低0.8℃。卵峰日出现的早晚年份之间最高气温的差异非常明显。在较短时段的相关分析中,以与3~4月份的平均最高气温(x)相关最为显著

y=67.5265-2.8779x

r=-0.8146***

主要原因是在3~4月份,平均温度仍较低,越冬代幼虫主要利用最高气温获得较多的热量,来加快发育进程。

2.2.1.3 与最低气温的关系

二代玉米螟卵峰日(y)与3~7月份的最低气温(x)相关最为显著:

y=109.5909-6.6185x

r=-0.7972***

上式说明,3~7月份最低气温偏高,有利于玉米螟发育。y与1、2月份的最低气温相关不显著。这是因为该时期越冬代幼虫处于亚致死低温区,代谢率极低,发育基本停止。而1月份历年平均最低气温为-5.4℃,2月份为-2.8℃,均低于玉米螟的发育起点温度,所以1、2月份的最低气温对玉米螟没有什么影响。在单月份相关中,与4月份的最低气温(x)相关最为显著:

y=41.5331-2.5422x

r=-0.6244**

4月份最低气温完全高于越冬代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玉米螟彻底复苏,开始积累热量,逐步向蛹态发展。如果4月份最低气温偏高,越冬代幼虫会获得较多的热量,提前化蛹,使整个发育阶段提前

2.2.2 二代玉米螟卵峰日与光照的关系

二代玉米螟卵峰日(y)与2月上旬~7月中旬时段的累计日照时数(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y=42.9015-0.0208x

r=-0.5429**

在该时段内,日照时数越多,越有利于二代卵峰日提前出现。提前5 d出现的年份,累计日照时数平均为1225.6 h,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多72 h;而偏晚6 d出现的年份,累计日照时数平均为1070.9 h,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82 h。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多,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地温偏高,利于玉米螟的发育;同时,阴雨日相对偏少,空气和土壤湿度相对偏低,也有利于玉米螟的发育。玉米螟对光照的波长、光强度(能量)、光周期(日照时数长短)关系密切[1]。光照的这些特点对昆虫的生命活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往成为昆虫某些生理生态的信息。玉米螟对光周期非常敏感,属于长日照型昆虫,即在长日照下不休眠或不滞育。而短日照可以诱导它进入短时休眠或滞育状态。在短日照条件下,越冬期滞育的比例明显提高,致使以后各育期的高峰日偏晚。

在诸多相关时段中,与2月上旬~5月上旬时段内累计日照时数(x)相关最为显著:

y=47.2577-0.0404x

r=-0.6009**

该时段日照时数偏多时,有利于地温回升。

2.2.3 二代玉米螟卵峰日与湿度的关系

2.2.3.1 与降水量的关系

二代卵峰日与1月上旬~6月上旬时段内的降水量(x)呈极显著的双曲线关系:

1/y=0.0407+2.3129/x

r=0.5645**

其中,与2月中旬~6月上旬时段降水量(x)相关最显著:

1/y=0.0419+2.0005/x

r=0.573**

二代卵峰日随着降水量的增大向后推迟,但推迟速度越来越慢,当降水量大到一定程度时,二代卵峰日就不再向后推迟。相反,降水量偏少,则有利于二代卵提前产生。这是因为降水量大,土壤湿度大,温度低,不利于越冬代幼虫发育,更不利于化蛹和羽化出土。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土壤湿度大的地方,不但化蛹慢,而且蛹的成活率偏低。

2.2.3.2 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经研究,二代卵峰日与空气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相关均不显著。这说明空气湿度对二代卵峰日的影响极小。

3 小结

(1)对二代卵峰日出现早晚起决定性作用的气象因素是温度,卵峰日出现早晚遵循有效积温法则。

(2)3月上旬~7月中旬,是温度影响二代卵峰日的关键时段。

(3)日照时数偏多时,二代卵峰日提前出现。

(4)降水量偏多,可延缓二代卵峰日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沈阳农学院.昆虫与环境条件.蔬菜昆虫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