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元素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元素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隐性作用的探究,依托文本来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缺失、技巧培养、思维机械的问题,从而渗透写作元素,努力达成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要求。

关键词:文本 写作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32-02

作者简介:陈珉(1975―),女,浙江宁波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浙江宁波高新区信懋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改革探索的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写作包含哪些元素。一篇成功的作文,从新课标的角度来分析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元素:从知识与能力角度看,作文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从过程与方法角度看,写作是运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方法来表述的过程,更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过程;从情感与价值观角度看,写作需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或独特的人生感悟,从中悟出真善美。

一、文本的隐性作用

1.写作技巧的渗透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重点词句加以品味,体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为了表达确定的主题,选择了哪些材料来写,又是如何取舍材料的,表现材料的主要写作方法有哪些等。这里,文本就为写作提供了借鉴。

如在学习《芦花荡》“复仇”这一情节时,复述完后,可以先让学生化身二菱,说说此时自己的心理活动,如痛恨鬼子,既为老头子担心,又有疑惑;当鬼子追来,围着老头子的船上抓下窜时,二菱此时定是焦急万分,甚至有些抱怨:“还说要报仇,看,现在连自己的命都快不保了”,急得团团转,却又帮不上忙;老头子敲砸鬼子脑袋时的痛快,甚至要高声赞美 “太厉害了”“太神奇了”“太痛快了”。在内化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后,再说说按先后顺序还原老头子复仇的行动该是如何,为什么作者省去老头子设置陷阱这一情节?如果你是二菱,老头子在埋钩子时就让你看见,你的心情与文中心情的对比。这样学生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又感受到了叙述方式的改变对人物主题表达的妙处。在学生深入文本,品读小说后,教师适时在写作技巧上进行点拨,相信学生对叙述方式、设疑、文章结尾的妙处感悟颇深,印象深刻。

2.作文思维的补缺

其实作文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辞藻的华丽和技巧的娴熟,在写作时考量的还有学生去发现、挖掘、领悟做人的准则。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突破口,可以解决学生懒于思维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思维。

比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爸爸逼我上学这一情节,我们的第一感受就是爸爸多年对子女的严厉管教:孩子赖床逃学,“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头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这确实够狠的了。但出人意料,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来了,“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一个表面严厉却又充满无限关爱的父亲形象令人动容。爸爸的爱还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文本还很多。比如《散步》一文中,“我”在矛盾选择中的决定,体现了家庭亲情的温馨。《风筝》中哥哥对弟弟的无情精神虐杀,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和深沉感慨。其实像这样的事情,学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也很多,有温馨、有选择、有忏悔、有迷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和思辨,会很容易进入情境,联想到自己的家庭,反思自己父母的行为与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思考对家庭中发生的小事的看法,充分领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认识。

二、文本阅读渗透的写作训练

1.解决“生活”问题

在文本学习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文本已为学生创设了“人生”,教师要学会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迁移点,并抓住这一细节,有效地在课堂上放大,让学生自然地产生写作的冲动。

寻找学生的情感认同点。梁启超、叶圣陶、朱光潜等老一辈教育家就主张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在文本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寻找写作技能的迁移点。可结合有关课文,借鉴课文的写法,或侧重某一文体的训练,或侧重于某一写作技巧的训练,如主旨的确立与深化、材料的选择与剪裁、结构的安排与优化。对一些典范课文,甚至可以采取一文多次教、多次练,每教一次,重点就转换一次,力求领会和掌握文章的特色。

寻找教材的拓展延伸点。我们可以借用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演绎新编,通过想象,或把故事拼接于现实生活,或挪移教材内容重点,或放大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细节,或合乎事理发展地节外生枝,引入原文没有的人物,或变换叙述角度,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旨意等。

2.解决“模仿”的体例

写作并非需要每次专门命题完成一篇大作文,方式可多样化,特别在文本学习后可以适时多样地进行。如句子仿写,片段练习,想象续写,新编改写等,甚至为原文作点评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重要的是在作文实践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等。

3.解决“对话”的需要

黄孟轲老师在《〈人生与作文〉代序》中说:“我们的作文应追寻的是一条让我们学生的人生能够在他的作文中波澜荡漾,能够自由地抵达其生命蓬勃处的路径。”他希望通过写作让学生来与他人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彼此的心灵对话。我们在文本教学中应创设这种对话交流的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被感化。比如郑桂华老师在讲授《安塞腰鼓》一课中,要求学生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并启发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学生在找到“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句排比句时,就感受到了“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教师又进一步点拨启发思考,用词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就明白原来不仅是运用排比语意更强烈,三个词还分别从力度、速度、幅度上加以修饰。排比,多角度修饰,就把学生带入了粗犷豪放、浑厚雄壮的黄土高原。郑桂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了对话的实质,生成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借用孙绍振老师的一句话:“阅读本来并不神秘,不外就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以及作者主体之间的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在阅读文本时读别人的文字,联系自己的体验,悟出独有的感受,从而写好自己的文章。

写作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关注外面的精彩,更不能忽视身边的精彩。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长期依托文本渗透写作元素,注重对学生语言和素材的积累、谋篇布局等技巧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睁开自己的眼睛去审视,以生命热情投入自己的写作,提高对做人与作文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孟轲.人生与作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