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灵感中挥汗如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灵感中挥汗如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那一群少年围坐在一家德克士炸鸡连锁店的门口。他们的上衣一律宽大,脚下一律都是运动鞋。

节奏强劲的音乐响起,他们轮流上场。初学者只能玩些简单的花样,有点技术的可以单手倒立,或头顶地的旋转。

这极像一个Party。他们是一群街舞少年。

轮番上场献艺的时候,几个男生偷偷退了场,躲到一个角落里。我远远地看见他们从兜里摸出香烟和打火机,有说有笑地抽了起来。

杨希艺发现了。他对他们吼道:“你们要抽烟的就走远点,别让别人把你们拍进照片里。”

我知道,杨希艺说的别人是我。他对自己组建的RARE-ART舞队的成员要求很严格。他怕我把抽烟的事写进报道里。他认为街舞是一种很崇高的艺术,不希望看到任何玷辱街舞的行为,不希望别人一提到街舞就联想到抽烟、喝酒、打架。

这个19岁的男孩告诉我,曾经有一支舞队,白天练舞,晚上抢劫,后来被抓了。在网上发了一封致全省街舞爱好者的道歉信。“这种人就不配跳街舞,他们污辱了我们这一行。”他说。

杨希艺在这群少年中年龄最大,是他们的头。他们通常每星期在这里聚一次。那几个抽烟的不是RARE-ART舞队的成员。是还在读高中的街舞爱好者。杨希艺习惯把他们叫做师弟。

“我们不是古惑仔,我们只是热爱街舞。其实街舞本身是项很不错的运动,既有青春的活力,也可锻炼身体。”每次,他们都会帮这家德克士连锁店招揽到不少顾客。所以,店方与他们签定了合同,免费给他们提供播放音乐的电源和跳舞的场地,条件是他们偶尔在德克士为食客免费表演。

我的身边聚集了不少过路的人,他们忍不住立足观望,眼睛里流露出的神情分明是在感叹――青春的热情真是让人羡慕啊!

前几天,杨希艺刚收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他看起来却并不开心。杨希艺说,他一直梦想能上四川音乐学院学习舞蹈,但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

“我们不是number one,但我们是only one,我们的青春独一无二,我们对街舞的热情无人可比。”

高三时,杨希艺和RARE-ART舞队的成员共同报名参加了2004年沃尔玛在贵阳举行的“统一杯”街舞大赛。

“我们很刻苦,有时大家会为一个动作的编排斗得脸红脖子粗。因为跳舞很消耗体力,所以大家上课常常没有精神。”杨希艺认为,对街舞的热爱使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到这上面,因此学习成绩大受影响。

比赛的结果让杨希艺及自己的队友都深受打击。他们仅仅获得了第五名。通过这次比赛,大家第一次领略到专业舞队的魅力。

“他们无论是服装还是队形的编排,或是舞蹈动作都远比我们的漂亮。我们这才发现自己的动作其实已经很陈旧。过去,我们一直都在模仿一些VCD上的舞步,还以为这就是真正的街舞文化。”

这场比赛的结果,让RARE-ART舞队的成员冷静了下来,开始思考到底如何发展。

RARE-ART从最初只有5名队员,发展到鼎盛时的十余名同道,又渐渐“锣齐鼓不齐”。

“高三的时候,大家也就没再跳舞了。其实我们都明白,如果不能接受正规的舞蹈教育,再怎么跳也不会有太大成就。”

今年高考结束后,RARE-ART的队员们都相继收到了全国各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大部分都考上了艺术类院校。

“可能大家再也没有机会一起跳舞了,但那段一起为街舞挥汗如雨的日子是怎么也忘不了的。”杨希艺对与队员即将来临的分别有些伤感。

远处的那群少年丢了手中的烟,又走了回来,和大家围坐成一圈。

采访结束时,杨希艺请我给他们拍一张集体照。

“你一定要把照片给我,如果以后不再跳舞了,也可以作个纪念”。他说。

【相关链接】

街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黑人青少年,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的组成部分。由于这种舞蹈出现在街头,不拘于场地器械,所以称为街舞,并且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竞赛性。

在逐渐的发展中,街舞青少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他们以街舞来张扬自我个性,展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表达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他们强调的是“做自己,享受生命,勇于挑战”的理念。

中国青少年最早接触街舞,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影《霹雳舞》,当时的霹雳舞(BreakDance)就是现在Breaking的前身。

街舞文化,最直接表现于服饰。而年轻人服饰的变化,直接反映了街舞文化带来的影响。“全副武装”Hip-Hop装饰,多少显得属于“异类”一族。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异类”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作为标准的街舞一族,以下服饰不可缺少:印有夸张图像等宽大T恤、宽大拖沓的板裤(牛仔裤、运动裤)、篮球鞋、钓鱼帽(棒球帽、包头巾)、头发染色。相应配饰则有:tatoo(纹身)、银质耳环耳股或者鼻环、墨镜、随身听、滑板车、宽大背包等。

《华盛顿邮报》指出,这种原本休闲随意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一代身上被夸大化、极端化。他们的极端装饰,除了构成“街头一景”外,也成为挑战传统男女“端庄典雅”形象的最大时尚群体。如今,类似装饰在学校中也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