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防治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防治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对皮肤和黏膜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14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组观察。观察组使用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对照组不使用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结果:观察组皮肤黏膜的辐射损伤耐受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发生严重皮肤黏膜损伤的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可提高皮肤黏膜对辐射的耐受量,降低皮肤黏膜损伤程度。延缓损伤出现的时间,有利于患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放疗计划。

关键词 皮肤防护剂 放射性损伤 皮肤黏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0.192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8月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14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30~65岁,中位年龄45岁。对照组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24~67,中位年龄50岁。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主要成分聚乙二醇等。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6MV直线加速器,放疗方案均采用常规放疗,即Dt 2.0GY,5次/周。两组放疗部位接近,射野、剂量大小相近。

观察标准:采用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⑴急性皮肤损伤分级:①0级:无变化;②1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③2级:触痛性或鲜红色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④3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样水肿;⑤4级:溃疡,出血,坏死。⑵急性黏膜损伤分级:①0级:无变化;②1级:充血、可有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③2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需用止痛药;④3级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可伴重度疼痛,需;⑤4级:溃疡,出血,坏死。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皮肤出现1级放射损伤的发生概率有所不同,当皮肤吸收剂量达到20GY、30GY、40GY时,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这提示放射皮肤防护剂能明显提高皮肤的辐射耐受剂量,延缓皮肤损伤的发生。见表1。

观察组黏膜发生严重放射损伤(3级)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讨 论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对人体患病部位进行照射,使病变的组织细胞损伤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但往往受照射的部位不仅包括患病组织,还包括一些正常组织,这些正常组织的细胞也会受到射线的损伤。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杀死病变组织细胞,同时有效保护正常组织细胞,一直是放疗医生所追求的目标。肿瘤患者放疗期间,由于肿瘤细胞接受电离辐射的同时,机体自身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易被大量损伤,免疫力降低,更易被致病菌侵入伤口,造成感染,形成皮肤黏膜损伤[2]。因此预防皮肤黏膜放射损伤对于保证放疗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放射性损伤的发生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有关[3],而所有有效防护剂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在分子的一端有1个-SH基(或者潜在的SH基)在分子的另一端则有1个强的碱基团如胺或胍,中间由2~3个碳原子的直链将他们相连。巯基化合物是对稀疏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的有效防护剂。作用机制包括自由基的清除。临床发现自由基由于外层有1个不配对的电子,因此非常活跃,然其寿命只有5~10秒,在有氧存在时,可出现F+O2=FO2(F代表自由基)。这个高活跃的产物FO2已在其系统内组成1个新的带电分子。而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里含有大量巯基化合物,可通过和氧争夺自由基而阻断这一反应,从而对稀疏辐射反应起到最大保护作用[4]。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 房彤.头颈部肿瘤病人急性放射性皮肤和口腔黏膜损伤的调查分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5):350-350.

3 吴士良,王尉平,徐岚,等.60COγ射线局部外照射对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中国核科技报告,1998,6.

4 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