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形式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形式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由过去片面追求个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转向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开展多种有效的实验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这既是有效教学成功的突破口,也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伦理与价值观念等良好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教学形式 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既有科学性又有知识性的综合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这既是有效教学成功的突破口,也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在自然科学实验中,从基本仪器的选择到合理使用,从科学思想的表述到实现处处都蕴涵着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教师要打破课堂实验教学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科学实验形式,变教师单一的演示实验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精彩纷呈的自我探究。

一、我们都是科学家——从实验走向科学之路

虽然作为教师的我们都不是科学家,但是我们要将每一个孩子都当作科学家去培养。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在刚刚懂事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充满好奇心,缠着大人问这问那,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最初的求知欲与牛顿或者爱因斯坦如出一辙。科学家的内心活动实际上与孩子们一样,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孩子们都能够自然地做出来,儿童实际上就是小科学家。因此,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科学》伊始,就务必要使得他们明白科学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并且要他们认识到“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点更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科学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测原因——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不可否认这个过程应该是连贯的、不可分割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首先会对其中的“动手实验”产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不必急着去更正错误,这恰是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探究能力的一个好的开端。因此,哪怕是再小的操作示范,我们教师也要不厌其烦地去演示;想方设法克服实验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劣势,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二、品尝土壤——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

小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总是感到新鲜有趣,总是爱寻根问底,这种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十分可贵,因为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才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最美最深的感情,是神秘的感觉,它是所有科学的起源,无法认识这种感觉的人,不再肃然而立赞叹宇宙奇妙之工,这种人活着跟死了没有什么两样”。因此,教师应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实验、考察、调查等实践机会,使得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实现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和体验。例如,我们不可能只让孩子呆在教室里学习《了解土壤》。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大操场上,有条件的还可以走出校门,让孩子们真正体会什么是“用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嘴巴尝、用手摸”。由此,他们很容易就发现:土壤里有小动物,有小石子,还有大的石块;有草根、落叶、花瓣,甚至还有一些垃圾。勇敢的孩子们甚至亲口尝了尝泥土的味道,虽然没落个“好下场”,但是敢于尝试,才能真正明白土壤的味道,体会到别人无法获知的成功的味道。这种成功的感觉虽然微不足道,却可能是改变一个孩子的契机,或是成长历程里生命力量的活水源头。

三、团结的水——从游戏中学习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更喜欢做游戏。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游戏不是简单的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必须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分解并将其融入其中,做到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我在教学《神奇的水》时,为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水的表面张力”,我就和孩子们做了两个游戏。其中一个是魔术表演:一枚一元钱硬币上究竟能存下多少滴水(为了便于观察,所用的水是高锰酸钾溶液)?孩子们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三滴、五滴、十滴……再到二十滴、三十滴。孩子们猜测的答案最终在他们惊讶的目光里被否决,实验证明竟然是五十三滴!惊讶之余,他们不禁要进一步探索:为什么硬币上的水珠鼓鼓的都超过了硬币的边缘却不往下掉呢?做第二个游戏寻找答案。我先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来,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轻轻一推他,他就被我推动了。接着请多名同学一起上讲台,并要求他们手拉手,这时我再推他们之中任何一人,他都不会被推开了,因为有小伙伴拉着他呢。构成水的一个个水分子就像是一个个拉着手的小伙伴们,所以即使站在硬币的边缘,有其他水分子拉着,也不会掉下来。

四、一组鸡蛋实验——从生活中学习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人类的活动就是从探索自然,思考生活开始的,如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迅速,科技产品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这些发展成果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鲜活内容。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探究精神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科学课程是由一个个生动有趣而富有探究性的实验组成的,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探究思维。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饮料瓶、包装盒、气球、泡沫板都可以是实验的好材料。在科普兴趣小组活动中,我和学生们就利用鸡蛋做了一组物理实验。从开始煮鸡蛋我们的实验就开始了:

捞鸡蛋:感受热度,体会液体蒸发吸热;

剥鸡蛋:从剥壳的难易中知道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鸡蛋沉浮:了解往水里加盐可以使一些物体浮起来;

旋转鸡蛋:利用惯性、摩擦阻力现象辨别生鸡蛋和熟鸡蛋;

腌制咸蛋:了解分子运动现象;

吃鸡蛋:庆祝活动成功。

五、将实验引到课外

课堂实验教学除受时间、空间限制外,还有仪器有限,动手不足的弊端,这就使学生的一些必要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不能充分发展。因此,要巧妙地将它穿插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作业习题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彻底打破课外让学生单单围着习题转的“应试教育”的传统作法。例如,小学生对电和磁铁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所接触,所以在学习五年级第三单元《电和磁》前可先指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简单电路进行初步实验,并在观察实验中提出相关的问题予以思考。这样安排课前预习性实验不仅节省课堂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精细的感知,为进一步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在课后,在对磁铁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开展手工制作竞赛,看看谁做的指南针最精准,这样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应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和“学生本位”的观念指导下,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树立“开放教学”的观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实际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空间,积极发掘多种有效的实验形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探索研究,自主总结实验现象,并且解决生活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晓华.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

2.刘汝君.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科技资讯.2007 NO.03.

3.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7(2):72-76.

5.张锦文.把实验教学引入到课外活动中.[J].教法研究.20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