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室的风景,教师的风采,家长的参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从事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证研究之后,在《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一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课程设置等的理解,创造了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他的观点有利于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们提供学习借鉴的经验。“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变革是一场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的革命。在我国,也正在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润泽・倾听――我们追求的教室里的风景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有成千上万的教室就有成千上万的故事,每个教室里都发生着不同的事情,存在着不一样的问题,飘逸着不一样的气息。学校教学最终都在教室里发生,教室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平台,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在这里,教师和学生必须同呼吸,一起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在作者看来,“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意义的”,所以,要“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情大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润泽的教室,而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教室。作者在书中以“石头,剪子,布”的手势教学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手势教学之类的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这种形式主义其实质就是虚假主体的表现。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课堂也丰富起来了’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在课堂里滋长出来了,类似于手势教学的口号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开始蔓延,如,上课之前,教师说一句“一、二、三”,然后学生附和一句“三、二、一”,说口号的同时学生将小手背在后面,规规矩矩地坐好了。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们稍微显得有点松散了,教师就会重复那句口号,学生听到这样的口号就会安安静静地坐好。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是在利用这样一种手段来管理课堂纪律,是在尽量不干扰教学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手段,但是,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师用口号来操控的对象了。还有如“Good,good,very good!”或是“嘿,嘿,嘿,你真棒!”这样的口号,喊这些口号的时候,学生齐刷刷地翘起自己的大拇指,这样做意味着对自己、对同伴进行表扬。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喊着口号,打着手势,课堂确实会显得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实质的收获,他们只不过扮演了一个“小丑”的角色而已。“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为了人为的游戏。”润泽的教室不受形式主义的束缚,它不是那些学生表面不断叫着“是的,是的”,将小手高高举起的教室;也不是那些气氛沉闷,学生笔直地坐着的教室。它是一个大家都能安心地、轻松地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非常柔和的教室。在这样的教室环境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认同和尊重,都能打开自己的心扉。也许,某个学生的成绩并不是那么好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会耸耸肩,但他依然是集体里面被认同的一员。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个“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而不是一个“发言热闹的教室”。依作者看来,“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交流是教室里、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知识传递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以这样的方式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应该在组织、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的确,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也不可能只追求听到相同的声音。因为,“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的学生”,他们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和想法,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取代的。但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与传统课堂相比,课改之后的课堂热闹起来了,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们的小手也都举得高高的,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被喊起来发言。但是在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有几个是真正认真仔细倾听的?他们几乎都忽略了“倾听”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他们并不关注学生发言的内容,只是为,完成这一教学环节,继续赶教学进度而已。这样,课堂虽然热闹起来了,但是,因为缺少“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只会悄然流失,交流又从何而来呢?
二、创造・合作――教师间需要相互学习
教育需要变革,就必须从改变学校开始。作者认为,“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只有授课情况改变了,学校才能改变。”教师们应该改变以往那些只认同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肯向其他教师学习的态度,以及将自己和自己的课堂封闭起来,害怕别人指出毛病的陋习。就像作者所说的:“把教室关闭起来,把课堂封闭起来,是在把教室、课逝和学生私有化。”这样“闭门造车”是不会取得任何突破或成效的。“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教师都不能也不是独立地工作,而应该培养合作的精神。教师应该打开教室的大门,将课堂对外开放,希望其他教师给课堂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样,教学才能获得进步,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优点也可以被其他教师借鉴。
同时,必须在校内开展有充实内容和创造性的教研活动,为每位教师创造上公开课的机会。通过教研活动来评论公开课上得好与坏,一起来感受课堂的“困难”和“乐趣”之所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公开特别准备的教学是没有必要的东西,更希望,更值得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毕竟,教研活动不是做秀的活动,公开课也不是精心准备的演出,它们应该是教学的常态反映。只有这样反应出来的问题才是真实的,是亟待解决的。目前,我国中小学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观摩一堂公开课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觉自己是在观看一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表演,而不是在上课。这样的课堂可以将一些问题掩盖了,展现给大家的是最完美的,甚至是无可挑剔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表现得非常棒,可是现实的课堂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要改变课堂教学,改变学校教育,教师们就必须培养合作意识,开展充实的教研活动,形成一种“合作性的同事关系”。
三、从“参与学习”活动到学习共同体――教育改革需要家长的参与
当学校建立了“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就应该向社区敞开大门,因为学校内部的改革需要外部的支援。作者亲眼目睹了日本一所小学的教师和家长合作关系的实现。这所学校首先从邀请家长“参观教学”开始,慢慢地消除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不信任,然后将“参观教学”改为“参与学习”活动,让家长直接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变得更听话了,而且也都能安心地学习了。家长参与学习的方式也渐渐多起来了,教师和家长直接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随着参与学习的持续发展,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慢慢地,教师和家长携起手来,这所学校就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教育呈现一片大好景象。
“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革中,单凭学校的力量是很难取得这场文化革命的胜利的,日本如此,中国亦是这样。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果,就如建立这样一个互惠互利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追求的目标。
课程开设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课程是在教室里创造出来的。”在作者看来,创造课程必须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经验的“设计”,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课程应该从传统的由“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阶梯型”的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这是课程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不容忽略的。
在进行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佐藤学教授对现实问题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多年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最后都落实到了精炼、通俗、朴实的文字上,形成了《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这本书。本书融会了作者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由此探索到了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问题的一个个出口。书中的观点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是一本适合我国广大教育改革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阅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