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存在五大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存在五大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这一点在企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才能将其更好地融入企业战略?如何才能将其与旧有管理模式区别及应用?既无成熟的理论,实践中也缺乏足够的验证。本期介绍作者“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全新企业管理模式概念,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探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认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它与目前的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在管理框架、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价值和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上都存在着本质区别。

Total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 TRM: Fiv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s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下,企业被理解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利润目标的生产组织。在这种理论假定下,教科书一直奉行“追求股东价值至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对企业本质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认为企业是不同社会主体实现其多元价值追求的社会平台。在新的理论假定下,教科书所奉行的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Total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TRM)”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对目前教科书所奉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所进行的根本变革。

区别一:治理模式由单边转向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框架从股东价值主导转向社会价值主导,其核心表现是企业的治理结构由单边(股东)治理模式转向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模式,决策权力配置由一元主导模式转向多元共享模式。

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下,股东虽然不行使日常性的职权,但他们通过权争夺、机构投资者行动、股东诉讼和公司控制市场对公司事务行使最终决策权,确保企业追求单一的利润目标,这本质上是一种单边主导的(股东)一元价值(财务)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强调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各方都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元价值,希望通过企业这一平台实现各自的多元价值追求,并且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不同的社会价值(经济、社会、环境价值)有着不同的相对优势(资源、信息、能力、意愿),企业需要并也完全可能发现利益相关方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优势和潜能。因此,公司治理是一种多边共享(利益相关方)的多元价值(经济、社会、环境)的公司治理模式。与之相对应,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认为决策权力配置应遵循社会价值创造逻辑,按照利益相关方的相对优势和社会价值贡献程度的不同分享公司决策权,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社会价值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区别二:管理目标转向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现有企业管理模式着眼于追求所有者的营利为目标,都或明或暗地将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企业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这一核心目标,企业对其它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关注也仅仅是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的手段而已。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从现实中的“人”出发,立足于对人的多元价值需求的深刻认识,深入考察内嵌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从社会价值本位考虑企业的社会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对企业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进行重构。

区别三:管理对象从内部拓展到外部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对象从企业内部的人、财、物拓展到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资源、信息、能力和潜力。

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关注重点仅限于提升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只能看到和优化与创造财务价值相关的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而忽视了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追求和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愿望与潜能,对资源、信息、能力的理解和配置仅限于单纯的财务价值,而看不到它们用于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的巨大潜能与优势。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大大拓展了企业的管理对象和范围,全面深刻地洞察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多重价值追求和创造综合价值的资源、信息、能力,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益相关各方合作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潜能。

区别四:管理价值从财务价值延伸到综合价值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价值从财务价值延伸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从关注自身价值延伸到创造社会福利。

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以“公司是股东的公司”以及“管理者是股东的受托人”假设为前提,把企业价值创造局限地定位于财务价值、股东价值、短期价值、自身价值,进而导致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充分关注人的多元价值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多重价值属性,着眼于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谋求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统筹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多重价值、长期价值,致力于提升社会价值(社会福利),从而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别五:管理机制发展到注重社会资源更优配置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从注重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到注重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

作为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管理价值上的根本转变必然引起企业管理机制的根本变革,即企业的发展以利益相关方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深刻认知社会资源的多种存在形态,努力激发和实现利益相关方配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种社会资源的潜力、优势和意愿,着眼社会发展阶段(市场和政府成熟程度)、国情和企业特性,充分发挥利益相关方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彼此合作,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社会失灵”,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只能受市场机制引导、政府调控机制约束和社会力量监督的被动主体,而是能够促进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激励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或者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社会失灵”的主动力量。这也是为什么要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相并行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原因。

(李伟阳: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