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告状行为的教师应对方法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告状行为的教师应对方法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行为时常发生,这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但教师的处理方式对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影响。本文重点探讨了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及应对处理建议。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应对方法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告状行为十分的频繁,具有频发性和重复性。告状行为有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这与儿童自身的心理、生理的发展及教师对待告状的态度有关。男孩比女孩有更多告状行为,也更多地成为“被告”,这可能与男孩生理、心理发育晚于女孩,造成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落后于女孩有关,再就是男孩可能比较淘气,易挑起多种纠纷,从而引起告状。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内向型儿童更爱告状,也更易于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

1.因同情心驱使而告状

当看到有的幼儿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的时候,由于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这件事,有的孩子就会十分仗义地跑到教师那里告状,阻止这一行为。幼儿懂得一些初步的道德观念,在一般情况下能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知道好的行为与不好的行为。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缺乏,所以对教师十分依赖。当遇到欺负人的不好行为时,幼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怜悯的心理,进而向教师告状。

2.为表现自我而告状

心理学的研究资料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天生都具备一种“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由于自身强烈的表现欲,幼儿会通过贬低或打击同伴以及表扬自己的方式进行告状,以吸引教师的注意,得到教师的认同,以此让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得以抬高。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所以他们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幼儿也想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3.检举他人的告状

有的幼儿告状并不是因为发生了纠纷,而是他们发现他人违反了纪律或者没有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做时,他们就会报告教师。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比较差,因此他们想通过教师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感觉不对的事情。幼儿告状就是想教师对这种不好的行为进行处理,并希望教师对他的是非做出判断或表扬。

4.嫉妒、报复他人的告状

当听到他人受到教师表扬或者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时,幼儿也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因此他们会想办法破坏他人在教师眼里好的形象,从而激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该类型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出于对同伴的嫉妒产生的报复心理,想要借助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实现报复他人的目的。

5.寻求帮助的告状

当幼儿发现自己的利益受到他人侵犯或者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对,仅以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自己的意图时,他们就会向教师寻求帮助,让教师想办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当幼儿遇到了不友好的行为,觉得受到了委屈时,就会向教师求助,希望能得到教师的“保护”和“帮助”。

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建议

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行为,有些教师对于幼儿的告状置之不理,态度粗暴;有的教师认为告状的双方都有错;有的教师喜欢乖巧的孩子,喜欢偏袒一方;还有的教师什么事都要自己亲自解决。这些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的方式上,没有正确认识到他们告状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及正确处理这种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会存在以上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到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上,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1)教育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体会宽容的乐趣。如今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幼儿百依百顺,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娇气、自私,不懂得宽容。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幼儿体会到宽容的乐趣,教育幼儿学习别人的长处。让幼儿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使之善于发现他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

(2)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遇到问题时,让幼儿各自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后,相互协商怎么解决矛盾,这样他们慢慢地就可以自己解决矛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知道不是所有的事都必须报告教师,让幼儿学会小问题自己解决,大问题向教师请示,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向教师告状,这样既破坏同伴之间的感情,又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3)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可以帮助幼儿换位思考,从而减少告状。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那么,教师应该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和启发幼儿参与活动时互相交流、协商。在班上,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带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比如分享吃的,分享有趣的事情,通过具体的事情让幼儿对分享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懂得分享。

2.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言行态度对幼儿的影响

(1)教师应重视自身的行为动作对幼儿的影响。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表情和生动的语言,如对幼儿微笑、点头、做肯定性的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触摸、拥抱、拍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被重视和被认可的感觉,使幼儿在幼儿园感到温馨和谐的气氛。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促使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这样会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2)教师对幼儿的告状应持欢迎的态度。幼儿爱告状是幼儿这个年龄阶段普遍的现象。从积极意义上说,幼儿告状正是他们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可以先停一停手中的工作,微笑地与幼儿交谈,让幼儿的心理得到放松,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帮助幼儿逐渐学习交往的技能,这样幼儿的一些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得到发展。

3.懂得倾听幼儿的告状,分清原因,有针对性地处理

遇到幼儿告状,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有各方面的多重原因,每个幼儿的告状原因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应该困人而异。

因同情心而产生幼儿告状行为时,教师应问清事情的来由,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还应鼓励被欺负幼儿敢于向教师求助,以增强这类幼儿的自信心。

因表现自我而产生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对于幼儿的良好表现予以肯定,鼓励其继续保持,但同时也要防止有的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

因检举他人而产生幼儿告状行为时,教师不应该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幼儿的面批评另一个幼儿,可以对告状的幼儿说:“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同时教师要对这种告状行为及时纠正,让幼儿认识到自己这种行为是不当的,让幼儿明白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因嫉妒、报复而产生幼儿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成绩,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引导幼儿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鼓励他们能够与他人和平相处并具有共同分享的意识。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

另外,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园,每个儿童平均占地2.4m2,以上的情况下,儿童能更多地参与活动,儿童之间的合作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攻击的发生率较低。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幼儿活动材料不足,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尽可能地多准备一些玩具和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进去,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参考文献:

[1]邢少颖.3-7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韩晓.浅谈对幼儿告状的认识和态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3).

[3]刘晶波.师幼互动的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朱家雄,汪乃铭,戈柔.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