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春秋左传诂》的不足(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春秋左传诂》的不足(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左传》的注释史上,清代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是一部重要的注释之作。其在融会贯通古今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春秋学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探讨了《春秋左传诂》的不足。

关键词: 洪亮吉 《春秋左传诂》 杜注

尽管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在利用汉魏遗说匡正杜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纠谬补缺之功,但是也多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洪亮吉旨在破杜立汉,对杜注的态度有欠客观公允,不免有贬斥过分的倾向。另一方面,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释义中具体的按断也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探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不足之处。

一、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对杜注的贬斥有欠客观公允

洪亮吉旨在破杜立汉,对杜注的态度有欠客观公允,不免有贬斥的倾向。

1.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襄公七年传)

杜注:介,助也。景,大也。

【诂】:《诗》郑笺:“介,助也。景,大也。”(杜本此)按:服虔《汉书》注:“介,大也。”则注此传当亦同。又《诗・小明章・毛传》:“介、景,皆大也。”则此“介”字当从毛、服注为得。

辨析:“介尔景福”应与下文“介福降之”义同。“介福”训为大福,相当于“介尔景福”之“景福”,“介尔景福”之“介”当训为助,当依杜注训为动词助,正与降相应。

2.道相望,而女富溢尤。(昭公三年传)

杜注:饿死为。

【诂】:《说文》:“,道中死人,人所覆也。”荀悦曰:“道瘗谓之。”亦作“”。韦昭从毛传曰:“道冢为。”按:杜注云:“饿死为。”盖随文生训,究不若以上诸说之确。

辨析:段《说文解字注・四篇下・部》“”下云:“《左传》:‘道相望。’杜注:‘饿死为。’”杜注与《说文》义相近也,亦通。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此言饿死于路者多。”皆通,洪贬斥过分也。

3.今君奋焉震电冯怒,疟执使臣,将以衅鼓,则吴知所备矣。(昭公五年传)

杜注:冯,盛也。

【诂】:《说文》:“冯,马行疾也。”《方言》、《广雅》:“冯,怒也。”按:此则冯怒当称疾怒,较杜注冯盛为长。

辨析:《说文》:“冯,马行疾也。”段《说文解字注・十篇上・马部》:“按:马行疾冯冯然,此冯之本义也。展转他用而冯之本义废矣。冯者,马箸地坚实之也。因之引伸其义为盛也、大也、也、懑也。如《左传》之‘冯怒’,《离骚》之‘冯心’,以及《天问》之‘冯翼惟象’,《淮南》书之‘冯冯翼翼’,《地理志》之‘左冯翊’皆谓充盛。”“冯怒”,当依杜注训为盛怒,较《洪诂》从其本训为长。

4.朝有著定,会有表,衣有,带有结。(昭公十一年传)

杜注:,领会;结,带结也。

【诂】:《说文》:“,带所结也。《春秋传》曰:‘衣有。’”按:杜注:“,领会。”疑非。观《传》下“视不过结之中”,则《说文》为是也。

辨析:《说文》:“,带所结也。《春秋传》曰:‘衣有。’”段《说文解字注・八篇上・衣部》:“昭十一年《左传》:叔向曰:‘衣有,带有结。视不过结会之中,所以道容貌也。’杜注:‘,领会;结,带结也。’《玉藻》、《曲礼・深衣》皆谓:‘交领曰袷。’即袷,会合同义。且叔向‘视不过结之中’,即《曲礼》:‘视天子不上于袷,不下于带。’《玉藻》:‘侍君视带以及袷也。’然则杜注得之,许合结二者为一,似误也。杜注当仍贾、服之旧。”“”当依《段注》训为“袷”,“”、“袷”同义,即交领、领会也。当以为杜注为是。《洪诂》、《说文》皆合“”、“结”为一,不确。

5.叔孙旦而立,期焉,乃馆之于箕。(昭公二十三年传)

杜注:从旦至旦为期。

【诂】:郑玄《礼记》注:“期,时也。”按:杜注:“从旦至暮为期。”非义训。

辨析:《说文》:“,复其时也。”段《说文解字注・七篇上・木部》:“言也,十二月为期年。《中庸》:‘一月为期月。’《左传》:‘旦至旦亦为期。’今皆假期为之。期行而废矣。”“期”当为“”之假借,由“叔孙旦而立”知“期”当训为“旦至旦为期”,当以杜注为是。《洪诂》训“期”为时,义不明确。

6.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物,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哀公元年传)

杜注:必须军士皆分熟食,不敢先食。分,犹也。

【诂】:服虔云:“以其半分军士而后自食其余,若箪醪注疏也。”(本疏)按:何休《公羊注》:“分,半也。”杜注云,非本训。

辨析:“分”有半义,但此句“分”当依杜注训为遍为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分谓人人得其份。”

7.公使太史固归国子之元,置之新箧,之以玄,加组带焉。(哀公十一年传)

杜注:,荐也。

【诂】:《说文》:“,衽衣也。”按:杜注:“,荐也。”未知何据。

辨析:《说文》:“,衽也。”段《说文解字注・八篇上・衣部》“衽”下:“此衽当训衽席。《左传》:‘归国子之元,置之新箧,之以玄,加组带焉。’杜曰:‘,荐也。’与许云衽也义同。”当以杜注为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此谓以红黑色与浅红色之帛作垫。”

二、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释义中具体的按断也尚有可商榷之处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隐公元年传)

杜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诂】:按:应劭《风俗通》:“不举寤生子。俗说,儿堕地,未可开目便能视者,谓寤生。”是寤生始生即开目者。又《南凉录・慕容道德传》:“德母昼寝而生德。父曰:‘此儿易生如郑庄公。’”则又以易生为寤生。今考杜注以庄公因寤寐而生,则与慕容德正同,故注义亦与德父之言相似。

辨析:《洪诂》不解“寤”为之假借,故误。王叔岷《左传考校》:“朱骏声云:‘寤,假借为,左隐元传“庄公寤生”,足先见逆生也。’(《说文通训定声》)案朱说是。《说文》:‘,逆也。’《史记・郑世家》云:‘生太子寤生,生之难。’逆生故生之难,俗所谓难产也。”

2.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隐公十年传)

杜注:下之事上,皆成礼于庭中。

【诂】:《尔雅》:“庭,直也。”按:谓诸侯之不直者。杜注殊属臆说。韦昭《国语》注即云:“庭,直也。不直,谓不道也。”

辨析:《洪诂》训“庭”为直,训“不庭”为不直,表面上似亦可通,但据《九年传》“宋公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庭”当为“廷”之借字,“不庭”当为不来朝廷者。《说文》:“庭,宫中也。”段《说文解字注・九篇下・广部》“庭”下云:“部曰:‘廷,中朝也。’朝不屋,故不从广。宫者,室也,室之中曰庭。凡经有谓堂下为庭者,如‘三分庭,一在南’,正当作廷,为义相近。《尔雅・释诂》、《诗・大田・韩奕》、《闵子小子传》曰:“庭,直也。”引申之义也。庭者,正直之庭也。《说文》:“廷,朝中也。”段《说文解字注・二篇下・部》廷下云:“朝中者,中于朝也,古外朝治朝,燕胡皆不屋。在廷,故雨沾服失容则废。”“庭”本义为宫中,即室之中,直为其引申之义,但据上下文,“庭”当借为廷,即朝中也。“不庭”即为不廷,不来朝廷朝拜者。

3.之士皆未也,明日清相见也。(文公十二年传)

杜注:,缺也。

【诂】:《说文》:“,间也,谨敬也,一曰说也。一曰且也。《春秋传》曰:‘两君之士皆未。’”按:今本“间”误“问”,“且”误“甘”,从《玉篇》、《广韵》校改。哀十六年“昊天不”,杜注:“,且也。”正用《说文》。此注:“,缺也。”未知何据。余按此“”当与“间”同义,故《说苑》载此事云:“三军之士皆未息。”“息”、“间”义并通,又《释文》云:“,《尔雅》愿也,强也,且也。”《韩诗》曰:“,也。”《昭二十八年传》:“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此字亦当训且。杜注:“,发语之声。”非。惠氏《补注》训作愿,亦失语意。又按:《方言》、《广雅》训为伤,与此传义亦通。

辨析:《洪诂》引《说文》:“,间也。”段《说文解字注・十篇下・心部》“”下云:“间者,肯之误,《小尔雅》曰:‘,愿也。’《晋语》:伯宗妻曰:‘庇州犁焉。’”韦注曰:“‘,愿也。’愿与肯义略同。”“两君之士皆未也”,《洪诂》训为间,是不明间实为肯之误也,当训为肯也,愿也。杜注训为缺,更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肯也,愿也。此言日中双方退军,两国之士皆未快意,故谓明日相见。杜注谓‘,缺也。’《方言》:‘,伤也。’皆与此文不协。”《哀十六年传》“昊天不”之,洪依杜注训为且,是也,亦本《说文》。《昭二十八年传》:“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洪诂》亦训为且,杜训为发语之声,皆误。当从惠氏《补注》训作愿,与《说文》肯义同。

4.广队不能进,楚人之脱扃。(宣公十二年传)

【诂】按:传逊谓楚人将毒害之,而晋人乃脱扃拔旌投衡而出,非也。详见《定四年传》。又《小尔雅》:“,教也。”(杜本此)

辨析:此“”当从其本训训为毒。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左传杜注正伪表・卷四十八》:“案:字当依《说文》作毒字解,《定四年传》:‘管、蔡启商,间王室。’《哀元年传》:‘少康为牧正,浇能戒之。’杜于两处俱训为毒字,此传亦宜依此解释。若训作教字,恐两军相敌,无教敌人出险之理,宜训毒字为近情,至《正义》谓:‘脱扃拔旌,皆是教人之语。’尤不可通。二句是叙晋人事,脱扃尚不能出险,更拔旌投衡,乃得出,非楚人口中语也。”洪训为教,误也。

另外,洪亮吉缺乏金石文字的素养,未能较好地利用这方面的材料,如:《襄公二十八年传》“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镇抚其民人,以礼承天之休”之“休”,《洪诂》据《尔雅》训“休”为美,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金文中休字常作赐予讲。”洪亮吉没能充分利用金文材料,训“休”为美,不若训为赐予为长也。

参考文献:

[1]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6.

[6]陈克炯.左传详解词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