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矛盾而迷恋的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矛盾而迷恋的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830年夏天,16岁的少年诗人莱蒙托夫跟着外祖母来到莫斯科近郊的谢列德尼科夫庄园。在这里,他爱上了18岁的少女苏什科娃。这可能是诗人的第三次恋爱,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任谁也没有能抚慰我,/正当排解扰人的忧愁!/爱么?――我曾爱过三回,/三次播撒爱颗粒无收。”我国的莱蒙托夫专家、这首诗的译者顾蕴璞先生注释:这首诗纯属自传性质。诗中所说“我曾爱过三回”,指的是与以下三个对象的爱情纠葛:一个不记得姓名的九岁小女孩、萨布洛娃和苏什科娃:不过,诗人有时把对苏什科娃的爱视为自己的初恋。

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大罗芙娜・苏什科娃(1812~1868),出身贵族,美丽活泼,聪明俏皮,乌黑的眼睛尤其迷人。诗人一度对她十分迷恋,但这位“已经出入交际界,染上了上流社会的傲气”的美人,无法理解诗人比她深沉得多的思想,把他当作小孩子,并不太爱他,甚至讥诮他。她在后来写的回忆录里承认:“萨申卡(莱蒙托夫的表姐――引者注)和我对待莱蒙托夫,恰似对待一个孩子,虽说对他的智慧我们都非常称道。这种态度可把他气坏了,他力图在我们的眼里升格为青年,他向我们朗诵普希金、拉马丁的作品,对于赫赫有名的拜伦更是时时刻刻挂在嘴上……傍晚时分,他喜欢跟我们在一起发表一些十分温情的议论。我们为了戏弄他,便塞给他一个羽毛球或一根绳子,并且相信,在他那个年岁上,比起佯装他无法理解和无法估价的第一流诗人来,蹦蹦跳跳对他更合适些。”诗人对此深感痛苦,再加上她颇为俗气,过于风流(同时代人证实,苏什科娃是个“难得的装模作样、非常可厌的小姐”),因此在1835年残酷地报复了她:“他成了军官后,在彼得堡遇见了苏什科娃,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故意引人注意地向她献殷勤,而随后,当交际界已经开始谈论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大罗英娜・苏什科娃快要结婚的时候,他便同样有意引人注意地拒绝她的爱情,使苏什科娃成了交际界的笑料。”接着,在得知最心爱的女性洛普欣娜出家后,他就伤心地主动以匿名信的方式断绝了与苏什科娃的恋爱关系。从1830至1835年,诗人为苏什科娃写了一系列抒情诗,主要有:《题纪念册》《某某的眼睛》《别了,我的朋友!像个幽灵》《致苏什科娃》《任谁也没有能抚慰我》、《谢谢你!》《乞丐》《萨拉托夫的瘟疫》《斯坦司》(三首)《片断》《夜》(“我独自在静悄悄的夜里”)、《在我面前摆着一张纸片》《果然来了!别再等待》、《好吧,别了!这声音头一遭》《乌黑的眼睛》《情歌》(“欢快的音滑过了我的琴弦”)等,构成了“苏什科娃组诗”。此外,中篇小说《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诗人这段爱情经历为素材创作的,报复的情节则完全搬用。

诗人对自己这种感情颇为矛盾,有时认为自己并不爱她,但对她又有点恋恋不舍,如写于诗人离开谢列德尼科夫去莫斯科大学入学前夕的《致苏什科娃》:“我在你身边一直到如今,/并未听见火在胸中燃烧,/无论遇不遇见你美妙的目光――/心儿从没在我胸中跳跃。//怎么回事?――别离的第一声/却使我的心儿突突跳;/不,它不是痛苦的预兆;/我并不爱你――隐瞒无必要!//然而我还想在这里逗留,/哪怕一天,哪怕一小时,/为了用你奇妙明眸的闪光,/把我这心儿的不安克制。”有时又称为初恋,并且责备苏什科娃玩弄这种感情:“难道你能用这样的苦涩,/将我初恋的激情淹没?/想用伪装使我热血沸腾,/然后用嘲笑再使它冷却?”其实,少年诗人对苏什科娃是迷恋的,而且时间较长,只是不是那种刻骨铭心的爱而已,在“苏什科娃组诗”的大多数作品中,诗人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

《某某的眼睛》写到苏什科娃的眼睛很美,“它们的光来自天国”,“它们在天国里像星星那样闪耀”。《乌黑的眼睛》则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苏什科娃乌黑眼睛的美以及它们给自己所带来的幸福和爱的束缚:“夏的夜空里星星十分多,/为什么您身上只有两颗,/南国的眼睛!乌黑的眼睛!/咱俩相会在不祥的时刻。//无论谁询问,黑夜的星星/回答的只是天国的幸福;/乌黑的眼睛,在你们的星星里,/我找到新的天国和地府。/南国的眼睛,乌黑的眼睛,/从你们身上我读出爱被判刑,/对我来说从此你们就变成/白日的星星和黑夜的星星!”苏什科娃的眼睛乌黑美丽,像南国的星星,深深迷恋着它们的诗人由于没有爱的回报,觉得它们白天黑夜都是闪耀在眼前使自己无法安宁的星星,因此从中读出了自己的爱已被判刑。

《在我面前摆着一张纸片》写到他们恋爱中的一些情景:“在我面前摆着一张纸片,/它对别人没有丝毫用场,/但厄运却在它的上面/笼罩着我诸多想法和希望。/这张纸写满了你的字迹,/因此昨天我就把它偷走,/为了一件可爱的觅取物,/我愿像既往将痛苦承受!”苏什科娃在回忆录中关于这首诗写道:“有一次我坐在窗前,突然有一束黄色的野蔷薇落到我腿旁,蔷薇中间夹着一张我熟悉的灰纸片,甚至连野蔷薇也是从我们的花园里摘的。”痴情的诗人迷恋着苏什科娃,而她又无回报,只好偷偷地拿来写满她字迹的纸片,聊慰相思,并且题上诗,把它偷偷投给心上人,以表达自己的真情。诗歌通过“纸片”的“偷”而复送,表现了诗人对她的迷恋。《果然来了!别再等待》更是心如刀割地表现了与心上人别离的痛苦:“果然来了!别再等待/和你的最后相会和诀别!/别离的时刻和痛苦的时刻/必来无疑――为何拒绝!/啊!我哪里知道,当我/望着美人那迷人的眼睛,/别离的时刻,可怕的时刻/已突然地向我身边飞近。/果然来了!那无价的声音/再也无法滋养我的心房,/我要在孤独的角落里独处,/并将要大哭一场……回想!”

《谢谢你!》则写出了苏什科娃对他并不理解而又假装青睐的态度给他带来的伤害,并且表明态度:宁要无望而明晰的真理,也不要希望和幻觉:“感谢你!昨天你没有发笑,/竟接受了我的诗和我的表白:/虽然你对我的激情并不理解,/但为了你装出的对我的青睐,/谢谢你!//你在别的地方就曾使我迷恋,/那美妙的目光和锋利的谈吐,/都将永远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但我不希望你将会对我说出:/谢谢你!//我真不希望在我芳春的年华,/增强你俘获的奴隶们的阵容,/也不希望从你的嘴里听到的不是/刻薄而残忍的话,而是一声:/谢谢你!//啊!任凭你的目光对我表示冷淡,/任凭它来扼杀我的希望和幻想,/以及你在我心中复活了的一切,/到那时我的心却只能够对你讲:/谢谢你!”《乞丐》更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什科娃的欺骗给自己带来的深深伤害:“在那圣洁的修道院门前,/有一个乞讨施舍的穷汉,/他瘦骨嶙峋,气息奄奄,/受尽了饥渴,备尝苦难。//他只不过乞求一块面包,/却露出无比痛苦的眼神,/但有人竟拾起一块石头,/放在他那伸出的掌心。∥我也这样祈求你的爱,/满怀惆怅,泪流满面;/我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也这样永远为你所骗!”关于这首诗,俄国学者尼科列娃在其《决斗的流刑犯――莱蒙托夫传》中有颇为精辟的分析:“《乞丐》 一诗是莱蒙托夫诗章中的珍品。诗人是在才气和灵感洋溢的瞬间挥笔而就的。令人诧异的是,对一个偶然的场面,他却能如此敏捷地赋予它如此的意义,而且写得如此真挚,如此深刻。你们看到了一个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备受痛苦折磨的人,你们也--看到了那些轻佻而冷酷的阔少对他的贫困的残忍侮辱。在最后一个诗段里,莱蒙托夫把乞丐的痛苦和自己个人的痛苦两相比较,使社会的主题与个人心理感受的主题交融在一起,这样一来,它们获得的是何等的力量和何等的深度啊!一位活灵活现的乞丐的形象和他的全部痛苦,一位少年诗人和他最美好的感情受到的侮辱,在这短短的即兴诗里,都给栩栩如生地写出来了,那情景就像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然而,浅薄的苏什科娃对此依旧毫不理解,甚至浅薄地认为这首诗使用的是最无意义的词句,写的也是即兴的感觉,甚至还劝他加以修改,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来到了大修道院-…在大门台阶上,我们遇见一个讨饭的瞎子。他用枯瘦颤抖的手向我们伸过一个木钵,我们都给了他不少零钱,一听到钱响的声音,这乞丐便一边划着十字为我们祝福,一边说:‘上帝赐福给你们,好心的老爷们;前不久也来过几位老爷,也是年轻人,全是些好玩闹的人,他们戏弄我,给我装了满满一木钵石头子儿,愿上帝保佑他们!’我们匆匆回来了,要吃午饭,也好休息一下。大家都在餐桌前忙碌着,只有莱蒙托夫一个人没有跟我们张罗。他跪在一把椅子前,用铅笔在一块灰色的小纸片上很快地写着,好像压根儿没注意我们,也没有听见我们坐下来喝什锦凉汤时闹成了什么样子。写完后,他跃身起来,摇了摇头,坐在我对面给他留下来的那把椅子上,把他刚刚用铅笔写好的一首诗递给我……‘感谢您的献诗,米舍尔先生,也祝贺您用最无意义的词句如此神速地就弄出这么一篇可爱的即兴诗,不过,请不要为我的劝告生气:好好考虑一下,好好修改一下您的诗吧,有朝一日,您歌唱的那些人会为您骄傲。’”对这样一首好诗,以及它所表达的真情,苏什科娃无法欣赏,反而装腔作势地让他好好修改一下,由此可见,她的确是浅薄而又做作的。正因为如此,诗人感到极度悲哀,以致对所有的女性都失望至极。在《斯坦司》一诗中他写道,自己已安于命运,目光已变得十分安详,“在你面前多次夺眶而出的/泪水不会依旧涌来”,然而,“我不能再爱任何别人”,“已放弃了其余的激情”,没有任何希望,只剩下悲哀,“既然你已在这个人间,/也许,也在那个天国,/把我的希望变成灰烬,/能用什么告慰我的生活?”(以上译诗均见《莱蒙托夫全集》第一卷,顾蕴璞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片断》更具体地写到自己心如死灰,已经对“少女的酥胸”或“她充满火焰的目光”全然无动于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