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质量先导型学徒制改革的先行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质量先导型学徒制改革的先行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学徒制的中国化,目前既有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也有自下而上的个体实践。无论其在各地区、各学校的表现方式有多么不同,但最终指向却是一致的: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在实践层面没有高质量的结果为依托,理论上再完美的模式也难以为继。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在纷繁的表象之下,是否找到了确保高质的命脉。

从培养模式重构,到课程体系重组,再到教师角色重塑,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由破而立,先行先试,三维一体,构建起一套以质量为先导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范型。

范型,犹典型,即范例。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探索,正是现代学徒制本土着陆,继而高质发展的典型路径、优秀范例。

培养模式重构

《道德经》有言:“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适用于我们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每一次前行。

如今,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改革,在职业教育理论话语中,已属日日见的高频词,而且常论常新;但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却非易事。当我们向着现代学徒制输出国的法制环境和文化背景越来越靠拢的时候,各职业学校对培养模式的需求和依赖会在实践中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模式的重构,便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

重构,需要反观现实,解构、重组、建构。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最为睿智的一举,就在于在众多的元素中,直接切中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曾经,和很多学校一样,电子科技学校的办学方式也可以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形容,然而,“岗位定向,专班培养”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几年来,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订单式校企合作项目”已达14家,这艘以“岗位定向,专班培养”为引航的职业教育之舟,何以能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职业教育的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中,一次次引来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与聚焦?先看看学校改革历程中的这些花絮,或许能对其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有一种全新的领悟:

花絮之一:计算机专业部――首饮专班培养头啖汤

2007年,学校首尝专班培养的甜头。是年7月,原塘厦理工学校通过投标,成为联想华南区唯一一所合作院校,也是联想全国唯一一所中职学校合作院校,由此,学校开启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纵深发展之旅。

联想专班的成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首届专班便招生爆棚。如今的联想阳光服务塘厦站站长叶林娇,就是首批联想校企合作专班的受益学生,从毕业实习到工作期间,叶林娇先后从事后台维修、前台主管、备件主管、协调主管、上门主管等一系列不同的工作岗位,均能独挡一面,2009年10月便成为樟木头维修站站长。

叶林娇的成长、成功,不是偶然,不是个案,多年来,“岗位定向,专班培养”为联想培养了一大批LCSE初级工程师,也成就了一大批逐梦的青春学子,更让学校坚定了专班培养的信心与决心。2012年,学校又和世界500强美国思科网络公司达成开设思科网络学院的协议,成为国内和该公司合作办学的唯一一所中职学校,又一次开高规格合作的先河。

难得的是,甫一开始,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便确立了“以企业岗位选人,以企业要求育人,以企业方法教人,以职业发展留人”的理念。这,正是专班培养的内涵所在。

花絮之二:文化艺术部――全国首例校企合作原创动画片

从2015年1月12日起,如果在下午16:00-16:30打开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活泼可爱、诚实善良的“吉祥宝宝”便会带着他的小伙伴和观众分享成长中的奇闻趣事,同时将东莞的饮食文化和本土特色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出来。

对于电子科技学校的师生而言,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动画片,而是校企合作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吉祥宝宝》是学校和东莞市海霖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例校企合作原创动画片,学校8名动漫专业教师、6名2011级动漫班学生和10名2012级动漫班学生参与了这部动画片的主创制作。

近两年来,海霖动画共为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361名动漫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培训的机会,其中正式录用93人。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充实了影视后期制作、动画片综合制作等实训岗位,让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体验真岗,得以实练。这,正是专班培养高质量的根源。

案例和数据并非完全解开谜团的钥匙,这些花絮,不是为了单纯证明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影响和成就,而是在表象和具象之中,试图寻找那一把开门的钥匙:

我们看到,学校在校企全过程对接中,做得淋漓尽致――从培养标准,到课程设置;从教学组织,到师资培训;从理论学习,到实习实训;从行业认证,到评优考核等各个环节,企业都要承担作为育人“主体”之一的责任与义务。选拔招生,形成了招生招工一体化的选拔机制。学生进入专班,也便具备了另一个身份――学徒。培养过程,企业对学生的浸润,自不必多言。在教学中,真实的学习实训环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如今,学校有雷曼公司价值3000万的生产线,有联想公司提供设备建立的联想课堂,有精英科技的电脑芯片主板维修中心等。同时,教材与生产标准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学校提供基础知识教材,专业教材则由企业按照实岗的操作要求和生成标准,提供教材主体。学生考核,更加多维、生动而全面,试卷、分数,不再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学校构建起校企双方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双考核机制,产品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工资表、师傅评价、职业素养等等,纷纷进入考核的视域。尤其是在毕业的时候,学生拿到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同等重要。

我们看到,学校在创新管理思路中, 做到先行一步――学校尝试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专班不同于以往的班级,如何管理以实现专班的专业化和高效化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企业的启发,学校将“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引入专班管理,聘请一线教师担任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和专业教师组建项目核心教师团队,负责校企合作专班的运营管理。校企双方有关人员一起挑选学生组建专班,设置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和教材,和班主任一起负责专班学生日常管理,负责跟踪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负责相应校企合作的所有事务性工作和拓展工作。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

我们看到,学校和企业在理念的融合中,做到鼎力担当――学校的教育理想与育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组织文化,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学校始终在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框架下,以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完成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协同培育企业新人的任务,学校将企业的晨会晨练、岗位操作标准、生产标准、员工责任制、企业组织运作模式等企业文化特有的基因进行重新整合和提炼,研发出相应的课程,并纳入学生的必修课或者文化常规课。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在其间的作用并未弱化,其系统性、连续性影响反而更加突显。

在现实中,学校和企业作为两种异质的主体,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制约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协调、磨合,以达到久利和永续。可喜的是,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在探索前行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没有异化,没有肤浅的标新立异,而仅仅是遵循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却触及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改革,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彩。

课程体系重组

所谓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它连接未来的职业岗位与现实的培养目标,可谓一座到达彼岸的桥梁――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直接体现,是学生能力建构和人格完善的重要载体。

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这是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切入现代学徒制的入口之一,也成为学校课程体系重组的标杆和导向。无独有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也提出,通过学徒制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一个意义所在。

早在几年前,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就开始换位思考:从企业的立场来看,他们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关键知识和核心技能?他们需要学生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职业人格?从这两个角度而言,职业教育绝不仅仅要关注工具性的职业目标,还必须聚焦学生职业生活的人文性发展。

优化专业课程建设,赋予学生一技之长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其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美国学者爱德华兹的这句名言,恰好道出了职业教育的真谛,“训练”和“能力”,正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元素。学生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武装,才能生成与现实世界对话的本领与智慧。因而,职业教育一刻也离不开作为技术技能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科技学校在探索学徒制的过程中,在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反思的同时,从未停止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向的反复澄清,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如何才能更好地对接岗位需求?如何才能更加强调能力本位,突出技术、技能实训课的地位?如何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重组和调整?――这是一个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组和建构的取舍过程。

观念转变,思想破冰。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岗位需要怎样的能力?纸上谈兵行不通,闭门造车同样如此。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打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旧课程观的信念,否则,惯性还会主导学校的课程领域,最终依然是循学科化教育的旧辙,步普通教育的后尘。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以实践先导、技能主导、就业引导的观念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为了让职业教育在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中回归其本身的性状,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借力发展,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转变观念,和企业一起确定岗位能力,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这是学校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体系优化,紧随而上。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架,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符合职业教育特色与规律,基于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关键一步。学校以开放的观念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制定出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试验的实施措施,以专业科组为核心进行专业建设调研,为所有专业重新制定建设规划,为每个专业的每届学生重新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如电子专业借助两家大型企业进驻学校的有利局面,坚持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双证书制课程体系。学校负责职业素养及基础应用能力、岗位核心应用能力等模块;企业负责岗位专项能力模块和专业顶岗实习模块。各模块规划有相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人才培养提供课程资源保障。

顺应时变,重整教材。教材是课程的物化载体,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如何,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于是,学校开始反思基于存储和传递的封闭性教材,转向关注并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生成,开发有助于学生能力建构的开放式教材。如今,通过企业提供内部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本开发课程等方式,学校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近三年,学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教材达到50多本,其中,有9本校本教材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被送往教育部参加全国评审,获选数量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与精英科技合作开发了《笔记本主板维修》等行业教材,与联想合作开发了《硬件基础》等7本校本教材。

汰旧立新,对所有的专业课教师来说,都是一大挑战。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也意味着教师曾经运用自如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要同时改变。教学内容组织、知识呈现形式、师生互动方式等,都要有全新的突破。否则,任何改革都只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进入实际的课堂。自我的否定、革命,当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迷茫和不适,然而,天道酬勤,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如今,在新的课程体系的引领下,学校教师得以重塑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也焕然一新。

开发职业素养课程,赋予学生立命之本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经对职业教育作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职业教育不单是教学生一种比人家好些的职业,使得他容易赚钱,因为赚钱不一定是快乐的;同时,需要教学生知道这种职业本身的好处,使得他对于这种职业有精神上的快乐。

这好似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职业素养课程的专门批注。

如今,职业素养课程已经成为东莞市职业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而这块招牌的设计者、打造者,便是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融入教学。受到企业对学生职业化认知与能力需求的触动,2008年,学校接洽了某管理咨询公司,一致的认识和需求让双方走到了一起。经过商谈,双方达成开发职业素养系列课程的协议。2009年10月,一年实验结束,学校发现,那些对知识学习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上课就睡觉的学生,对于关乎自己未来发展的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课程内容竟然如此痴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体验式互动竟然如此紧张而热烈。

随着职业素养的深入推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出团队合作、有效沟通、时间管理、企业生存等12门课程,编写了《职业素养能力训练一体化课程》教材,并将该课程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专业特征,采用每班每周2节课时的方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安排中。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开发了“百团大战”、“百川荟萃”、“技能月”、“职业素养月”等德育特色活动平台。2013年6月,学校还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约,出版职业素养系列教材《中职生职业素养能力训练》,面向全国发行。

教师赋能。只有教师具备职业化素养,才能把相关的理念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入班级建设和教育教学,才能为学生建立“一半校园,一半职场”的动态成长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创建了“企业参与,多元培养”的培训机制,并先后聘请企业讲师对全体教师开展心态心智类、TTT、项目管理等各种培训。同时,设立了“职业素养教研室”,专项组织素养教育,逐渐改变了教职工的价值观、职业心态和思维模式,大大提升教师团队的协作能力和教学能力,拓宽教师成长空间。学校注重以企业文化为引领,在校内设立职业素养教学专区和企业合作专区,按照企业做法打造专区课室和营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让学生在企业文化氛围中熏陶,实现企业文化育人,提升素养教育效果。

目前学校已有阳海华等7位教师获得国家培训师资格,2012年阳海华、黄莹两位教师在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说课大赛均获一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职业素养教育发端于企业,现在,学校已经开始反哺企业,为塘厦大型企业开展员工内训工作。

形成招牌。从本校开发,到东莞推广,再到影响广东,辐射全国,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特别是,2010 年4月,东莞市教育局高度肯定学校课改成果,在全市推广该校“职业素养模式”。近几年,以电子科技学校为中心初步形成了中职职业素养教育联盟,共有超过200家教育单位及中职学校,地域涵盖长沙、武汉、成都、深圳、广州、顺德、喀什等地,学校也因此获得“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培训基地”牌匾。肖胜阳校长曾分别向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等教育部领导汇报学校职业素养开展情况,鲁昕副部长寄语学校要坚持职业素养开发,先行先试,创出广东特色。

职业素养,不是对技能技术的否定与弱化,而恰恰使学生发展得更加丰满,综合素质更加全面。改变“技能本位”取向,技能和素质二者不偏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并具备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企业工作和竞争的能力,让他们一走出校门就是合格的现代人、社会人、企业人。

教师角色重塑

职业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转化器,又是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前者意味着教师要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后者意味着教师要培养学生做人的德行――因此,在职业学校,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无论是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教师个人,都必须能够从职业的、社会的需求出发,再融合教育的、个性的需求,去培养学生。

正是基于这样朴实的理念,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开始聚焦于教师真实生动的教育生活和教育经验,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让教师既具备助推学生职业生活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能力,形成新的角色认知。

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大多数教师都是学科化体系培养出来的,知识有余而技能不足,教师主观层面的动因性失调,也或多或少存在。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的第一要务便是重构教师的理念――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对接职业场域的教学能力,对接职业生活的育人意识。

教师,不再是趋同守一的教书匠角色。

专业教师授人以渔

培养模式的重构,课程体系的重组,直接带来了教师角色的重塑,我们可以想象,电子科技学校的教师,曾经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困惑,虽然如今,他们已经迎来雾霾消散的澄澈天空。

在学徒制的背景下,专业教师生活图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在两个职业领域的跨界行动,以此为导向,学校着手打造两支专业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三师型”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学校由内而发的一招。在职教教师专业化的视野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经达成一种共识。然而,作为东莞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电子科技学校从校企合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学校教师、技能技师、企业讲师”的“三师型”教师队伍的新理念,并通过通识教育引领、企业培训引领、评优机制引领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从理念到实践,从点到面,构建起了“三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路径。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了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培养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抽调部分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接受锻炼。特别在企业培训引领的过程中,学校又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路,比如,联想集团首席培训师朱胜文为学校量身定做的“教学高尔夫”特训营培训模式已被市教育局在东莞市职教系统推广。

这些措施、政策、模式,看似理性,而在融入了师者的情感之后,电子科技学校的教师,便成为一个丰满的形象:在彰显理论智慧与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表达着自己的理解感受、经验感悟和情感体验。文化艺术部部长叶喜在一次分享中说:在11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聪明睿智的成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是“双赢”:既教会了学生,又提高了自己!我非常乐意熟识每一届动漫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团队会将职业作为事业去完成,将事业作为专业去研究,将专业作为科学去探索,将科学作为艺术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