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时压缩、新的课程安排体系等因素对大学公共课程的课堂学习效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知识与应用结合、教师学生沟通促进以及学生组织增强等四个方面入手,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关键词:大学物理学;选课制;学习效率

作者简介:周聪华(1980-),男,湖南茶陵人,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QNZT1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32-02

一、教学改革背景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内部分高校采用“选课制”,如浙江大学,[1,2]中南大学等。[3,4]在选课制下,对于同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安排,自由选择对应的开课教师。选课制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学生行政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同一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在上课空间、时间上分散化。对于开课教师而言,教学班级中的学生专业背景则更加分散多样。这一点对于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物理学”来说,情况更加复杂。比如,人数超过100的大学物理课堂,选课学生的班级可以超过20个。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成为大学教师必须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在新形势下,大学所处的社会背景更加复杂。研究型大学的提出给当前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时指出“要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育”。这要求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并结合个人专业与研究背景,引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思考,培养学生宽广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的提出,则要求大学生在掌握好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适量课外活动,[5-7]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大学课堂的教学时间。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象牙塔”式的大学校园正面临各种功利、浮躁价值取向的冲击,[8-10]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迟到、早退、乃至旷课现象,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屡见不鲜。这固然有待于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正确引导;但另一方面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更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中南大学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承担“大学物理学”工作近三年,对大学物理教学的认知也经历了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在教学基地的引导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发现如若对大学课堂进行适当的组织,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案改革

1.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的组织形式也与时俱进。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大学课堂组织的主要形式。相对传统的黑板板书形式而言,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式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等优势。这一方面有助于减小教师的重复劳动量,将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知识点的剖析讲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与巩固。此外,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结合应用背景,讲解课程学习知识点

笔者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了解很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方面固然需要从思想认知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但也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学习知识点的应用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了解学有所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相关介绍。一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如在“大学物理学”中静电场部分的学习中,关于静电的应用,考虑教学班级学生的专业背景中有矿物类、环境类等专业,可以介绍静电在选矿、烟囱除尘等方面的应用知识;二是结合教师个人的研究背景,如笔者本人从事的专业为材料物理与化学,对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比较熟悉,在“大学物理学”中关于量子力学的学习时,重点介绍隧道效应在扫描探针显微镜中的应用,并且在课堂上演示个人研究中的部分样品形貌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隧道效应的认知。

3.利用网络工具,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当前世界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的发展又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各种形式的网络工具,如论坛(BBS)、博客(blog)、E-mail、OICQ、MSN已经广泛地被用于人际沟通交流。大学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对各类新生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相互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应该充分借助网络工具,增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外的沟通。这方面,笔者初步尝试了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供的“BB网络教学平台”。笔者于2010年第二学期在“BB网络教学平台”上,尝试开辟了“‘大学物理’网络课堂”。通过注册后,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堂”上自由发言。随着课程教学的进展,笔者在网络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总结课程学习要点与难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如针对静电场的学习中,提出关于针尖放电这一现象的内在本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笔者在课堂上再加以点评,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此外,将教学课件、习题解答及时更新于“网络课堂”之上,有助于学生复习。利用E-mail,笔者每学期会为教学班级配置一个公共邮箱,主要用于课件、习题解答及时上传,方便学生跟进复习,也方便学生请假或者疑问解答;此外,针对OICQ聊天工具的普及,笔者有意尝试利用该聊天工具中自带的“群”功能,建立教学班级的群组织,更加及时地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提高其参与积极性,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4.对学生进行分组,有效增强学生课堂管理

选课制给课堂组织带来的一个难题是学生的行政班级更加分散化。同一行政班级学生的同一门课程不在同时同地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班级单位对学生在集体活动组织上的影响与约束力。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笔者根据选课学生的专业班级分布特点,将选课的学生按专业、班级分成小组。分组时尽量将专业相同、班级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鼓励学生毛遂自荐为小组组长。通过组长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作业收集、考勤登记等。通过分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

三、教学效果

以上所提方案从2010年第二学期开始采用。为考察这些方案的效果,笔者选取了这些方案实施前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作为对比。图1至图3所示依次为2010年第一学期,2010年第二学期以及2011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发现,2010年第一学期未采用该方案时,学生成绩及格率为74.3%;采用改进方案后,2010年第二学期,及格率为77.6%;而接下来的2011年第一学期,及格率达到85.4%。随着应用方案的改进,学生成绩及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学生期末成绩分布从2010年第一学期的无规则分布,到后来的接近高斯分布,显示出采用改进方案后,学生期末成绩分布更加合理。这些改进说明所采用的方案提升了学生整体的课程学习效果。此外,笔者统计发现,选课较为集中的学生班级,其期末成绩高于教学班级的平均水平。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组织的加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事实上,这些方案的采用改进了课堂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学”的学习兴趣,由此笔者获得了中南大学2010~2011年度本科教学优秀质量奖。

四、总结

由实践可知,课堂组织方案的采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取得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堂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课堂内外沟通的加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乃至研究式学习的能力;而将学生分组管理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同时提高学生在选课制体系下的整体学习效率。教学无止境,以上方案仍然有很多有待于完善的地方,对于大学课堂组织的探讨还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谢丹霞,黄争舸.信息时代高校选课系统的智能化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9):63-65.

[2]刘理.学分制下计算机辅助选课管理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6):35-36.

[3]陈志刚,王路露.一种智能选课算法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07,(3):28-31.

[4]邓宏贵,刘雄飞,杨雪林.学生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6):45-46.

[5]梅华.教育实践范式的探寻――对大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4):9-11.

[6]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求是,2011,(17):55-56.

[7]刘一鸣.浅议大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9):57-58,60.

[8]袁广林,刘秋莲.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功能探析[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31(5):125-128.

[9]袁小平.价值观领导――大学管理的应然追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1,(9):33-37.

[10]尹金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改进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1(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