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与运用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与运用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指出了随着人们对水体休闲体验的诉求不断增加,渔文化景观日益成为规划设计的热点,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是景观设计与利用的基础,渔文化景观设计运用包括生物形象、生产形象、人物形象的直接运用,也可通过渔文化原样修复再利用、整合修复再利用以及装饰艺术再运用的留存再利用途径,以充分促进渔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渔文化;景观符号;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6503

1渔文化景观概念

渔文化一般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从事与渔业相关而创造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既包括渔船、渔具、捕鱼、打鱼、养鱼、加工等与渔业相关的生产方式,也包括渔家、开渔节、吃鱼、祭鱼等与渔业相关的生活方式,其生活习俗、乡土人情、建筑装饰、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形成了独特的渔文化内涵。渔文化以海洋、河流、湖泊等水体资源为载体,通过千百年来人们居住与生活而形成,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载体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渔文化体现出丰富而多样性特点。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以渔文化为核心的水体休闲体验的诉求不断增加,渔文化景观日益成为社会规划设计的热点,各类海洋公园、海族馆、渔村博物馆等不断涌现。相较日本、美国、挪威等国外而言,国内目前对渔文化相关研究不多,有关渔文化景观符号运用的系统研究更加缺乏。因此有必要对渔文化所蕴含的内涵与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相对而言,沿海、沿江地区渔文化氛围较为浓重,而对内陆其他地区,包括湖泊、河流等地域的居民来说,渔文化的认知感、历史感并不浓厚强烈。除了此类地区的渔业经济未足够发达之外,这也是由于淡水资源的不断萎缩,以及人们未加以重视所导致。因此,在谈及渔文化之时,会较多联络到海洋文化领域,但实则“渔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既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其中一个最为简单的区分便是一个范围仅限于海洋领域,而另一个则连带内陆地区的江河湖泊。在渔文化的景观运用中,也多出现于沿海、沿江城市,如大连、青岛、厦门、珠海、北海、武汉、上海等。沿海城市海洋气息富足,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带有亲切明快风格,而沿江城市如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渔业较为发展的内陆城市,本地气息浓重,带有柔情质朴风格。这些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其长期的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因素息息相关。基于各城市历史痕迹的渔文化景观的运用将唤起当地市民的美好回忆,强化城市的认同感与家园意识。

2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

渔文化景观符号识别是景观设计与利用的基础。传统文化的运用一般通过形体概括、形体抽象、结构简化等方式进行景观符号识别。渔文化丰富多样,其景观符号主要包括3种类型。

(1)生物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鱼相关的海洋生物、淡水生物,如海星、海螺、贝壳、海鱼等生物形象,这是仿生景观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

(2)生产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渔业生产相关的渔船、渔网、桅杆、捕鱼工具等,其奇特的外在形体是景观设计重要的元素来源。

(3)人物形象景观符号,主要指与江河湖泊的渔文化相关的渔民、神、民间故事等人物形象,其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历史是祭祀景观与雕塑景观设计的重要来源。

3渔文化景观的运用探析

3.1渔文化景观直接运用

(1)生物形象直接运用。园林设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渔文化符号,便是海螺、贝壳等海边生物形象。一类是直接用于景观小品之上。在雕塑方面,多用于需要某特定渔文化形象对其公园、地区及城市等起重要性作用的标志性、主体性雕塑以及附加于其他雕塑形式起陪衬作用等雕塑形式。标志性雕塑如北海市北部湾广场的主体雕塑“南珠魂”,以珍珠贝壳的形式,凭借其三页珠贝衔一宝珠的形式,并用水池寓为大海来营造主体意向,突出其当地“南珠魂”的重要内涵。主体性雕塑如北海园博园中的钦州园,主体水池中颜色不一的海豚雕像,跃出水面,表现海豚活力四射之景,也是为突出其城市的“白鳍豚”重要生物资源。附加于其他雕塑形式起陪衬作用的雕塑形式如北部湾广场的海龟、海马等雕塑,作为人物坐骑而存在。而在其他景观小品方面,将此类生物形象运用于垃圾桶、座椅、门窗、指示牌以及灯具等方面,多起点缀及深化园林主旨的作用,如烟台滨海路的海龟造型与大连付家庄公园螃蟹造型,皆是起简单的装饰作用。另一类是用于构筑物及建筑物之上,有直接运用生物形象及用做装饰,将生物形象直接作为构筑物或建筑物形象,如南昌茵梦湖主题公园海洋区内的将海螺造型作为商铺的外在形式体现,墙体装饰有五彩晶石,使之在阳光照射下似水面波光粼粼。而将蚝壳、贝壳、牡蛎壳等海边材料装饰墙面、窗户以及作为房屋挂饰使用,多见于滨海地区的渔村、渔港,以防海风侵蚀、满足生活需要及满足经济需求,作为一道当地特色景观遗存,实在富含渔文化色彩。另外,将蚝壳、贝壳、牡蛎壳等做成特色装饰,如攒成特色风铃作为声元素的创造,或运用碎贝壳、鹅卵石、细砂砾等组合进行园路铺装,同样也是体现了丰富的渔文化底蕴。

(2)生产形象直接运用。渔业生产形象的运用多表现为渔网、桅杆、舵轮、渔船等具体形象。如北海的园艺博览会,梧州园内用单只船舫而无其他渔文化具体意向的运用,是为了体现梧州市的乡土气息――在水一方之感;防城港园中,体量较大的轮船、体量较小的渔船、正杨帆前行的白细帆以及桅杆上散布的渔纱网等,集中布置在水池区域,是为表示其浓重的渔业生产气息;更为符合现代化气息的运用手法中,常加入一些现代化元素,将其具象与意象相融合。如四川都江堰水文广场的改造中,以“破烂”的渔网、“倾倒”的桅杆形式塑造景观休憩空间――渔网看似“破烂”,实则镂空装饰富含韵律性,桅杆看似“倾倒”,却是现代感十足,以此营造了一个无比和谐的场所精神,是当地文化与现代的结合,给当地居民增添生活情趣。另有表现在视觉控制符号方面的运用,如防城港帆船形状的路灯,作为滨海城市的路灯标志物对其滨海文化特征进行表现,亦是对景观小品的形式进行表现。同样的,如南昌茵梦湖主题公园海洋区内的商铺建筑将桅杆、船锚、船体进行整合设计,加上贝壳装饰的砂质墙,使整个建筑颇有船只具象。而例如北海市园博园的售票厅,直接运用帆船形状等形式,也是渔文化生产形象在园林中较为普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