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希曼诺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希曼诺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节拍重音是处于节拍结构中的概念,它出现的位置相对固定和静态,受到节拍结构的约束。节拍重音只有一个。节奏重音是对一个点的强调,但由于它不属于节拍结构的范畴,不受节拍结构的约束,因此它不是静态和固定的。节奏重音可能出现在节拍重音的任何位置上,但无论这个重音有多么强,它都不可能改变它所强调的这个拍子的功能而使它成为一个重音拍或非重音拍。

关键词:第三钢琴奏鸣曲;节奏重音;节奏重音结构模式

希曼诺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从第一小节到最后一小节重音在这首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是说这首作品将重音的作用体现到了每个乐章,更是每个音符。

一、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纵向上错位

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错位指的是按照常规节拍结构来看,节奏重音和节拍重音的位置是重合的,但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改变,如分组的变化、节奏型的改变、力度重音的运用等让这种重音处于节奏运动中,使得音乐中的节奏结构发生变化,这种节奏重音的频繁出现,然后节拍重音形成对立,使节拍模糊性增加,也节拍结构趋向于瓦解,也就形成了节拍重音和节奏重音的错位,形成了节奏结构内在动力,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1.重音位重叠

下例是《第三钢琴奏鸣曲》第66―69小节。66―69小节是属于3/4拍节拍结构。从谱例66小节来看,在3/4拍节拍结构中前两拍使用十九个发音点,连续均匀的三十二分音符等时值节奏向上运动,从节奏运动的状态看,前两拍十九个发音点不分彼此,但标记在下面的渐强记号来说,这十九点发音点还呈逐渐变强的趋势,也就是紧接着出现的第三拍标记的力度重音记号,应证了前面的变强趋势,形成分组重音,重新组合成了八个十六分音符的发音点,也出现了在常规节拍重音为3/4:‘强 弱 弱’的弱位上的重音符号,形成了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的错位。但在66小节开始第一个发音点上有ff标记和渐弱记号,反过来也说明了节奏重音可能出现在节拍重音的任何位置上,但无论这个重音有多么强,它都不可能改变它所强调的这个拍子的功能而使它成为一个重音拍或非重音拍,也属于3/4拍节拍结构,节奏结构在整个小节的音乐结构力趋于稳定状态。

第67小节由三个声部组成。横向上,高声部由和弦纵向进行,中声部是由连续均匀三组的六个发音点组成一个的节奏型,并作下行二度模仿,低声部是由三个八分音符下行二度模仿;纵向上,小节的第一拍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重合,三个声部均在节拍重音上,而后面处于弱位的两拍仍然有重音强调,打乱了正常的节拍重音。第68小节―69小节是是前两小节的重复。再次强调了这一模式。

谱例1:

2. 重音位交错

下例是第377小节。左右手两个声部重音位发生交错。右手声部表面上均匀的十六分音符律动,每个节奏音型第一个音被标上了重音记号,分成了四个节奏音型单位拍。左手声部每组节奏音型的第二个发音点被标上了重音记号,造成弱位拍上的重音,在实际的重音效果上,以十六分音符为节拍单位,就使4/4拍变成了2/16拍的强弱规律,形成了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在纵向上的错位。

谱例2:

3.隐伏旋律构成重音

下例是作品第434―437小节。这是把旋律的运动织入在一种节奏音型运动中,隐伏旋律构成的重音把高声部和低声部均匀十六分音符律动的音型分为每个节奏音型为一个层次,每个层次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节奏运动动力。

谱例3:

二、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横向上位移

1.力度重音(强音)组合新节拍

下例是第92―97小节,典型的重音记号规则的应用,使节拍模糊性增加,也节拍结构趋向于瓦解,导致原来节拍演变为新的拍子。在上面的谱例中采用重音记号分别添加在每组节奏型的第一个音上,有了重音记号的出现,原本是6/8拍的节拍,节拍重音感削弱,使其节拍结构规律短暂改变,力度重音记号的出现变成了倾向于3/8拍的节拍重音感,形成了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在横向上的位移,节奏结构在音乐的运动过程中内部发生矛盾与冲突,形成强有力的内在凝聚力。

谱例4:

谱例5:作品256小节同16谱例情况一样

下例是作品第110―113小节,采用重音记号分别突出节奏重音,即形成6/8+2/8+2/8+6/8+6/8的节拍规律,使得节奏在音乐运动中更加有动力性,由于后面再次重复这种内在节拍规律,使得新规则重音加以巩固和强调,谱中标记的4/4拍以稳定的新拍子所代之,其原有的4/4拍节拍规律荡然无存,改变原有节拍规律,重新组合成新的节拍,形成了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横向上的位移。

谱例6:

下例为作品的第343―347小节,原本3/4拍的 ◐ ◐常规节拍规律,在这里完全被打乱,各小节的重音发音点都不相同,以强调不规则的每个发音点。如果只看第343小节,它的第1个发音点到第4个发音点,f―sf重音记号标记,我们看出这一小节的重音落在第4个发音点上,从听觉效果讲,我们心理上的强拍在第4个发音点上,再参考谱例2―1―4a(是谱例2―1―4b的前一小节),就印证了这种心理上的强拍是正确的。发音点越到后面重音发音点越密集,节拍重音受节奏重音的影响,节奏重音反过来打乱节拍重音的正常规律,造成了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横向上位移。

谱例7―a:

谱例7―b:(下面谱例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发音点所在的节拍点)

2.旋律运动重音点

旋律运动重音点是指在旋律的运动过程中,有以下两种情况视为旋律运动重音点,一是某个旋律中某个发音点处于该旋律运动的波峰或是波谷;二是在旋律的运动过程中突然进行这个音上下行大跳。这两种情况使得节奏重音在旋律律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位置,与之对应的选旋律重音点也出现在相应的位置。

旋律运动重音点如下图所示,如以4/4拍为例,在4/4拍的节拍结构中,如果弱拍位置出现了节奏重音,这时旋律运动重音点就出现了横向位移,旋律运动重音点属于节奏重音的范畴;如果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旋律重音点强拍位置重叠,这时旋律运动重音点、节拍重音、节奏重音三者重合,这时旋律运动重音点既属于节拍重音的范畴,也属于节奏重音的范畴。

谱例8:作品第461―468小节

a乐句(第461―464小节)高声部旋律线运动走向示意图:

第461小节的升F音它处于这个旋律线运动的波谷,除了是旋律运动重音点外,它同样是处于节拍重音的位置;到第464小节的还原F音,它处于这个旋律线运动的波峰,同样,它既构成了节奏重音,也是旋律运动重音点。此外,这个旋律的第464小节A音F音形成大跳,加上了力度重音符号,从而形成了一个节奏组,使在这个乐句结束前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