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左岸文化:人文图书出版的品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左岸文化:人文图书出版的品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左岸文化出版社(以下简称左岸),是2001年由郭重兴先生创办的“读书共和国”中的其中一家出版社,以人文类书籍为主要出版方向。现阶段则侧重于历史、人物传记、哲学思想、政治时事、社会现象与分析、科学普通读物的出版。

出版品牌的建立及经营

在台湾,多数的人文类型出版品,不在大众读者的选读范围内。这使得经营人文类型出版品的出版社,在营销经营的策略上必须更加用心且花费更大的力气。经营十年的左岸,在人文领域的经营上有其独到之处,让他们出版的人文好书,可以进入读者的眼中,不至于消失在书市中。

这种独到之处,首先体现在左岸是如何订定自己的选书上。左岸前后有过两任总编辑。 2007年加入左岸的总编辑黄秀如表示,自己加入左岸以后,选书方向仍旧依着左岸的基本设定,只是现今不像以往多方尝试,而是找到更适合左岸的领域。

对于将左岸经营成一个出版品牌,黄秀如认为:“品牌是在累积足够的出版品,尤其是辨识度高的出版品之后,才有办法形成的。”她谦虚地说:“左岸努力了十年,只能说勉强有个样子吧。”

在通路为王的现下,独立运作的人文类出版社并不多。多数的人文类出版社,都是大型出版社内的一条分支或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品牌。左岸不同于大多数人文类出版社的做法,是在“读书共和国”之下的经营。这种经营也为左岸的品牌建立带来特色。

黄秀如说:“集团运作的好处是在面对通路时可能会有比较大的谈判空间,至于是否会因为身为集团一份子而受到限制,例如选书题材不能太‘小众’或分配到的营销资源不足等问题,还是要看公司(集团)而定。”而这样的经营与其他独立出版社的经营方式是否会有差异?她认为,独立出版社,也许不用承受集团出版社那样的内部限制,但在面对通路时相形之下也会比较吃力。所以独立运作好,还是集团运作好,这还是经营者的一个选择,没有绝对。

大众市场的营销

现阶段的台湾书市,充斥着大量的大众文学、翻译文学及生活、旅游书籍。有许多原来坚持推行文史哲书籍的通路,慢慢地不那么积极经营原本的书类,反而以大众书籍为主打。人文书籍的发行,时常隐于大众市场。

在这个通路以“大众”为主要营销重点,相对少数的人文阅读人口的市场, 除了透过口耳相传,或是抓住时下的话题,掌握时机营销,让许多不碰触这类书籍的读者,透过话题的引领,看见这些人文书籍外,该如何掌握发行及选书的方向?吸引读者选读?

黄秀如认为小众(或者应该说分众)和大众并不是必然互斥的概念。她举一个例子,就像一个买了《追风筝的孩子》的读者,非常有可能也会买《数学是什么》。又比如《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这样看似严肃的回忆录,透过读者的口耳相传与学校老师的强力推荐,几年下来的销量也可以让本书列入‘大众’之林。她说:“左岸从来都没有只想做‘小众’的书,左岸倒是只做自己能力所及与真心喜爱的书。也许因为我们的意图太明显,所以跟我们有一样关心的读者,很容易就找到左岸的出版品。”

在面对通路新书期越来越短的状态下,新书的替换以平均1~1.5个月的速度在新书架上更新。许多出版社时常在书市以“封面改版”,让旧书改版以新书之姿站回通路最显眼的位置。而原先长销性的书籍更容易因为一波波的新书潮,被当成库存,直接退回出版社,或是进入特价书的市场。

左岸改版的书籍多是在内容增订或修改重新改版。原本只要是长销的作品,出版社要做的事情只是持续印制而已。然而当通路为了把空间让给新书或促销商品,导致旧书失去了在架上陈列的机会时,除了与通路合作主题书展,以新书带旧书外;或以举办读书会形成实体社群,汇集网络书评形成虚拟社区,来突破这个通路带来的限制。

经营上的困难

经营人文出版社,除了上述的市场区隔及通路的限制外,左岸在出版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内容的制作上遇到大量翻译上的问题。比如,经常遇到内容太难(例如文明史)、适合的译者太少(而且因为人数少所以通常很忙)、翻译的时间太长(因为不乏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书)、编辑的时间又太短(花费三、四个月并不罕见)等问题。而在进入营销发行端后,则是时常遇到通路对“内容太难”、“字数太多”、“定价太高”等可归之为“市场性太低”的疑虑。

在左岸经营的十年来,正巧遇上网络崛起的十年(没有停歇的状态,且越来越成熟)。许多人将阅读力的下降,归咎于数字时代的数字阅读。黄秀如则有不同的见解。黄秀如说:“网络的出现真的导致读书风气的下降吗?如果真是如此,这十年来出版社也应该倒一堆了。实情是,许多既有的出版社或是持盈保泰或是持续扩大规模,同时也有新的出版社冒出头来,而倒掉的出版社大多是投资其他事业失败,并不是因为读者不读书而倒店。”

她认为读书风气的下降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到底阅读力的下降,是因为“对经典的阅读变少了吗?”但是对网络的崛起,使人对新知识的阅读也大量的增加,把网络视为纸本阅读的敌人也许是一种误解,有没有可能,某些比例的网络重度用户本来就不是阅读者呢?

这样的说法与多数大众认知“网络及阅读力的关系”有所不同,也给了许多不断向网络究责的人,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当网络不是影响阅读力降低(甚至根本不影响)的敌人,什么才是真正影响阅读意愿的因素呢?

面对电子书时代

谈到网络影响了阅读力,免不了要将“纸本书将被电子书取代的预言”拿出来讨论。面对这个数位时代后的纸本出版,传统阅读力确实有下降的驱势,纸本书的存亡,便一再拿出来讨论,从内容的产出、载体、版权、贩卖、再制,最后到阅读习惯是否会随之更改,每一项都有人细细地研究分析。而出版社究竟该如何面对这样来势猛列的攻势?黄秀如说:“如果电子书的时代真的来临了,作为内容生产者,出版业界应该好好想想,该如何经营通路与读者并持续获利。”

随着许多电子书载体的出现、iPad的火红,数字出版像是势在必得般,让许多出版业者大举跟进,成立数字部门、发行数字内容的刊物,想跟进数字化的趋势,跃入数字出版的领域。在如此大潮之下,左岸是否开始思考数字出版的方式?以抢供大量依赖数字信息的读者?

黄秀如说:“我们是内容提供商,只要可以获利,形式并非绝对。试想书的载体从纸草、石版、羊皮、竹简、绢帛到纸,再到电子阅读器,形式的革新不断地发生,但是要有读者愿意看的内容啊,没有内容就不成书,没有读者愿意看的内容就无法获利。同样的道理,数千年不变。”

只是左岸现阶段因为以翻译书为大宗,受制于国外版权所有人对电子书授权的疑虑,目前只能持续观察电子书在全世界书市的发展,以便找出因应电子书时代的方法。

对左岸未来的期许

经营十年的左岸,在人文领域中,已有完整的品牌样貌,选书也获得多数读者的肯定,在这个书市中也拥有极高的辨识度。面对未来, 黄秀如说:“一旦投入人文类图书出版,就很难轻言改变方向,因为投资在这里的人力与心力太多,会让人舍不得放弃辛苦耕耘来的一小畦田地。十年下来,左岸没有太大的改变,可见的未来,左岸应该还是会秉持初衷。”

左岸在人文领域努力十年,拥有许多经典的作品,让喜爱人文领域的读者可以有更多阅读到好作品的机会,而创作者也尽其所能地产出作品,让更多内容能够藉由出版发行,到更多人手中。像左岸这样的出版社在台湾并不少,每个出版社各司其职经营自己的品牌。有的还在摸索,有的还在尝试,有的逐渐有雏形,有的则像左岸这样朝向更稳定的发展。

未来的十年,极可能在数字时代的变动下,改变些许(或者更多)现有的出版样貌,但无论如何,只要产出的内容还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不论以什么样形式存在(文字、图片、影音、或者更多形式),阅读不死,出版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以不同的可能呈现在读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