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读背背”也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读背背”也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使用苏教版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在编排材料中,以“主题”为中心,整合了各单元的课文内容,同时还安排了综合性较强的单元练习。其中比较重要的“读读背背”中就涵盖了词语积累,优美句段积累,古诗文积累,对对子积累,对联积累,名人名言积累,等等。可以说,“读读背背”的出现,是新理念下新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打破了原有教材为考试而教,为升学而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由过去比较单一枯燥的字、词、句的训练,转为多元的、鲜活的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重视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实践语言的能力。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旧教科书的影响,毫不隐讳地说,一开始,“读读背背”这部分内容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总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学生能读会背就万事大吉,至于它的内涵与外延更没有做更多的考虑,所以每每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总感到枯燥、单调,因此也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新课标,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对“读读背背”教学也有了新的感悟。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在“读读背背”教学上做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做主动探知的激发者

激发兴趣,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使“读读背背”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行为。

1.联系生活,调动兴趣

生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用武之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积累才是学生真正的需要。如第七册第一单元的“读读背背”,要求学生积累6条与学习有关的谚语。在教学中,我这样导入:“前一阵子,两位同学去听一场报告,其中一位带了笔,一位没带笔。回来后发现,带了笔的同学把报告的内容记得一清二楚,而没带笔的同学却记不清了。带笔的同学打趣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像这样在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有着深刻道理的固定语句,就是谚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6条谚语很快就读准、背熟了。

2.讲述故事,调动兴趣

第十一册第八单元“读读背背”要求记一些对联。一位老师通过故事这样导入:“郭沫若幼年在私塾里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一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说:‘昨天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一会,对出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为他的才华所震惊,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日本有一位文人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有产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祖先创造的这种世上独有的‘对子’。”学生在有饶有兴趣的故事导入中深深感受了“对子”的神奇、趣味与价值,学生热情不言而喻。

二、注重感悟,做好学习的帮扶者

“读读背背”绝不是单纯的读读、背背。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悟,再三诵读,反复琢磨体味,尊重学生理解、感悟、记忆的积累过程,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彻悟。这样才能让读读背背生动起来。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和吸收,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平时处处留心,学课文,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与人交谈,如果读到或听到所学的内容,就要想一想,人家是在什么场合用的,是怎么用的,并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学过的知识,把机械记忆转化为丰富的背诵形式,把封闭的课堂转变为开放的广阔天空,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问答式等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

读读背背就像一眼清泉,唯有不断地流动,才会永不停息地涌出。如果没有流动,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最终枯竭。如果我们的读读背背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那学生犹如一个知识的容器、仓库,这与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严重相悖的。教材中的“读读背背”只是抛砖引玉,我们要善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让语文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小小的读读背背课堂串联到大千世界中。

三、体现人文,做课堂中的促进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特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既要抓“语”,又要抓“文”,“意”“文”兼得,不可偏废。在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内在的灵魂深度,学生在捕捉和品析语言文字中能够调动情感的心弦,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读读背背则偏重于知识性,如何在相对独立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中的读读背背――《小池》,一首清新自然的古诗,一个精巧雅致的境界,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我引导学生先回忆夏天荷花池的清雅怡人之美,通过情境的再现,调动学生的原有体验,加深对泉池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理解打下基础。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我没有烦琐的分析讲解,只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外,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汲取新的养分,将自己的感和悟通过绘画、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帮助了学生丰富语言实践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根何以能茂?不仅靠表层的施肥浇水,更要靠根须自己,扎得深深的,扎得远远的。

在绚丽夺目的语文天地中,“读读背背”像一串串流光溢彩的脚印,铺垫成靓丽壮观的虹桥。我们语文教师应满怀豪情,用创新与智慧巧妙地叩击学生多姿多彩的心扉,用恒心与爱心去收获学生生命成长的终身发展,让“读读背背”在课堂上也精彩起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