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至真,意至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至真,意至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语文新课堂,教师的设问不再是单一封闭的,不再是钻牛角尖,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化、多元化,这就极大程度地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使得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起着不小的作用。但是教师的设问也不是无可挑剔的,有些设问还真是让人如骨鲠在喉,不说不行。例如“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某人说些什么”便是我们在新课堂中经常能听到的一句经典设问了,然而,如果不能把握这个问题设计的精髓,只是简单地照搬平移,难免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

【问题在线】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心系群众,奋不顾身的精神”,安排了三个环节:①自主阅读第五自然段,画下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②交流感动的理由,有感情地读好所画下的句子;③师生围绕“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展开对话。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生1:战士们,你们好勇敢!

生2:战士们,你们心系群众,奋不顾身,真值得我们学习!

生3:英勇的战士们,你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师(有些焦急):除了这些话,你们还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师:(难掩・怒状)你们就不能讲一些具体的话吗?

生:(静默不语,不知如何是好)

【诊断把脉】

学生态度漠然,课堂上出现了难言的尴尬局面,这个案例属于“启而不发”的类型。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

首先,在于教师的启发空泛,缺乏必要的体验铺垫。请看:“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老师试图通过一两个平面的“感动”、简单的“交流”,就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完全没有找到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式,用控制代替了引导,这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根,“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成了空头话,因此学生除了讲些大话、空话,还能说什么呢?

其次,在于教师的启发空洞,缺乏仿真的情境。引导学生谈感受,绝不是要指示学生脱离课文的内容空谈大道理,而应该再次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架起语言文字与存在事物之间的桥梁,架起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切身感受之间的桥梁,使之真正做到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入理。一般来说,先让学生抓点,再概括,最后适度联系现实生活,提升认识,这种“具体――抽象――拓展――深化――形成感悟”的过程,也是学习语文的过程。

再次,在于教师的启发空幻,缺乏思维的冲击。启发,最重要的,一是要使学生产生“愤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二是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再运用点拨的方式引导,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一步步向前,让学生跳起“智慧的体操”。我们不可能要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对答如流,头头是道,他们的回答中必然有磕磕碰碰的地方,这正是我们教师启发的机遇,千万不能放过。

【案例引路】

【案例2】无独有偶,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针对“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也安排了三个板块:①先是播放一段战士们奋不顾身营救人民群众的感人录像,看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镜头刻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②自主阅读第五自然段,画下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感动的理由;③师生围绕“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展开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可能是被洪水围困了3天3夜的幼儿园教师周运兰,被战士们救出来了;可能是攀在树上等待了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可能就是一位在快要倒塌的房屋中被战士们救出的小学生;还可能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你被救出来重新获得生的希望的那一刻,最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生1:我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真的,说心里话,当洪水淹没我的房子,漫过我的头顶,我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可是,正是战士,对,战士,是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将我从快要倒塌的房屋中背出,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好人呀,好人呀,你们是我的大救星呀!

生2:我是小江珊,我在那摇摇晃晃的树梢上等待了将近9个小时,我好害怕,想到了爸爸妈妈,想到了自己即将沉到洪水之中,心中充满了恐惧。但,是亲人叔叔,你们奋不顾身,冒着狂风暴雨,迎着汹涌的洪水,给了我生的希望,我爱你们!

生3:叔叔,您还记得我吗?可能您已经忘了,因为您从洪水中救出的人民群众太多太多!可我永远也不会将您忘记,我清楚地记得您朝着我游来的时候,满脸的雨水,还有血水,脸上、身上都是被树枝划破的伤痕,可您丝毫没有在意……叔叔,您是我的偶像,我爱您!

……

(学生滔滔不绝,且情真意切)

【反思】

案例2与案例1相比,从设计上看,主要多了“看录像”与“获角色”这两个环节,可是教学的效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因为通过“看录像”蓄蕴了学生的情感,而“获角色”则使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获得了表达的凭借”。

(一) 情感因深度激发而“升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堂不是无情地”,课堂上应该有文本唤醒的真情,应该有教师爆发的激情,应该有同情,更应该有至情。案例2中,通过观看实况录像,加上教师饱满的情绪和声情并茂的叙述,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让交融的情感之舟把教师、学生、文本一同载向令人感动的“大江”,使得感动的心灵与战士们的心灵“交融”,自然地获得了第一次的“情感蓄蕴”。

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积极地将文本语言,和录像中的一个个感人镜头链接起来。这样,文本所传递的信息与表达的情感又会反过来通过录像这一中介传递至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在心灵深处“看”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看”到了一个个高大英勇的形象。学生在读、思中获得文本中的信息与情感,这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这一次的“情感蓄蕴”,对于前一次来说,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基于前一次基础之上的更为深层次的情感升华,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二) 体验因入情入境而“真切”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灵在受到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异常活跃,所有积极的情感因子皆会被高效激活。此时的他们迫切需要表达的平台、倾吐的载体,如果平台不当、载体不适,学生蓄蕴的“情感仓库”便会在刹那间“泄空”。

与案例1对比,案例2的教师没有让学生从总体上泛泛谈感受,而是让学生充当被救者的角色,自始至终伴随着真切的情感体验,要学生说出你是其中的某一个被救者,当你被战士救出后你最想说什么。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角色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老师真正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刚刚获得的情感蓄蕴,对文本进行补充,产生新的信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思维相互碰撞,情感相互交融,使得原有认识更加“有血有肉”,这是主体向文本的流动。此时此刻,入情入境的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独特的体验,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感动着自己、同学、老师,产生“滔滔不绝,又情真意切”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了!

这两则案例留给我们的思考还不止这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引领生命主体乘语言之舟,划体验之桨,漫游情感之河;在生命对话中,浸润生命之根,丰盈生命之魂,享受生命之尊,创造生命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