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职业能力本位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新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职业能力本位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新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信息基础的不断发展,软件的日新月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陈旧、层次不分明、与专业知识脱节等弊端,探讨了职业能力内涵视角下的课程模式,提出了“层次模块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分层次”教学方案和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从而构建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新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foundation, speedy updating of softwares,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needs to be improved. For the teaching hierarchy is fuzzy,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stale and is not well connect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curriculum model from an angle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perspective is discussed, the "hierarchical modular"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urriculum system, the "layered" teaching programmes and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thereby the new mode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urriculum under the guidance of vocational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is built.

关键词: 职业能力本位;层次模块化;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

Key words: vocational competence-based;hierarchical modular;the "layered"teaching programmes;task drive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37-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院以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分层次”教学,有力的推动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职业能力内涵视角下的课程模式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特点。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方向性和个体性特点。不同时期各个地区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MES、北美的CBE、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但由于国情不同和引进学习指导思想的差异,任何国外的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条件。如CBE的(DACUM)课程开发模式将能力分解成独立的细小任务,再把任务叠加组合成综合能力,强调以职业能力需求而非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来构建专业课程,缺点是没有体现非技能型能力培养以及完整的岗位技能需求,知识的系统性差。

我国职业教育在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德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对高职教育的学科系统化课程进行了改造,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出现了蒋乃平先生的“宽基础,活模块”模式、“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VOCSCUM)等,特别是近年来在高职示范院校中推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虽然这些课程模式各有特色,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思想方面,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题转换为以职业分析为起点的课程。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以“职业能力本位”观指导的高职新课程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构建

将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下,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应当代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的革新。笔者认为,在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指导下,扩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生源的差异性及不同就业岗位对办公自动化能力的需求,构建“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施分层次教学,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考核方式,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2.1 “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网络基本应用等内容,这套内容体系已沿用多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应用软件的日新月异,以上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遴选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实用的工具软件,包括系统维护软件、网格工具软件、财务会计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等。同时,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但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而且要求他们能进行局域网范围内的网络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工作,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增加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庞大,但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上看,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迹象。同时,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侧重点不同,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紧密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置教学内容。

“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少、任务重,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基础层、强化层和提高层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和强化层两部分内容为必修,分别对应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的考试大纲要求,这两部分内容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和第二学期完成。提高层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专业的需求和就业要求的实际情况,在后续两年的时间内选择相关的一两门课程,如装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平面图形设计课程,对网页设计感的同学可以选修网页设计技术和FLASH动画设计等课程。“模块化”主要是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以便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如在基础层中将教学内容分成操作系统XP、电子文档制作、电子报表制作、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网页制作、数据库管理等七个模块;在强化层中设置电子文档高级应用、电子报表高级应用和演示文稿高级应用三大模块。“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2 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主要是针对基础层和强化层两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学完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后最终要到达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地区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存在“起点高低不一、层次多、差距大”的现象,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如果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采用同一课时、同一教材、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评价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实际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接受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适应了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在新生入学后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摸底考试,将摸底成绩划分成>=80、=60和

A层教学班其教学内容是强化层的所有内容和基础层的部分内容,课时为60学时,并要求通过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认证。

B层教学班也称为正常教学班,共80学时,其中第一学期的40学时完成基础层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第二学期完成强化层的40学时并通过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认证。

C层教学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B层教学班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20学时的实践操作环节,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采用分层次教学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A层教学班学生水平较高,对基本操作已经过关,以加强、提高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为主,教学案例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设定,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安排上要以学生练为主;B层教学班学生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上课;C层教学班学生由于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差,应加强上机实践环节,同时由于分层次教学后,这部分同学有可能会存在自卑的心理,因此要求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设计的教学案例和实验任务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能太难。

2.3 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任务驱动”是近几年被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中心,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任务展开,这些任务不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和实际工作岗位接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任务设计过程中,根据各模块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通过信息化项目办公的充分调研,构建了若干个相关的子任务,如在电子文档制作模块中,设计了小报艺术排版、个人简历制作两个子任务,而在电子文档高级应用模块中,又设计了公文模板制作、成绩单制作(邮件合并)和毕业论文排版三个子任务。任务之间通过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每个任务又通过“提出任务找出方案解决问题归纳提高”的四步教学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上机练习”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法”摒弃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贯穿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它使学生在分析任务、寻求解决方法中将知识与应用融会贯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以证代考,体现学生能力本位

“以证代考”是指学生参加国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或等级考试或水平能力测试等,以取得的证书代替课程结业考试,并赋于相应课程学分的一种考试考核办法。其目的旨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达到国家职业岗位(群)和行业工种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自2008年秋季以来,我院开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实施了以证代考,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在校三年期间必须取得一个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的相关证书,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 XP)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二级)为主,兼顾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微软办公自动化认证(专业级和专家级)、信息产业部办公自动化(XP)等认证,并建立不同级别、不同证书之间的成绩互换标准。通过以证代考,成功实现了教考分离,明确了学习目标,规范了考试程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总结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已从普及性的初级阶段步入到高起点、重实用的新阶段,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郭扬.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9(5):63-65.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0):18-20.

[3]童之慧.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3):141-142.

[4]魏滢.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127-128.

[5]杨泳波.职业能力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体现[J].福建电脑,2009(11):190-191.

[6]陈炯然.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