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怀念家乡那口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怀念家乡那口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袁云端:泥瓦罐里的快乐滋味

下班路上,一阵烤红薯的甜香触发了我的嗅觉,也开启了我的味觉记忆。

童年时,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一群小不点儿看到谁家的红薯已经诱人地长出了地面,便嘴谗起来。一声招呼,大家心神领会,找一个斜坡,挖一个西瓜大小的洞,找几根数杈支在洞里,一个天然的“泥瓦罐”就形成了;再用挖出来的土和了泥巴在地瓜上涂上厚厚的一层,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树杈上;堆些干柴,用随身带着的火柴一点,火苗窜起来了,伙伴们相似一笑,就等着品尝美味了。

十几分钟工夫,就可以闻到红薯的香味了。有些心急的小伙伴干脆把个儿小的红薯直接放进火堆里烧,闻到香味后赶紧扒出来,顾不得剥净还带有泥土的被烧的黑乎乎的皮儿,也不怕有多么烫热,就大口小口地边吹边吃起来。

等过完了瘾一看,一个个都长出了“黑胡子”,有的还成了黑脸“包公”。于是,在彼此的嬉笑声中互相“打扫战场”、“消踪灭迹”,回家的小路变成了 一首欢快的歌。

有时,远远的会突然传来一声吆喝:“嗨!干什么呢你们?小兔崽子们,又在这偷挖红薯”“不好,弟兄们快跑!”一声喊,大家顿时“化作鸟兽散”,胆大的小朋友还会顺手抄起两个半生不熟的红薯再跑。当时感觉好紧张、好刺激。

移居北京10多年了,偶尔会买那种在铁铸烤箱里烤出来的红薯吃,味道自是远不及“干柴泥瓦罐烤红薯”地道,但儿时的快乐,会一幕一幕漾上心头。

清风:一道不灭乡味的印记

辗转迁徙他乡,总有一种味道最难忘,总有一道家乡的印记最深刻。

那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我们还小,每到春季,便是青黄不接之际,所以,去外婆家吃蚕豆是我们姐妹最快乐的事。

这时,外婆家的小菜园里的蚕豆快要成熟了,外婆只有等我们去了才会摘,就连仅年长我6岁的舅舅都不能例外。

摘豆回来,剥好,翠绿色的豆子和嫩嫩的蚕豆皮一起,放入一个铜罐子里,加上水,盖上盖子,放到柴火灶里焖。外婆一边烧火煮饭,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等一会就可以吃了,可怜的孩子!外婆说什么我根本没在意,我在意的是灶里的铜罐子,一边偷偷地咽着口水,一边等待看吃豆子熟了没有。只要闻到一点香气,就会催着外婆拿出来。外婆边安抚着我,边麻利地拿出铜罐,小心打开盖子,撒上一点她早已磨碎的盐拌匀,分给我和姐姐一人一碗。

我吃得满嘴留香,曾天真地问过外婆是不是皇帝每天都是吃蚕豆,被已上学的姐姐笑话了好久。

那种味道,无论我走到哪个城市都不会忘记。如今,我吃到的食物越来越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婆白水煮蚕豆的香味愈浓,儿时的记忆愈温暖,就像回到了外婆身边,似乎外婆的絮叨近在耳边。

小凡:一根思念妈妈味道的弦

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了,走的时候,妈妈要我和她一起照张相,而我却是想着和同学去打篮球。妈妈看着我说了一句:儿子,你还是太小,并不能了解思念的味道。

也许因为妈妈把我管得太严,所以我老想着要独自生活,对将要离开妈妈远行没有觉得有什么离愁,只是看到妈妈无可奈何的眼神,有种莫名的不自在。

我只知道妈妈不过担心我的学习,至于其他的,我真没想到,也不愿去想。从小我就一直生活在妈妈的视线之内,有时,很羡慕那些寄宿的同学,他们多么的自由自在。

到学校报到后,我才“自由自在”地过了一周,感到浑身不自在了是哪儿不对劲儿?正好妈妈打电话来,“儿子,还记得妈妈跟你说的吗?要照顾好自己,要吃好饭”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掉下来了。

“妈妈,我真想吃你做的饭。”我自己也没想到竟是这样一句话冲口而出。一时间,连我从前最不爱吃的菜:炒猪肝、炖黄蟮也一并在我脑海里勾动着我的食欲,如果此时妈妈做了放在我面前,我一定会吃得底朝天。

“喂――”妈妈把我从思绪中拉回来,已没有听见妈妈说什么,为了不让妈妈听见我哽咽的声音,匆匆说完再见,就收了线。

原来,这就是思念的味道――在脑海深处绷着一根弦,轻轻拨动,所有与妈妈有关的味道就一起浮现出来。我终于明白:有妈妈的地方才是家!

许兰:妈妈的手艺是一个奇迹

常常感叹:想当年在家乡,有多少美食可供饕餮啊

四川人基本都喜欢烹饪,也会烹饪。小时候家里钱不多,养着我和姐姐两个孩子不是件易事。家人很少外出就餐,可是我们吃的美食一点不比别家的孩子少。母亲几乎什么菜都会做,做水煮鱼和猪儿粑更是一绝。记忆里,姐妹俩只要一闻到水煮鱼和猪儿粑的味道,就趴在厨房的窗台上,流着口水地看。

水煮鱼现在已经名扬万里,但家乡的水煮鱼远不同于京城的做法。如今我们见到的水煮鱼,油是原色的,上桌前把红辣椒和麻椒弄干净,大家便开吃了。家乡的水煮鱼,油和汤都是红红的,薄薄的鱼片,在锅里扑腾两三分钟就起锅,撒上大量的麻椒、干辣椒、泡椒,一定要放芹菜和蒜苗。上桌时不用滤调料,直接吃,浓浓的香味散开得老远,叫人垂涎,并且越到后面味道越劲爆。

猪儿粑可能很少人知道。猪儿粑形状像汤圆,是包着叶子蒸出来的。我喜欢吃咸味,馅由猪肉、豆腐、毛竹笋、碎米芽菜、野葱搭配做成。包馅的料是用八成上熟糯米、两成饭米磨浆吊干后的粉子。只要热气腾腾的”猪儿粑”一端上来,我们孩子几个总会一抢而空。

离家远了,常常怀念家乡口味啊。

宗蕊:焖面里的父爱深深

走过很多城市,吃过很多美食,但无论我在哪里,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口味、爸妈的手艺。

家里一直不富裕,但父母总会在有限的条件下为我和妹妹提供最好的生活。他们很恩爱,家务常常是两个人一起做,做饭也是如此。爸爸做的菜似乎总没有妈妈做的可口,但爸爸做的焖面却是一绝。

爸爸说焖面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关键是火候。锅内放少许油炒五花肉至变色发焦,加葱姜炒香,放入豆角(或豆芽、芹菜)翻炒至七分熟,加盐、味精、酱油等调味。加温水没过豆角,盖上锅盖烧开,舀出一些菜汤备用,把软软的轧面条铺在菜上,加锅盖,中小火焖至汤汁快收干,把之前舀出的菜汤倒在面条上面,把面拌匀再焖一分钟即可。

虽然爸爸平时工作忙,但一有空,爸爸就会给我们做焖面改善生活。这时,我像个馋嘴猫跟在爸爸屁股后面,看着他一步步地烹调出美味。当焖面的香味从锅里飘逸出时,我就开始不停地咽口水。平时我的饭量很小吃得又慢,这时就像换了个人,以比往日快两倍的速度吞完两大碗后,美美的摸摸肚子仍感觉意犹未尽。

无论是我和妹妹,还是妈妈,都对爸爸做的焖面赞不绝口。他把对我们的爱做在面里,闷在锅里,我们吃在嘴里,也记在心里,留在记忆里,离家千里远,离家许多年,仍常常想,时时念。

编后语:

漂泊多年的我们,高压的生活节奏时常会让我们感到浮躁和无奈。这些幸福的回味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于是,我们在其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动,在感动中幸福,在幸福中快乐。

复杂得只是世态,而只要我们永葆心灵的平静和从容,幸福就像微微一笑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