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的图面分析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对图底分析方法内涵及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法则”的阐述,以青岛西部旧城区改造现状为例,用图底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部分街区改造后与原有街区肌理的不协调现象,并提出了作者的相关观点。

【关键词】图底分析 青岛 旧城改造 不协调

18世纪的诺利地图带给我们一种精辟的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它将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从而将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完全表达出来。“图底分析”方法由此而生,又被称为“实―空分析”。

图底分析方法的内涵

这是一种一般将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实体,它考察建筑肌理的围合与尺度关系,指导设计师们明确城市设计的方向。它又与个人知识美学与个人心理相关,又与人的视觉感官联系,是可以通过视觉简易研究得出结论的有效设计及分析方法。

通过进行图底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掌握城市二维空间关系,有时可以推论出三维空间效果,这种“图底分析”在鲜明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时,它还表达了城市的第四维空间――文化概念。例如青岛西部旧城区的城市格局,以中山路为中心对象,整个片区体现的是旧时里院城市格局,以时间的推进为指标,中山路南段以德占时期建筑风格为主,北段以民国时期建筑遗迹占上风,两段时间与空间的交革,形成中山路全段特有的文化特征(图1)。“图”与“底”构成“实”与“虚”所要形成的“完型”效果,还可以澄清整个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的城市结构,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以抽象简化的二度平面关系表现秩序,用以分析城市现状,进而指导城市设计或旧城更新的进行。美国学者罗杰曾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的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和空间,如为场提供焦点、次中心的建筑和开敞空间而得到强化。”

城市设计中的完形

说到图底关系,还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城市设计总平面图的图底的关系,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使用的角度来说,都要求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的统一也可以说就是“完形”。对应于心理学中的“完形法则”:相近――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相似――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封闭――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简单――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这种“完形”在城市设计中促进了全面的整合。

在旧城改造中,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完形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在一些老城中往往形成了这种完形的城市肌理:以青岛西部旧城区为例,里院与里院之间距离平均只有10米左右,建筑形式主要为红瓦黄墙坡屋顶,层数为2-4层,街坊整齐排布,里院平面形式以“日”“回”“田”“口”为主,所有特点及视觉效果基本符合完形法则,是完整的城市格局(图2)。但在后期的旧城改造过程中,个别不具有以上特点的建筑拔地而起,打破了原有整体格局,造成了不良的景观效果(具体内容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

图底关系的实际应用――以青岛西部城市肌理研究为例

青岛西部老城区可以说,是现代青岛城市的发源地。青岛原是一个小渔村,建设主要在现在的西部老城区一带。鸦片战争之后,清内阁批准青岛设防,至此青岛建制。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次年,德国建筑师顺应青岛的自然丘陵地形,进行并制订了青岛最早的总体规划,其中,中山路南段--斐迭里街的建筑以欧式为主,欧洲人居住区的住宅楼和功能建筑物大多由砖砌结构并且按世纪之交的德国建筑风格建设的。根据德国总督府公布的城市规划,严格规定了建筑物的外部房屋主面与建筑体形状应与城市特点相匹配,为典型的欧洲风格,且大多不超过3层,保持着街区的空间感觉。北段为华人区的大马路,北段商业区的中心在现国货商厦(原国货公司)一带,是由青岛先民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大鲍(包)岛逐步繁衍发展而来。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封建帝制被废除,清朝遗老劳乃宣、周馥、吕海寰、溥伟、王等王公大臣移居青岛,置房兴业,在被老百姓称为"大马路"的中山路北段,投资经商。大马路的商业也至此初见端倪。

至今,青岛西部还保留着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城市肌理。围合的里院构成基本城市肌理,有规律的占图面大部分的里院建筑易被看做“图”,街道广场易被看做“底”。由于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宽松疏于治理,当地居民陆续在原有里院的基础上加盖了很多临时性构筑物,但剔除这些与肌理不协调的搭建,不难看出,建筑以“日”“回”“田”“口”的围合形式为主,方格网(或者说九宫格)式的街道格局,偶尔由于要顺应地形而稍作更改的里院形式与走向,街道比单侧建筑进深略宽,里院中的小院落相对狭长,使我们容易找出中心节点,滤清规划结构,原本复杂的城市设计图像经由图底分析便可以一目了然。这种特殊的围合形式使城市空间有了明确的内外之分,“公共”与“私密”被赋予真正的情感含义。于此同时,这种由建筑形体塑造而成的街道与广场空间成为组织连续建筑实体群的良好媒介和纽带。这些低层高、高密度的里院建筑是水平向的建筑群体,建筑覆盖率大于外部空间覆盖率,形成一种“合理的密集”。这种外部空间是图像化的,具有与周围实体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里院与里院围合出的街道与广场空间,形成“积极的空”,人们在这种积极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定的领域感和归属感,这些空间又成为趣味性的流线与视觉景观通廊。

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分析得出建筑本身的形式与组合方式,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比例关系,进而可以得出竖向建筑尺度。随着青岛城市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利益的驱使下,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许多与原城市肌理不相协调的建筑相继被建造,如百盛大楼、伊都锦大楼、个别高层住宅大楼……这些高层建筑在平面肌理的角度上看,实实在在的占了一个街区的位置,独立出来的实体方块形式与里院的平面形式自然相悖,破坏了原有协调的城市肌理,打破了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积极外部空间,在高层建筑周围,空间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建筑物的烘托,而不是构成互有关联的街区格局的元素;在竖向角度,完整的低层高的里院格局也被突出的高层建筑打破,构成了不完整的城市轮廓线。

4、保护城市肌理的重要性

从肌理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状态,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表现一个城市的底蕴。城市肌理作为建筑的宏观表现形式是城市文化物质形态的特征要素,它反映了城市更深层结构上的内在逻辑,是市民共同记忆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当代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街区改造的项目活动中,根据“图底分析”研究方法,考虑原有城市肌理,使新建区、改建区与整体城市肌理相协调,共同创造魅力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目标。保护城市肌理,重视外部空间构成形态的再创造,为城市居民提供更有文化特征和领域感的生活空间,是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 图解环境设计[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夏南凯,周俭. 新理想空间(三)[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5

[3]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

王芙莹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王琨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