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回报实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章应用中国创业板IPO数据计算了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回报,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不考虑费用和附属权益的前提下,中国创业投资(VC)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289%~627%之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822%~2 302%之间。如果考虑费用和附属权益,则中国创业投资(VC)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227%~474%之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583%~1 570%之间,分别比欧美市场的类似指标高出15~30倍和25~70倍。这一结论表明中国作为私募股权投资的一个新兴市场,其回报是相当诱人的。另外,文章还讨论了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的回归模型,得出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不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 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板;私募股权基金;业绩评价
一、引言
私募股权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统计,2006年全球私募股权筹资总额达到$432 000M。2008年全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 000 000M 。
近年来,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取得了巨大发展。可以说,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2008年,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案例607个,投资金额$4 210M。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规模略有下降,投资案例数下降为477个,投资金额$2 701M 。
对于如此巨大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外界对此了解却不是很多。特别是,由于数据的缺失对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以及风险所作的定量研究更是屈指可数。
Vissing-Jorgensen and Moskowitz (2000)首先意识到研究私募股权市场的重要性,因为私募股权市场与公共股权市场规模相当,有时甚至比公共股权市场还要大。他们经过研究发现:私募股权市场在当时看来是高度集中,77%的私募股权被富有个人所拥有。但是,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分散性较差,因此在1989―1998年间其回报比公共市场指数的回报低2%到3%,而在1964―1998年间与市场指数持平。
Kaplan and Schoar (2003)研究了私募股权合伙企业的业绩。在所考察的样本期间,扣除费用后的基金的平均回报与S&P500的回报大至相当。经过计算,他们得到结论:样本中私募股权基金的平均内部收益率为19%。
Phalippou and Gottschalg(2006)选择1 328只私募股权基金作为样本对其回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aplan and Schoar (2003)的结论过于乐观。的结论是:样本中基金的平均内部收益率比S&P500指数低3%,约为15%。
Ljungqvist and Richardson(2003)认为,以前的研究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数据太少、不够全面,二是所用的回报指标有缺陷。因此,他们在文章中加大了数据量,而且调整了回报指标的定义。他们用了美国某个大机构投资者1981到1993年间所投资的73只私募股权基金的数据,通过分析,他们得到结论:对于并购基金,平均内部收益率21.83%;对于风险基金,平均内部收益率只有14.08%。总体来讲,样本中的私募股权基金的内部收益率比S&P500高出约5~8个百分点。
Cendrowski, Martin, Petro, and Wadecki(2008)应用汤姆森VentureXpert数据库中的数据考察了创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的回报。经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在1985―2007年间,创业基金、 并购基金以及市场指数的回报分别为19.9%、19.7% 和13.8%,标准差分别为41.6%、16.7%和16.3%。
总结以前这些研究,可以得出私募股权投资的回报并不像人们预计的那样高。在很多时候与股市指数的回报相差无几。在有的研究中,也报告说私募股权投资的回报比市场指数的回报高出5~8个百分点。
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取得了很大发展,那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回报如何?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应用创业板IPO数据试图研究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回报,并与国际上的研究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非常惊人:尽管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规模还没有欧美国家大,但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其投资回报却数十倍于发达国家。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清科研究中心《创业板VCPE支持企业投资回报分析(截止2010-02-11)》(以下简称清科报告)中的数据为基础经过整理得到本文的数据样本。在上述分析报告中,作者选取从2009-10-30到2010-02-11之间在创业板上市的64项被VC/PE机构支持的投资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了VC/PE机构这64项投资的回报倍数。可以说,这是当前讨论中国VC/PE投资回报的为数不多的文献之一。
(二)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将利用清科报告中的数据对报告中的64项投资计算其VC/PE投资的内部收益率指标,然后对内部收益率指标做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出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值、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等指标以及反应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四分位差、标准差等,进而分析这些指标的特征并与欧美市场上的同类数据作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
假设对64项VC/PE投资全部在发行之初或者上市当日退出。如果按发行价退出,则计算的内部收益率称为按发行价计算的内部收益率,简称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如果按上市首日收盘价退出,则称为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的IRR,简称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
接下来,考察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规模的关系,建立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的回归分析模型,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而得出相应结论。
(三)模型假设
假设1: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规模负相关。
假设2: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规模负相关。
国外很多文献曾经论及此问题。在文献中,作者通过考察欧洲收购基金和美国收购基金的具体数据,得出结论:内部收益率资本加权平均值与基金规模负相关。那么,对于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来说,是否也存在或者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呢?因此提出这两个假设予以验证。
(四)模型建立
本文以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和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作为因变量,以初始投资规模作为自变量,通过MATLAB统计分析工具箱进行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最后得出实证研究结论,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假设。
因变量: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Y1
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Y2
自变量:初始投资额---------X
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额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如(1)式所示:
Y1 = B0 + B1*X + E1 (1)
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额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如(2)式所示:
Y2 = B'0 + B'1*X + E2 (2)
其中B0、B'0为常数项,B1、B'1是自变量系数,E1、E2为随机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内部收益率计算
在清科报告中,作者根据64项投资的上市数据计算了VC/PE的投资回报倍数。投资回报倍数是该报告中唯一用来衡量投资回报的指标。另一重要的内部收益率指标该报告没有计算。另外,该报告也没有对投资回报作任何分析,只是在Excel表中列出而已。
本文首先利用MATLAB提供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函数Xirr对所有64个样本计算了投资回报的内部收益率IRR指标。
笔者的计算基于如下假设。假设对64项VC/PE投资全部在发行之初或者上市当日退出。事实上,原报告在计算回报倍数时也采用了这一假设。这样,对每一项投资我们就计算得到了两个IRR,一个是基于发行价的内部收益率,一个是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的内部收益率。当然,可以预见,一般来讲发行价内部收益率要低于收盘价内部收益率。原因是,收盘价要比发行价高,而且实际情况是收盘价要比发行价高很多。
在原数据中,有时投资时间多于一个,而且有的时间只有年月,没有日期。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采取了如下合理的假设。只有年月,没有日期的情况下,假设投资发生在当月的中旬,即15日。投资时间多于一个时,假设投资按总额平均分配。例如:原数据给出的投资时间和投资额分别为:2006-12、2007-02和173 770 181,则假设该投资分别发生在2006-12-15和2007-02-15,投资额分别为:173 770 181的一半,即86 885 090.5。
在所有64个样本中,有三个样本似乎是奇异样本。
这三个样本的原始数据和计算后得到的内部收益率数据如表1所示:
第一个样本按首日收盘价计算的IRR高达28 012.65%!第二、第三个样本即使是按发行价计算的IRR也高达187 112.87%。按首日收盘价计算的IRR,更是达到9 021 108.05%。由于太过巨大,这样的结果太令人不可思议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投资时间和上市时间太近了。恐怕这在世界其他市场上也不大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奇异样本剔除,剩余的样本数变为61。
在61个样本中,按投资机构的类型可分为创业投资机构(VC)50个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11个。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61个样本计算了发行价内部收益率和收盘价内部收益率,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样本的均值为385.03%和929.29%,中位数为175.45%和204.99%。这比欧美市场上两位数的相同指标至少高出20倍。上四分位和下四分位也同样高出欧美同类指标20多倍。当然,分散程度也很高,意味着风险也较大。这说明,中国作为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新兴市场具有高回报、高风险的特征。
如按VC和PE来划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PE投资回报整体上要比VC投资回报高,当然分散程度也大。与欧美市场相比,PE投资回报高出40~100倍,VC投资回报高出20~40倍。同样说明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高回报特征。
表5是对PE样本、VC样本和所有样本分别计算的按发行价计算的IRR和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的IRR的资本加权平均值。这些数字同样说明,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具有很高的回报。
以上的计算没有扣除任何费用和附属权益,是内部的毛收益率。那么,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以后情况如何呢?
由于没有有关费用和附属权益的信息,因此以下讨论是在一些假设下作出的。
假设管理费用按初始投资的2%收取,收取时间与初始投资时间一致;附属权益按扣除初始投资后的余额的20%收取,时间与上市时间或变现时间相同。
在这些假设下,再重新计算IRR,然后对得到的IRR再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7、表8所示。
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以后PE投资回报整体上还是要比VC投资回报高,当然分散程度也大。与欧美市场相比,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以后PE投资回报高出25~70倍,VC投资回报高出15~30倍。同样说明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高回报特征。
(三)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关系的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MATLAB统计工具箱建立内部收益率IRR与初始投资关系的回归模型,以验证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模型中的内部收益率IRR为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之前的数值。
首先,建立模型(1)。以发行价内部收益率IRR为因变量,以初始投资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经过整理,得出结果,如表9、表10所示。
其次,建立模型(2)。以收盘价内部收益率IRR为因变量,以初始投资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经过整理,得出结果,如表11、表12所示。
由表9可知,拟合优度衡量指标R平方的值为0.0017,调整R平方值为-0.0152,表明拟合性很差。F值0.1015,对应p值为0.7511,说明回归方程在5%的水平上整体不显著。再计算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值很小,为0.041448,说明发行价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几乎无相关关系。表10说明回归系数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1不成立。
由表11可知,拟合优度衡量指标R平方的值为0.0047,调整R平方值为-0.0122,表明拟合性很差。F值0.2756,对应p值为0.6015,说明回归方程在5%的水平上整体不显著。再计算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值很小,为0.06819,说明收盘价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也无相关关系。表12说明回归系数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不成立。
综上所述,根据创业板IPO数据计算的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与初始投资的规模无相关关系。
如果用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以后的内部收益率IRR作为因变量,用初始投资作为自变量,则可得到类似的回归参数,因此所得到的结论与上相同。
四、结论
本文应用中国创业板IPO数据,在作出一定假设的前提下,计算了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回报,得出如下结论:在不考虑费用和附属权益的前提下,中国创业投资(VC)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289%~627%之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822%~2 302%之间。如果考虑费用和附属权益,则中国创业投资(VC)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227%~474%之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583%~1 570%之间,分别比欧美市场的类似指标高出15~30倍和25~70倍。这一指标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私募股权投资的新兴市场其投资回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业的发展如此之快。
尽管国外有文献论述了内部收益率与基金规模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利用本文的数据没有得出类似结论。无论是用发行价内部收益率,还是收盘价内部收益率都得出了内部收益率与初始投资不相关的结论。而且扣除费用和附属权益之后也得到了相同结论。
【参考文献】
[1] 清科研究中心, 创业板VCPE支持企业投资回报分析(截止2010-02-11)[Z].
[2] Harry Cendrowski, James P. Martin, Louis W. Petro, and Adam A. Wadecki, Private Equity: History, Governance and Oper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2008.
[3] Guy Fraser-Sampson, Private Equity as an Asset Class[J]. John Wiley & Sons,Inc,2007.
[4] Steven Kaplan and Antoinette Schoar, Private Equity Performance: Returns, Persistence and Capital Flows, MIT Sloan Working Paper No. 4446-03,November,2003.
[5] Alexander Ljungqvist and Matthew Richardson,The Cash Flow, Return and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Equity,NYU,Financ Working Paper No. 03-001,
2003.
[6] L. Phalippou and A. Gottschalg,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Equity Fund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nd HEC Paris,2006.
[7] Annette Vissing-Jorgensen and Tobias Moskowitz, The Private Equity Premium Puzzle, CRSP Working Paper No. 524, November,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