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筑类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类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建筑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专业教师团队必须要勇于创新,探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为紧密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就分析建筑行业对建筑类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入手,就如何加强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探讨。

【关键词】建筑;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

建筑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和输送会管理、懂技术、专业和实践技能突出,同时拥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使命。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建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施工实践,制定科学完善的新型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一些人认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多余的,然而在高职院校管理类已就业的学生中,实践类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学生成绩很好,书本上知识掌握得很透彻,可是工作起来却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此现在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但是问题是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连最基本的评价体系都很难统一,无法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思考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一毕业就成为技能高手、强手,能直接满足社会、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要,尽实现岗位标准与培养规格的“零距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不应忽视以下特点:

1.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成的多样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岗位,每门课程都应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便于教师的理解和操作。每门课程又和实际工作岗位对应。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至于内容、方式、方法等如何组合,应视企业、院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就一般情况而言,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努力探索并更多引入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法、示范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一系列实践技能训练活动,如专业技能比赛、创业方案设计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模块化教学也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教师要善于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高职院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广泛性过去一提实践性教学,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实习实训。其实,发展到今天,高职院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已多种多样.例如:

第一企业实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课堂中学到的操作技术在现实中得到检验,缩短理论与实际、学与用之间的差距.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其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岗位实践活动中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实务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但仍然有效。

第二,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可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要求的不同.可选派不同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到企业、社会,开展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调查,并由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同学间互相交流经验,并讨论发现问题。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起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锻炼学生等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和寒署假等假期来进

行.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

第三。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结合管理课程进行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情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贵任心;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第四。高职院校管理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管理类学科,要使学生学习后能真正符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必须创建真实的训练环境。学生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的环境中锻炼,可以较好地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便利。因此,管理课程教学应树立全程实训的观点,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课时比重.整合课堂教学、仿X实训与企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资源,

通过课堂、实训室、企业三方面的交互对接,加大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大大提高。

建立和完着校内外实训基地.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为墓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内,古商贸职业学院倡导成立了有100多家企业和几+家学校组成的职教集团.为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二、建筑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异化分析

由于教学模式、培训手段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原因,建筑专业毕业生生在结束学生生涯进入工作阶段时,很大一部分都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位;有些毕业生虽然可以走上工作岗位,但却往往由于技艺不精、专业素质不过关等原因而惨遭淘汰。综合来说,目前建筑专业毕业生与施工用人单位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1、专业科目教学与实际应用项目的差异

有些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学院的“专升本”工作,盲目追求所谓的本科教育而忽略高职院校的基本教学规律,只以学科教育作为主要的学生培养方案而不设置相应的应用性项目。此类院校的毕业生大都与施工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诸如可以熟练运用行业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能力、熟练运用工程造价相应计算软件的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工程造价相应计价软件的能力等的高技能型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致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会产生所学无用、无从下手的心态,需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再花费很大的力气来学习和补课。

2、书面题训与岗位实训的差异

在近几年,虽然各大建筑类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校内实训工作,一些院校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也建设的越来越完善,甚至个别院校取得了建筑行业“双证制”的办证资格,但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对教学实施投入不足、认识不足等问题。有些院校虽然拥有实训设施和实训场地,却只是为应付所谓的评估检查,甚至并不安排相应的实训指导老师,使耗资不小的实训场地彻底沦为了观赏性质的“花瓶”。若不开设或开设不了实训课而只以课堂题训代替,学生是很难有“实战”经验的,题训也起不到其相应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考核上,大多数院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而不重视甚至忽略其实训考核效果,以致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参与实训的主动性。

3、过分细致的专业划分与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差异

当前,过分细致的专业划分问题是大多数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通病。即便对一些知识面本就很窄的专业,某些院校却还要强制进行更为细致的专业划分,这也直接导致了此类专业毕业生有专无博现象的出现,而职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一旦减少,这一部分毕业生就会面临求职无门的尴尬境地。在当代社会,复合型人才才是用人单位所迫切需要的,如工程造价和施工技术专业的复合人才、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专业的复合人才、工程造价和内业管理专业的复合人才等,其往往会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大多数施工企业,从事内业和施工管理工作的职工,大都对工程造价只是一知半解,在做一些工程的竣工资料时,往往只知交工验收而不知竣工结算、只重视其技术性而忽略其经济性。此类资料常会有数据来源不详、手续不清等系列问题,在办理结算时既耽误时间、损害自身利益,又会造成对合作方的感情伤害。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施工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高薪聘请既懂管理又懂造价的复合型人才,以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损失。由单一型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是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才是各大企业的追求。

三、缩小教学模式与社会用人需求差异化的措施

要缩小教学模式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就必须着眼实际,切实以社会的用人需求为基本着眼点,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大力完善专业实训项目的相关条件,进行更趋于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改革。

1、延伸专业口径,适应社会用人需要

根据当前施工用人单位对建筑行业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建筑类高职院校应按照专业与管理、经济相加的教学模式,大力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避免一些知识面相对狭窄的专业的开设。在学好本专业相应技能的基础上,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多学习有关工程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经济专业的学生也要多学习一些技术和管理上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求职时就能有更多的就业和择业机会,工作中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以实践教学为首,把施工现场搬进课堂

实践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校内实训是职业院校与施工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实训教学,学校可以运用当代多媒体技术,推行全实景模拟的实践教学模式,把施工现场搬进课堂。

(1)全实景模拟教学模式的特点

全实景模拟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教室就能了解到施工项目的现场组织情况,感受现场的工作氛围,学习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施工技术。在完成相应实践课程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基础和项目经验。

(2)全实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

①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阶段是确保该模式得以正确运行的重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案的准备工作、对模拟情景现场的准备工作、现场的情景录摄以及相应的光碟刻录工作等。

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准备阶段的各项成果,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运作手段进行有极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其核心是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和适时结合,做到实践到位、理论讲精,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本模式的教学优势,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③效果检验

可采用效果总结、案例分析、集体讨论、课程设计、实训报告等方法对本模式进行实际的教学效果检验,这一方面是为了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找出前两个阶段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3、根据实际,实时调整教学计划

对于行业应用性项目技能的掌握,是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学校要对应用性项目在建筑行业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查,如果有新项目出现或传统项目有更新换代时,要对相应专业的教学实施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将项目纳入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应该充分保证教师的教学授课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同时依靠严格的成绩考核方式,对能力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辅导、严格把关,直至其能够进行熟练的项目操作。

4、转变传统,应用情景教学模式

传统的照本宣科型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收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比如,土建类专业个别课程如《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其内容虽然有些枯燥,却是极其重要的几门专业课程。如果只以传统方法授课,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应该是不大的,但若采用图文声齐具的音像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最直观的情景之中进行学习,其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授课老师们多多深入施工一线,摄录和编排具体的施工过程,以便应用于实际的多媒体教学工作当中。为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院校,通过网络技术还可以将项目施工的现场实况接入到课堂中来,真正实现教学与项目实践的无缝对接。

三、高职院校管理类实训体系的构成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绝不仅仅只是设施和设备类的固定资产问题,其内涵还必须包括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实习实训课程,能够实施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面向就业岗位对学生进行综合实习实训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最终,实习实训体系应该能够与企业对接,实现校企合作,从而完成人才培养需求从企业中来、“产品”到企业中去的全过程。由此,我认为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应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只能解决实践课的硬件设施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因此,我们在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中必须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习实训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与课程相配套的实习实训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实习实训考核方式及其标准的制定等。我们应首先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更加务实、具体,人才培养方向应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的需求。由此出发,建设相应的实习实训体系。

3.校内实训中心。这是为大力推进和加强实践教学而建立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校内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行业先进的管理、营销、服务等相关技能培训的平台。它由若干在专业上相互关联的实训室及实训场所组成,主要承担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2.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室。学生在学习管理专业相关内容时,尽管已经认真学习了详尽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但离开书本后,对整个过程还是模糊的。如果让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强化企业管理软件的模拟操作,他们就可以很快地掌握整个过程,而且还可以认清每一个细节、难点和容易忽视的问题。在此环节中,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穿插辅导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要点还可以让学生对管理的整个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这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基础层。

结语:

同其他院校一样,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毕业生能够将在校所学真正的应用于社会。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建筑类高职院校要把握好施工用人单位的企业发展脉络,将教学关键点真正集中到实训和实践上来,着力培养不浮不躁、能上能下能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胜. 浅谈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

[2]张亚利. 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3]廖风华.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4]孙玉荣.基于AHP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