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探究“真”问题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探究“真”问题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从这些定义或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探究来源于有问题,没问题就没有探究,没问题就无法探究。在活动中,教师常为学生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真问题而茫然无策。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出有探究价值、切实可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问题呢?

策略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问题”

良好的问题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在活动中尽快地进入角色和探究主题,莫过于通过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生动而又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把两个马铃薯放入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之前故意问学生:“我把这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这两只杯子中会怎样?”有部分学生开始肯定大的马铃薯重,在水中是沉;小的马铃薯轻是浮;我又捞出马铃薯对其稍施“魔法”,将大、小马铃薯交换放入清水、盐水中之后,学生发现大马铃薯浮了起来而小马铃薯却沉下去了。学生沸腾了:马铃薯怎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真是老师会魔法?还是烧杯中的水有什么问题?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系列的情境创设激起了学生积极的思考,他们心中必定有无数个问号。不用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就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走出教材,多花心思创设一个最佳的情境来。

策略二:提供结构性的材料玩出“问题”

结构性的材料的提供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一个支撑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良好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感知。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材料的结构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效果。趣味性的材料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典型性的材料则是完成探究学习任务的根本保证。

例如,许多教师准备了许多材料,如海绵、气球、橡皮泥、木棍等,让学生比较它们原来的样子和用力给它时的样子及去掉力后的样子,以此判断它们是否具有弹性。但是让学生如此进行“探究”,只是活动显得热闹而已,是学生没有产生真问题的假探究。我在上课时仅准备了一个弹簧和一根橡皮筋。学生们发现,对弹簧和橡皮筋用力后它们都会拉长,而去掉力后都能恢复原状。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弹簧能做弹簧秤,橡皮筋能不能?”“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呢?”我的介入将学生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研究了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弹簧的拉伸是有规律的,而橡皮筋的拉伸却没有规律。学生又分别将弹簧和橡皮筋拉长,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变化,发现弹簧形状发生的变化只是疏密变化,而橡皮筋的粗细发生了变化。这节课的实验材料虽然很少,但却解决了两个实质性的问题:“橡皮筋能做弹簧秤吗?”“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不仅动手更动脑,他们的科学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策略三:巧借实验现象生成“问题”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看到纸背面的话。”“纸背面上的话”就是思维,要思要想,要有问题。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一天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产生问题。

一些实验现象会令学生惊奇,由惊奇而带来疑问。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抓住并利用这些现象生成新的真探究问题。例如,我先让学生混合豆子和沙子,然后我又让他们将醋与小苏打进行混合,学生惊奇地发现竟有大量的气泡从混合物中冒出来。这时,学生提出了“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会不会是空气?”等问题,学生发现火柴在这种气体里会熄灭,而火在空气中是不会熄灭的。于是又产生了“这是什么气体?”这一问题,课堂就在这种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的推动下向纵深发展。这种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的问题,是学生学会提真问题的表现。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是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个研究的开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研究的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提出有一定研究范围、指向性强的问题,学会在提问的同时想好研究的材料与大致方法等,是“做科学”的需要,也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