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菖蒲与养生美容的关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菖蒲与养生美容的关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常富业 单位:煤炭总医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与美容需求日益增加。从祖国医学宝库中挖掘相关养生与美容的宝贵经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成为当前中医药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石菖蒲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以其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而广泛用于治疗痰蒙清窍,神志昏迷,湿阻中焦脾胃所致的脘腹痞满、胀闷疼痛,湿热毒邪所致的噤口痢以及心肾失交,心神失养所致的健忘、失眠、耳鸣、耳聋等。在阅读古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不难发现,石菖蒲实际上还是一味常用的养生美容中药,在这方面的记载主要有“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神农本草经》),“益心智,高志不老”、“治耳鸣头风泪下,鬼气,杀诸虫,恶疮疥瘙”、“除风下气,丈夫水脏,女人血海冷败,多忘,除烦闷,止心腹痛”、“能治一切诸风,手足顽痹,瘫痪不遂,五劳七伤,填充补脑,坚骨髓,长精神,润五脏,裨六腑,开胃口,和血脉,益口齿,明耳目,泽皮肤,去寒热,除三尸九虫,天行时疾,瘴疫瘦病,泻痢痔漏,妇人带下,产后血运”(《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菖蒲》)等。在总结古代石菖蒲单用或复方用于养生与美容的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兹就其养生与美容机制作一浅析。

1辛味能散能行、苦味能下能

降石菖蒲具有广泛的临床功效,其功效作用是与其性味与归经分不开的。石菖蒲其味辛、苦,性温。味辛能散、能行,散的是邪气,行的是正气。通过散,能将积滞于内的湿浊、痰浊散开、化去和祛除。正因为如此,大量的文献都记载了石菖蒲具有化湿、豁痰祛痰、辟秽泄浊、祛湿除湿等作用,以此可治疗湿浊阻滞中焦脾胃所致的湿阻厌食、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呕吐恶心,痰浊阻滞神窍或蒙蔽神窍所致的昏迷、癫痫、头痛晕眩、风寒湿阻滞经络所致的痹证(风湿关节炎等)等。石菖蒲具有苦味,此苦的作用就是能下气,降气,此下气和降气的作用点既指正气,也指邪气。当正气不能下降时,便能使其下降,当邪气侵袭引起邪气窜逆、忤逆、上逆时,便能使邪气下降。这种作用如此一说,似乎很笼统。举个例子说,当邪气侵犯肺脏,引起肺气不能下降而出现咳嗽或喘息,此时,石菖蒲便能协助肺脏肃降肺气,使肺气不再上逆,从而达到治疗咳喘的目的。再如,当邪气侵犯脾胃引起呕吐、恶心时,石菖蒲便能和胃降逆,同时也能使侵犯于胃的邪气得到降泄而使之消除。

2辛味与苦味相合

辛主开、主升,苦主合主降,一开一合,一升一降,有利于气机的开合升降,减轻脏腑之气机的升降负荷,起到了养脏腑的作用。若将石菖蒲的辛味和苦味合起来看,其药效更是神奇。从辛味说,辛的药力趋势是使气机上升向外;从苦味说,苦的药力趋势是使气机下降向内。辛味和苦味相合,便组成了气机的开与合、升与降。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命活动过程或表现形式,就是气机的开与合、升与降。通过开合与升降,使精微营养物质得以宣散养营于全身,代谢废物、糟粕物质得以排出体外。如此,石菖蒲集辛味和苦味于一身,无疑协助或促进了脏腑的功能活动,这种协助或促进,等于帮助了脏腑的功能活动,使之脏腑在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少做些功,少出些力,也正如在繁忙的生命活动中,使得脏腑有一丝闲暇,能得到一定的休息,这样一来,自然就能减轻脏腑的功能负荷,这对养脏腑,养机体,养生与美容自然是十分有益处的。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凡人疗病,世人养生,道人修体,都将石菖蒲看得如此重要,确有道理。

3温性作用,符合生命气机的温煦特性,有利于机体的功能活动

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机体,从中医学的观点看,机体里充满了无尽的阳气。此阳气随着生命活动的存续,是逐渐减少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提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说明人到了中年以后,阳气日衰,逐渐减少。正因为如此,从养生与美容的角度,甚至是疗病的角度说,适当地运用一些温性的药物,对维护阳气,防止阳气的减少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从邪气来说,尤其是对于水湿和痰浊等邪气,更需要温性药物。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代谢过程呈减弱状态,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减退,对水湿的代谢也呈减弱和衰退之象,此时,水湿不能及时被代谢掉,势必造成堆积、停留和积滞。如此堆积多了,就产生了中医学上所说的“水湿”、“痰浊”、“痰饮”等邪气。这些邪气对于初学中医的人来说或者对一般大众来说,显得很陌生。实际上,这些邪气所导致的病证,确实非常多见的。比如冠心病,就是由于痰浊内阻于血管所导致的,癫痫是由于痰浊扰动所致的,哮喘是由于痰浊内伏所导致的,而水湿之邪所导致的病证有泄泻、霍乱、慢性肠炎等。随着脏腑功能活动的减退,能产生如此多的水湿痰浊,就必然要想法制止,怎么制止,如何防止和消除呢?很显然,就要分析这些邪气的病理属性进行防治。无论水湿还是痰浊,从其阴阳属性上说,都属于“阴”邪,阴邪最畏温热。正因为如此,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号召后世医者和养生从业者,对于痰浊一类的病邪,要及时使用温性药物。石菖蒲是典型的温性药物之一。通过其温性,能使水湿、痰浊、痰饮之邪得以化去、消散,从而被代谢掉。需要说明的是,水湿和痰浊等邪气,形成速者,被消散祛除的速度也就快,相反也就很慢。这就说明,临床上或养生健体使用石菖蒲时,是不能一蹴而就、一用就显效的,必须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使用时间的长短及用量的大小。不过,对于长期使用温性药物,有的人可能担心是否会引起机体“上火”呢?答案是不会的,至少对于石菖蒲来说是不会的。就是因为石菖蒲性虽温,但其有苦味。此苦味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能降气,能降阳气,能防治阳气在温益的过程中过于亢盛而上火。也就是说,石菖蒲的辛味和温性,有助于温煦机体的阳气,而其苦味,有助于防止阳气被温煦的太过。如此,一辛一苦,一升一降,可谓相辅相成,实为煦阳之妙品。石菖蒲的辛温之性,赋予其柔和的温散作用,有利于阳气的生发和升动,也有利于郁结的阳气得以舒展,更有利于壅滞的邪气得以消散,可谓含有扶正之能,祛邪之功。使之成为常用的养生疗病药物之一。

4归经入中焦,上达心,下达肾,为调理上中下三焦之佳品

石菖蒲首先归为中焦脾胃,以其辛苦之味、芳香之气和柔和的温性,对中焦脾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辛温芳香能醒脾悦脾。什么是醒脾悦脾呢?通俗地说,就是能振奋和加强脾的运化功能的意思,进一步说就是有健脾的意思,通过健脾醒脾,增强了脾的运化水湿作用,能消除体内积滞或壅遏的湿气,达到行气滞、消胀满的目的。依靠这种作用多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脘闷腹胀、痞塞疼痛、舌苔厚腻的病证。同时,石菖蒲的苦温之性能产生积极的苦燥作用,这种苦燥作用对于化除中焦的湿邪十分有帮助,因为脾脏最怕湿邪,而石菖蒲通过苦燥胜湿,改善或优化了脾的运化环境,解除了湿邪对脾的危害,最终达到健脾的效果。从胃来说,石菖蒲的辛味能开胃气,有利于消除胃部的积滞,苦味能降胃气,有利于加强胃气的和降。这种辛开苦降作用,加强了胃的消化腐熟功能,使之成为良好的“和胃”药物之一。从脾来说,石菖蒲所具有芳香之气和辛温之性,能升发与鼓舞脾气,强化脾的升清运化功能,临床上显示出化湿浊、醒脾胃、理气滞、除胀满的作用,对于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心来说,石菖蒲以其辛温之性,入于心经,能开心窍,顺心气,益心所藏之志,安心所藏之神。通过开心顺气,安神定志作用,对于一些健忘、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从心与肾来说,一者对于心,石菖蒲以其辛味开心气,有利于防止心气的郁滞,以其苦味镇心安神,有利于防止心脏阳气的亢盛而变生心火;二者对于肾,以其辛味而润肾燥,有利于防止阴液的凝滞,以其苦味镇元潜阳,有利于防止相火的妄动而君相煽扰。如此,则心火可下达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可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显示出良好的交通心肾、水火既济的作用,成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交通心肾之品。总之,石菖蒲上能宣肃肺气、开心安神,中能理脾和胃,下能交通心肾,以调节气机为主,次能理血,通过调节脏腑与气血,达到富有多种临床效应的,既能疗病,又能养生与美容的目的。关于石菖蒲在养生与美容方面的应用,主要用于痰湿体质的养生与美容,尤其是脾胃虚弱,湿气偏盛,舌苔厚腻者。对于心肾失交、心神不宇、时味时醒、痴呆癫狂等证,尤其是中年以后出现健忘、心烦、失眠、多梦、情绪抑郁、焦虑、躁动者更为适宜。根据古人的经验,既可以单方使用,亦可能进行辨证施治后,复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