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阮的演奏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阮的演奏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阮的音色圆润、富有弹性、优美动听,具有点状滚动、干净利索等特点,在民族乐队中多用于伴奏、重奏和独奏等形式。演出中阮要有正确的姿势、规范的定弦、丰富的技巧和感情的投入。中阮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形成了高、中、次中、低音四个声部,自成一族。本文就中阮的音色、力度以及速度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中阮的演奏艺术。

关键词:关键词:演奏;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63-2阮是我国饱含中华文化特征的民族弹拨乐器,其外型“盘圆柄直”。阮有高音阮、大阮、中阮、小阮分别,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秦汉时期,根据史料记载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琵琶。一种是直柄,有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另一种是在公元前10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汉武帝令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卧箜篌、筑等木质乐器“秦琵琶”。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咸精通音律,善弹此乐器,在演奏技艺和乐器改革上成就卓著。唐代武则天时人们为嘉其功,将阮咸所使用的琵琶以其姓名命名为“阮咸”,后简称为“阮”,流传至今。建国后,随着我国发掘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政策的落实,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从衰落的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

阮族里中阮是最常用的乐器。中阮由琴头、直柄、圆形共鸣箱、琴码组成,音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在演奏中担任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演奏中阮,首先要养成一个正确、自然、大方的演奏姿势和良好的演奏习惯。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后的表达和发挥。演奏时身体坐直,头正,两腿放平,琴头向左前方斜伸,上身保持自然放松。要准备抒发作品要表达的感情,不休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技巧上达到准确、娴熟,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艺术修养,而且要有正确、自然的演奏姿势,演奏者的形体、表演的动作与音乐作品是融为一体的。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用比较完整的演奏来抒发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感染观众、引人入胜的境界。

戏曲音乐的表现因素是由(声乐)演员及(器乐)乐师两大部分组成。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认为演员在剧中扮演角色时运用的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将来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武场锣鼓经改变也不会太大,变化较大的是乐队的器乐伴奏。实践证明,每个剧种在初期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骨干器乐编制,如:京剧三大件(京胡、月琴、京二胡);河北梆子的三大件(板胡、梆笛、笙);广东粤曲三架头(高胡、扬琴、秦琴);越剧三大件(主胡、副胡、琵琶)等,这些主奏乐器的乐师与鼓师共同掌握着全剧的伴奏。在这种文、武场的基本组合下,根据剧情与唱腔的需要,后来逐渐加入了唢呐、笙、琵琶、三弦、中阮、大阮、二胡、中胡、大胡(大提琴)、贝司等乐器,从10多人到20余人不等,形成了一个中型编制的乐队。

一、 阮的结构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

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和琴身框板,还可使用椴木或杨木。面背板都使用桐木。指板用红木。弦轴可用红木、黄杨或黄檀等。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接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匀净、木纹清透。

琴头和琴颈是用两块硬质木料胶合而成,琴头顶端多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上粘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 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

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在面板上胶有缚弦和开有出音孔。弦轴有4个,除用普通弦轴外,也可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

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和琴身框板,还可使用椴木或杨木。面背板都使用桐木。指板用红木。弦轴可用红木、黄杨或黄檀等。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接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匀净、木纹清透。

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可以见到阮的造型与现在的形制相似。

二、 阮的定弦

各种阮的定弦及音域均不相同,在乐队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大、中、小阮以五度关系定弦,低阮以四度关系定弦。

根据阮的大小可分为大阮、中阮、小阮三种,还有一种叫低阮。

民间流传的阮,定弦很不统一。在民族乐队里,大、中、小阮都以五度关系定弦,它们分别为:小阮(C、g、d1、a1),中阮(G、d、a、e1),大阮C、G、d、a,低音阮以四度关系定为(E1、A1)、D、G。常用的音域是:小阮从C~a3,中阮从G~e3,大阮从C~a2,低音阮从E1~e。

在这族乐器中,小阮是高音乐器,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常担任演奏曲调。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与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声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相似,在乐队中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玩效果,流畅的琶音最适宜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中阮和大阮,既适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用来组成双音或三音和弦等各种音型,以加强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它常给二胡、板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伴奏。在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中,也常用到中阮和大阮。

三、 阮的演奏

中阮是乐队中低声部的一种乐器,中阮的旁边是琵琶,由于琵琶的声音清脆明亮,使得整个乐队的声音会变得轻飘飘的,中阮起到压低声音的作用。中阮,和其他民族弹弦乐器一样,是民乐队常用的中音乐器。中阮的低沉甜美音色在弹拨乐组中常起着协调和衬托作用,给人以一种平静安详的乐音感受。而且作为和弦伴奏使用,也同样使人享受到柔和的节奏感,这是中阮的特色。

低阮是低音乐器,发音深沉而低厚,犹如西洋乐器低音提琴,在民族乐队中,低阮只用于演奏和声的节奏或是经过简化的曲调。有些乐队还将它作为低音拉弦乐器使用。

中阮音色恬静、醇厚.大阮音色口润、雄厚。各有3种定弦方法;中阮为 Gd、a、e,Gdg、d,A、d、a、d大阮为 CG、d、a,D.Gdg阮的演奏技法通过演奏者的继承接展和创造右手指法已发展到30多种.常用者有范弹、挑、勾、抹、扣、划、轮、拂、分、摇、扫、剔、滚、摘、伏等。左手指法有l0多种,常用有泛、打、带、滑、推、拉、吟、绞、绰、注等,历史上汉琵琶是“阮”的前身。在南京西善桥古墓出土的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刻壁画.其中阮咸斜抱一件乐器弹奏的图像.它为今人研究阮的历史、形制、沿革及演奏等提供了确切资料。据《新唐书・元行冲传》,武则天在位时.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铜器,身正圆似琵琶,与(竹林七贤图)中阮咸所弹的乐器相似。元行冲认为,“此阮咸所作批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遂谓之阮咸。”至宋代.宋太宗赵匡义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把阮改为5弦,称之为“5弦阮”。

阮的演奏技巧,原来比较简单。随着乐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丰富。近年来,我国许多音乐学院先后开设了阮的专业本科,大阮和中阮的独奏曲也相继涌现。目前,经过演奏者的继承、实践、移植和创造,右手的指法已有弹、挑、勾、抹、扣、划、轮、拂、分、摇、扫、滚等30多种,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带、滑、推、拉、吟、纹等10多种,显著提高了阮的艺术表现力。

中阮在乐队中起到桥梁和粘合的作用。在大型作品中很多中阮一起运用犹如合唱中男中音声部。中阮在乐队中多以伴奏音型出现,节奏性强、明快,是弹拨声部的主心骨。所以中阮越来越受到作曲家的重视和青睐,逐渐成为是配器中必不可的一个乐器。如在梆子戏华山情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戏中当三圣母和刘彦昌定情的一段由中阮和琵琶的合奏,充分体现出了中阮的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使整个戏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又如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中只用了阮族系列作为伴奏乐器。二胡以凄美悲怆、委婉的旋律和阮族群密集点状滚动线条交相辉映,阮族穿梭于二胡旋律之中,为其起到陪衬作用。中阮除了在乐队里担任伴奏乐器以外,还和其它乐器一起进行重奏。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中阮的独奏也成为了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如周煜国作曲的中阮独奏曲《山韵》是一首难度较大的独奏曲。此曲以跳跃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为基调,让我们尽情领略了山的威严、朦胧、气韵、诗意,听来别有韵味。

四、 阮在现代的发展

建国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后的阮都为四弦,采用金属弦,调音方便,音域扩展到三个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转调。在演奏技巧上,除传统指法外,还吸收了其他中、外弹拨乐器的技法,大大丰富了阮的表现力。

1977年制成的双层共鸣箱中阮,是在加大的琴箱内增设一张较薄的共振板,把腔体隔成前后两部分。这种际音色圆润浑厚,音量明显增大。

1979年制成的电扩音中阮,既保持了阮的传统音色,又丰富了发音的韵味。

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无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区支有一根音柱,由于降低了山口和缚弦的高度,琴弦距指板较近,便于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较为柔和,演奏上可借鉴三弦、琵琶和筝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适于演奏流畅如歌的旋律,表现力极为丰富,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研制的新大阮,增大了共鸣箱和面、背板的拱度,加长了琴杆,面、背板的厚度由中央向四周逐渐减薄,面板里面粘贴“V”形音梁和周边挖“U”形槽,音孔改为对称的鸟形,造型美观,发音坚实、宏亮,音色纯厚圆润,显著增强了表现力,可供独奏使用。

中阮这件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弹拨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发殿和演变过程,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而它的继续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的齐心协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这件古老的乐器更加丰富和完美更加发扬光大,它同我们的其他民族乐器一起成长,是每一个致力于民族音乐的艺术家的功劳。中阮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多变换,也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中阮还在不断发展中,它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创新。期望我们这些后辈们可以继往开来,为民族器乐艺术的繁荣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李晓娣,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梆子剧团,三级演奏员,主要从事中阮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