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析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析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贫困生问题也正日渐凸显,如何引导、教育高校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热点问题,本文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析高校当前的教育方式,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教育方式 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费制度的变革,加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贫困生问题也正日渐凸显出来。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开发部主管孙美丽曾表示:“特困大学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这种困难不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甚至可能会对其心理、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如何引导、教育高校贫困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热点问题。本文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西南交通大学的实际情况,探析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方式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83年提出的,他把需求分为5个部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有两个论点,即: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行为;2、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另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 在高校中,贫困学生主要表现为物质、心理和技能三个方面的贫困,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贫困大学生的特征,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为3部分,并分别对应当前学校采取的贫困生教育方式,如图一所示: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分析

(一)物质保障:高校贫困生教育的前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层面是贫困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这一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也就谈不上其他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确保高校贫困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就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整体情况来说,还是不错的。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中央“绝对不让一个困难学生辍学”号召,已基本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努力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生活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助学金、社会资助等资助方式的建立,为贫困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举个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假设在2010―2011年度,某同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成绩良好。那么他在学校可以有以下几部分的经济来源:1、向学校提出助学贷款的申请,经审批通过,可以获得6000元的助学贷款,可以支付一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2、向学校提出生活贷款的申请,审批通过后,可以获得每个月100元的生活贷款;3、每年学校都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众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该生可以申请参加校勤工助学,假设每周工作20个小时,每小时5元,那么,该生就有每月100元的酬金;4、由于学习成绩良好,假设该生一学年两个学期都获得三等综合奖学金,即每学年可获得500元奖学金;5、该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获评三等国家助学金,一学年可以获得2500元助学金。按一学年10个月计算,该生每个月可以获得的资助金额是500元,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这个还不包括该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一些专项奖学金和该生在节假日临时性的校外兼职。由此可见,当前的资助体系的强度已经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二)心理引导:高校贫困生教育的根本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地进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受到他人的尊重。贫困大学生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因此他们也渴望与其他同学交流,受到他人的尊重。当前,众多高校贫困生还是能够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坦然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等交流,但是,仍有一些贫困生面对自己、同学以及社会的压力,不能及时、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及其容易导致一些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严重的还会出现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对于贫困学生,光靠物质层面上的补助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心理上加以扶持,帮助其调整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学校高度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每年新生开学,学校都要对新生开展心理普查,结合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情况,形成贫困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并对这些贫困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每个班级设立心理(生活)委员,配合辅导员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警,遇到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及时疏导,防止过激的行为发生;学校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通过邀请专业的老师讲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此外,学校还非常重视榜样的力量,自2004年起,每年都要举行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通过贫困优秀大学生的优秀事迹汇报,积极引导全校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关于心理引导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技能培训:高校贫困生教育的目标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要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就不仅仅是实现“能够顺利毕业”这一简单的要求,而是朝着自己的目标,每一天都幸福地生活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高校贫困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授他们实现价值的方法。之前所说的提供物质保障和进行心理引导充其量只能是给予了贫困大学生“鱼”,只是暂时的,只有教会他们“渔”的本领,才能养活自己,并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由于高校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以及偏远的地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水平等都比不上其他非贫困学生,为学生提供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和搭建提升自我能力的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西南交通大学创提出了“确保贫困生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的学生资助工作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春蚕”计划:这是为勤工助学的同学提供的岗前培训系列讲座,帮助同学们掌握勤工助学过程中一些基本的交流技巧、礼仪知识以及写作技能等旨在增强同学的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2、素质拓展训练:为学校贫困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交流合作,其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活动中逐渐提升,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高校在贫困生教育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摸索出诸多方式。在实际践行中,总的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此,笔者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完善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

(一)常规化

对于高校的贫困生教育不是一时、一次的事情,需要形成长期机制和保障机制。对于目前有些高校只是偶尔举办一些活动来引导和教育学生,这样起不了任何作用,而且长期游击战式的开展活动,且前后没有连续性,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大大违背了学生资助管理的初衷,得不偿失。因此,在举办活动的时候,各大高校必须重视这一点,将活动系统化、常规化,让贫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地提升自我,而不是被动地参加。对于有特色的活动,学校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常规活动。

(二)普遍化

高校应该重视整体建设,全员出动,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对于贫困生而言,经济上的不充裕导致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进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很大的一个表现就是不愿意和人交往。笔者认为,贫困生的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贫困生,而是涉及到全校所有师生。高校应充分加强社团、班级、宿舍等的整体建设,积极、真诚地与贫困学生交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三)深入化

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的技能培训基本上都是最基础的,如果贫困生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仅靠这些基本的技能是不够的。由于贫困生经济能力有限,无力支付社会上培训班高额的费用。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校优秀教师开办各种专项能力培训班,以提高贫困生诸如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适应能力;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要求,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物流师、会计师、工程师等职业培训等。贫困生通过学习、掌握专业的能力,为以后的社会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贫困生教育,高校不能只停留在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应通过多渠道、多场合对其进行心理引导和技能培养,满足其社交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其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东营教育信息网,中国扶贫基金会自主特困大学生一万三千余,李亚杰,www.dyjy.省略/articleshow.php?id=2310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517页

3、杨洁,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思考,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