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另辟蹊径做好深度报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另辟蹊径做好深度报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真正具有新闻敏感的新闻工作者,除了能够灵敏地觉察到已经发生的新闻外,还应能对那些已经存在或潜在,但目前尚缺乏新闻价值的线索保持敏感,并做长期的跟踪。如果一旦发现这些新闻事件有好的切入口,立即给予报道,这要求记者必须具有动态新闻敏感。

2005年上半年,笔者在广西大学食堂边看到号召为在校研究生何国英捐款的倡议书,被她身患两种癌症仍然坚持钻研的精神深深打动。我们当时就想,如此感人的事迹是不是一条好的新闻线索呢?但是,考虑到仅仅把主人公带病坚持学习作为新闻切入口,同类题材的报道已经比较多,缺乏鲜明的新闻点。后来的事实证明,笔者的新闻敏感还不够,或者说缺乏动态的新闻敏感,轻易放弃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2005年6月份新华社广西分社报道了何国英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报道以《最后的答辩》为题,以何国英在生命的最后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为切入口,一篇不到3000字的稿子叙述了答辩过程,诸多细节感人至深。后来得知新华社记者杨越其实早些时候也报道过何国英的事迹,当时也是因为切入点没把握好而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始终关注这条线索,最后抓住了答辩这个好的切入点,并写出了这篇质量颇高的好稿。

在为失去一条好的新闻线索自我检讨后,笔者并没有沮丧地放弃,而是认真地对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做了阅读和分析。很快我就发现,这些报道大同小异,主要的内容都是关于何国英的论文答辩,对于她的生活、学习等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何国英本来就是一名普通的在校研究生,顽强地参加论文答辩固然是好的新闻切入口,但是她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更能够反映出她勇敢地和病魔、贫困做斗争顽强学习的可贵品质。作为校友,更作为一名被何国英精神深深感动的普通人,笔者感到有责任继续宣传何国英的精神。特别是在目前很多大学生崇尚享乐的大背景下,何国英不畏贫困、勇斗病魔、坚持学习的精神更是金子一般的宝贵,有着很高的宣传价值。

在很多大的媒体已经做过报道的新闻线索上做文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修修补补、拾遗补缺是不会出好新闻的,只有另辟蹊径,往深处挖掘,走深度报道的路子才能够出新,才能重新吸引受众眼球。

参加完硕士论文答辩不久,何国英就因为病情加重医治无效而告别人世。何国英的生命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是她的精神应该得到更多的宣传,继续传承下去,各种媒体也再次聚焦到何国英生前所在的高校。而何国英的亲人、朋友、同学和师长,还都处在深切的悲痛之中,媒体在这个时候去采访实在显得不近人情,如何做到既能够从这些采访对象嘴里得到新闻,又不伤害他们的感情,笔者为此着实费了一番周折。

有一位师妹在何国英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一直协助她,所以对何国英有了很深地了解。我们立即联系她的师妹。接电话的时候这位同学非常不乐意接受采访,因为各种媒体的不断采访,已经影响到了她的正常学习,而且她说师姐的去世使她的心情一直不好。我们并没有坚决要求立即采访,而是道出了校友的身份,并且告诉她我们应该让何国英的精神感染更多人,特别是大学生。经过一番周折后,这位同学接受了采访。

这位师妹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何国英学习和研究工作的感人细节。比如何国英不顾病痛的折磨,毅然选择了对畜牧养殖业颇具意义,而难度较大的“钩树叶饲料”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那时她经常疼得受不了,晚上睡不着,就来做实验。实验室在五楼,她走一步停两步,上去后常要五六分钟后才能开口说话,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何国英还在里面一泡就是一整夜;她伴着剧烈的疼痛,咳血,呼吸困难,固执地把氧气瓶搬到实验室,一边吸氧一边做实验……这些具体而感人的学习研究场景为我们的报道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通过与何国英的师妹交流,我们彼此之间很快建立了信任,校友的身份认同更是让她打消了很多顾虑。在我们跟她告别的时候,她又热情地提供了何国英的弟弟和其他几个接触较多的师长、朋友的联系方式,她甚至告诉我们其中一个同学有何国英遗书的原件,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深入采访帮了大忙。何国英的遗书是她最后的心情写照和对后事的交代,如果能够得到这份遗书无疑能够增加报道的分量和可信度。根据刘同学提供的信息,我们知道这份遗书在何国英生前一位好友处,但是这位好友目前情绪十分低落,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采访。我们并没有贸然打电话给这位姓黄的同学,怕他断然拒绝采访。

一时拿不到遗书,我们并没有气馁,通过别的途径得到了何国英弟弟何宗明的联系方式。我们当然深知他失去亲人的痛苦,也不愿这个时候在采访对象的伤口上撒盐,因此我们决定不面对面采访他,而是通过电话采访。没有想到何宗明顺利地接受了采访,告知我们许多何国英成长中的细节。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问到他是否看过姐姐的遗书,能否告知遗书的内容,何宗明主动告知我们可以劝服姐姐的生前朋友,给我们提供遗书的原稿。

当我们回头再采访何国英的那位姓黄的同学时,他很配合地接受了采访。黄同学不但把何国英的遗书给我们拍照,还讲述了他所了解的何国英。根据何国英的遗书,和黄同学提供的新线索我们又继续采访了其他几位何国英生前的师长和同学。

采写何国英这篇报道,用一个词可以概括我们的方法,就是顺藤摸瓜。一个采访对象除了可以提供材料外,又可以为我们提供其他的采访线索,我们的采访内容不断丰富,采访的路子越走越宽。另外,我们并没有拘泥于一条线索走到黑,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最后却有了峰回路转的惊喜。

几天的采访,何国英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执著,面对绝症的坚强与从容,让我们为之感动和震撼。何国英的遗书中要求家人把治病剩余的钱捐献给其他需要的人,因为这些钱也是别人捐给她的。其实我们知道,何国英的家里为了给她治病已经是债台高筑,而且何国英的弟弟也正在读大学,她家对钱的需要可想而知。我们两个不约而同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给何国英的家里捐些钱,因为我们知道何家的人自从何国英去世后,已经拒绝社会捐助了,最后我们用匿名的方式给她家寄了一些钱。

通过几天努力,我们掌握了包括遗书在内的关于何国英的大量翔实资料和许多让人潸然泪下的细节。何国英那孱弱而坚强的形象在我们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让我们把何国英的点点滴滴倾泻成文字。

通过几个昼夜的努力,连续写出了《女硕士,用生命绝笔开启理想之门》、《天使,折翅飞》等几篇有分量的报道,并且首次配发了何国英那感人至深的遗书,在《南国早报》和《当代生活报》专版报道,后来这些文章被《健康之路》、《恋爱婚姻家庭》等杂志、报纸转载,新浪网、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网上网友跟帖,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

通过这次别具一格的深度报道,我们知道虽然记者的职业特点要求其要冷眼观察世态、客观报道新闻,但一篇新闻稿要触动成千上万读者的内心,记者自己首先要被感动,满含感情写出的文字才能触及人的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记者首先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然后才是客观的职业人,只有对采访对象和广大受众有深厚的感情的记者,才能够采写出真正感人的新闻。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