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雪灾中的雪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雪灾中的雪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岁末,鄂豫皖苏等地遭遇暴雪,某省一档晚间新闻栏目一直关注着灾情。近期的一次节目中多是这样的镜头:被大雪压塌的花卉大棚旁,一脸愁容的农民哭诉着:“本来指望这些花春节能卖个好价钱,现在全压死了……”;积雪封闭的高速公路上,汽车堵成长龙,交警挨个车发送热姜水和食品;寒风凛冽中,电工们吃力地拉着钢丝绳抢修高压电塔……这些报道及时反映了各地的灾情和抗灾措施,使观众的心与灾区拧在了一起。

出人意料的是,节目结束前的一条报道由一句“在××市,纷飞的大雪给市民们带了乐趣”开始,接着在3分多钟的时间里详细报道了该市商业街的个体户堆雪人的场景。“眼睛是用煤球做的,鼻子是红纸折的,手上挽的包是我们老板的!”一个店员开心地描述着,镜头切换,是几个路人与雪人合影,镜头最后落在一个胸前写有“2008”字样的雪人上,主持人升华道:“表达了××市市民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深深祝福”。

我想在一期新闻节目中,内容和风格上做这样的转换,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似乎显得过于突然,而对那些被大雪堵在路上已有三天三夜的乘客家人来说,无疑更是一种嘲讽和伤害,至于“用堆雪人来表达对奥运的祝福”这样的主题升华,此时抗灾前线的工作人员想必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来体味。可以说,这条报道是一个败笔,失败在不合时宜,失败在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大雪的确给不同地域的人们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感受,但作为一档省台的新闻节目,应该在天灾面前表现出人情的一面来照顾这种差异,至少不要有意无意地营造“遭雪灾”和“堆雪人”的受众视觉差距,更何况上述堆雪人的城市的郊区就是雪灾区!

以前,我们谈到追求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常常批评一些记者为获得新闻看点而将采访对象的伤疤撕开,其实,追求人文关怀不仅要注重被采访人的心理感受,更基本的层面是要照顾到受众整体在特殊环境下的心理感受。前段时间,某新闻节目主持人面带笑容播报一则飞机遇难的消息,网民对此就颇有议论,有很多观众直接打电话进电视台表示心里很不舒服,其实也是因为在敏感环境下忽略了受众感受所造成的。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里讽刺了纽约市广播电台的一条广告:“给我们22分钟,我们将给你整个世界”――无论前一条是什么内容,悲痛的、严肃的、欢快的,只要说一句“ok ,现在我们来看……”就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连同情绪一起拉回,任由主持人随意驱使,“历史从来没有证明,一个自认为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的确,在雪灾面前,在受灾省份的新闻节目中,“堆雪人”的报道所带来的也仅仅是干巴的笑声,纯粹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