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高职院校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高职院校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人才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要保证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职院校,一是要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设计质量;二是实施有效的招生宣传,争取招收到高素质考生;三是坚持必要的招生条件,确保生源的基本质量;四是做好学校教育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生产质量;五是严格毕业考核,确保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都是合格毕业生;六是定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毕业后的情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质量 全过程 质量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之间的竟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能否在激烈的竟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的学生质量,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影响高职学生人才质量的因素很多,笔者以为,学校必须从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设计质量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第一步是要做市场调查。通过市场调查,收集市场的相关情况,掌握目标市场(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才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根据目标市场目前的人才状况以及发展趋势,预测目标市场未来的人才需求情况。第二步是根据未来的人才需求情况对专业进行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对专业定位要具体、明确。第三步就是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和“实用、精于、动手能力强”的原则精选、设计课程内容。基础理论课程和公共课要以终身学习为目标,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专业课程要结合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进行设置;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必要环节,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专业课程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要突破常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学科的技术含量,体现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要达到这一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按专业大类组建功能较为齐备的、能够满足实践与实训的校内实训工厂,同时还必须利用企业设备、资源的优势,建立若干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实施有效的招生宣传,争取招收到高素质考生

学校的招生宣传如同企业的产品广告,学校只有通过招生宣传,才能将自己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验实训、图书、科研成果、学生管理、办学特色和优势等信息宣传出去,输入社会,让广大考生、考生家长和社会知晓。学校的招生宣传是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招生宣传工作,可以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报考生源,完成招生计划,提高生源质量。要想招收到丰富的、素质比较高的考生,学校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招生宣传工作,要实现有效宣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配好宣传员。招生宣传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有效宣传,与宣传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学校要想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必须要选配好宣传员。优秀的宣传员,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工作热情、能吃苦、组织纪律强、熟悉国家和学校的招生政策以及规章制度、了解或熟悉学校的专业基本情况等。

第二,宣传资料必须真实,切忌虚假宣传。学校不能只办一两年,虚假宣传不仅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还将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破坏学生对学校的美好向往,而且会对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副作用。所以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必须按照“阳光高考”的要求,真实、准确、全面地介绍学校的优势,介绍学校开设的专业、专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前景等考生关注的问题,必须让考生以及考生家长感觉到学校的宣传资料是真实可信的。

第三,宣传内容要丰富多彩。学校在制作宣传资料时,要全方位、多方面宣传制作宣传内容,除了必须介绍学校的历史背景、基本情况、师资情况、开设专业、专业简介及主要课程、修业年限、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收费标准、对新生实行的一些专门政策、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外,还要介绍学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获得的重大奖励、主要科研成果、教学名师、学生取得的成就、有突出成绩的毕业生、图书资料、电子期刊数据库、教学设施、业余活动、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学生社团、校园风光、地理位置、学校所处的城市人文环境等。总之,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只要是考生关心的内容都应该包括在内。

第四,宣传重点是对考生释疑解惑。招生宣传还应该把考生释疑解惑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为考生选择和填报志愿提供信息保障,帮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好自己喜欢的专业,填报好志愿。

第五,注重经常性的连续性宣传。企业的名牌产品不是宣传几个月、半来年就能形成的,要想真正融入市场、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印象,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连续不断的广告宣传是不可能。同样如此,学样要想扩大对社会的影响,有知明度,需要对招生宣传做出长远的计划安排,使招生宣传工作连续不断的进行,通过连续招生宣传,不仅可以使学校的影响深入人心,而且从宣传的投入来说,可以呈递减趋势。急功近利、一窝蜂地上、忽冷忽热等短期行为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坚持必要的招生条件,确保生源的基本质量

近些年来,由于本科院校扩招,加之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国外教育机构逐渐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使得高校的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造成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艰苦行业、地理位置比较差的院校更是如此。为此,有的院校为了增加生源,提高计划完成率,不断降低招生条件。生源质量太差,学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在招生时,必要的招生条件还应该坚持,哪怕牺牲一点生源计划,也要保证生源的基本质量。

四、做好学校教育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生产质量

学校教育相当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实现产品设计意图、形成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样如此,学校教育工作是实现人才设计意图、形成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部份,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其中,影响理论教学的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学生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促使学生热爱专业,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二是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专业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的薄弱环节是实践性教学部份。然而,培养高素质的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众所周知,理论与实践是有差距的,要完成高职教育的基本任务,高职教育必须要强化实践性教学。对于实践性教学,国家也有明确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五条有明确规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根据这一规定,笔者以为,学校要克服实践性教学这一薄弱环节,一是按照“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重在应用”的原则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进行课程设置;二是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性教学;三是将专业课教师有计划地送去企业,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技能教学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五是借鉴医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

五、严格毕业考核,确保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都是合格毕业生

学生的毕业考核就如企业产品的出厂检验,所谓严格毕业考核,就是指对学生毕业阶段的所有工作不开绿灯,按照相关要求严格把关。具体包括严格按考试纪律进行课程的毕业补考,按课程评分标准批阅补考试卷,按成绩报送要求报送毕业补考成绩;选择理论水平高、熟悉企业生产实践活动、责任心强、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导师,并要求每一位导师必须按照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要求严格指导与批阅毕业论文,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结合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和论文答辩情况评定毕业论文成绩,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坚决不予通过;严格按照毕业教育要求做好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工作。对于任何一个环节达不到要求的毕业生坚决不予毕业,确保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都是合格毕业生。

六、定期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毕业后的情况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应该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设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质量如何,只有通过用人单位的使用后才能作出充分的评价与肯定。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要从学校教育过程延伸到用人单位的使用过程,用人单位的使用过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归宿点”,又是下一轮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起点。为此,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该建立起一种定期跟踪调查毕业生的机制,定期掌握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以便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属2013年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文件编号:云教高〔2014〕3号),课题主持人:胡成江。)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

[2]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3.

[3] 高海晨:企业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