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用预设策略在小品《面试》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用预设策略在小品《面试》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李康(198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语用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小品中话语进行分析,验证了喜剧小品中的语用预设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推动剧情发展,而且也增强了小品的幽默特质和喜剧效果。

关键词:语用;预设策略;小品《面试》;应用

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由德国哲学家、数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Gottlob Frege)在他的论文《含义和所指》(Sense and Reference)中提出。20实际60年代,预设进入语言学领域成为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预设的研究氛围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研究预设称为语义预设,即认为一个句子形成之后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中;从广义上研究预设称为语用预设,即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义,他们是不同种类的预设。语义预设是从命题的真假值情况来定义的,此种预设是静态的,抽象的。语用预设是从命题或语句的具体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考察定义,是特殊和具体的。

语用预设是一种语用推理。何兆熊(2000)提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Fillmore(1971)把它看作是施行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还有些学者认为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语言知识。陈新仁认为语用预设自身具有三大特性:单向性,主观性及隐蔽性。单向性是由说话人单方面做出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主观性是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隐蔽性是指预设对于原句来说是隐含的,而不是明说的,这种信息通常是作为语用双方共同的背景知识,它可以不在话语中直接表达,而是隐含在言外,可以根据语境进行推论。

2012年央视春晚小品《面试》,讲述的是由郭冬临饰演的打工者,在前去应聘面试过程中遭受的一系列突发状况,本来要应聘搬运工的郭冬临被误认为小偷受尽了委屈,最后饰演面试官的魏积安在接到派出所电话以后恍然大悟,最终两人误会解开,郭冬临应聘成功的故事。

语用预设在小品中的应用

语言预设策略在该小品中的巧妙运用,使得该小品风趣幽默,富有哲理。

利用语用预设的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等特点,下面从故意设置语用预设,转换语用预设和类推语用预设三方面解释该小品的幽默性。

(一)故意误置语用预设

何自然(2004)认为“预设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说话人心目中认为是事实,还可以指假定的情况。”Stalnaker(1970)认为“一个说话者在谈话的某一个给定时间里预设P,仅当在他的言语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其他听众一样认为P当然真”。在下面例中,正式利用语用预设的这一主观性特点,故意误置预设的。

例1:魏积安(以下为魏):喂,我是魏。什么?小偷抓着了?…运动服。斜挎包。黄头发。好嘞,我先审审他。就是他。运动服。斜挎包。黄头发。哎不对呀,这位没头发呀。

郭冬临(以下为郭):找个工作真不容易,我去了好几个地方,人家说我不行。说形象不好。嘛头型太险恶。你说当个搬运工跟头型有什么关系。 没办法。找人借了个头套。哈哈哈哈,带上试试,也不知道带上什么样。要不然呆会人魏进来一下发现了多丢人、哈哈哈哈。(说着把黄色的头套戴上)

郭:呀!!

魏:别动!站着别动。

郭:不是大哥,你听我解释。

在郭来应聘之前,刚有一个和郭穿着一样的小偷已经被警察抓获,但是此时魏还不知,魏听说小偷被抓正在办公室里,进办公室时正好遇见郭,而本来是秃头的郭当时正好把去应聘要戴的头套戴上了,这一幕被魏撞见,使得魏就确定郭就是那位小偷了,幽默由此产生了。

(二)转换语用预设

转换语用预设是指单方面取消话语原来的预设,而代之以新的预设。在下面一例中就利用谐音故意转换语用预设。

例2:魏:你姓什么?

郭:我姓郝!

魏:你怎么能姓好呢?

郭:我爹就姓好。

魏:你叫什么?

郭:我叫郝德寿。德道德的德,寿长寿的寿。

魏:郝德寿?你干脆叫好得手不就完了嘛?

前面郭一直都在讲他在搬运方面经验是如何如何丰富,由于搬运时的动作和偷东西时差不多,魏在听郭讲述她的工作经验时就觉得他的偷盗经验竟是如此高超,对郭的姓氏也产生了怀疑,即把“郝”误认为“好”,甚至把郭的名字“郝德寿”故意念成“好得手”来达到讽刺挖苦郭的目的。

(三)类推语用预设

类推语用预设是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吧对方得到预设借用为自己说话的前提,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例3:郭:没有,干我们这行有个规矩。好马不吃回头草。我没回去。

但又过两天吧有一个同伙说他们贴出告示让我们回去。

魏:那是通缉你们呐、

郭:对。通知我们回去。

魏:通缉!

郭:啊???

魏:通缉!!

郭:店长您是广东人吧。

魏:怎么了?

郭:我去过你们那。你们那人特别有意思。管通知就叫通缉啦。哈哈哈哈哈哈!

因为郭工作一直都干得很好,所以以前的单位就通知他们继续回去工作,而一直都认为郭是小偷的魏却认为郭及其同行被通缉了。郭却认为店长是在和他用广东话开玩笑,从而故意误解魏的话语意图,产生了令人捧腹的效果。

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语用预设策略的应用不同程度的利用了语用预设的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在喜剧小品中营造了幽默氛围,突出人物形象,小品的社会意义也得到凸显。因此,适当地运用语用预设策略可以加强小品的喜剧效果。(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1-283.

[2] 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4:145.

[3] Fillmore,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Semantics[C]. New York: Holt, Rinehart&Winston, 1971.

[4] Stalnaker,R.C. Pragmatics Presuppositions[A].In Davids, S.(ed.).Pragmatics: A Reader[C].Oxford:OUP,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