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恋与自我增强的关系文献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恋与自我增强的关系文献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国外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自我增强是自恋的一个中心特征,因此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研究自恋,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我增强表现会有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在国内进行自恋与自我增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自恋 自我增强 自我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文化冲击,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自恋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国内心理学方面对自恋的实证研究方兴未艾,且基本上都是自我报告的相关研究。

自我报告的准确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赞许因素、自我增强等,而自我增强正是自恋的一个中心特征(Raskin,1991;Morf,2001)。因此,认清自恋与自我增强的关系及其规律,对国内自恋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恋(Narcissism)

相传,古希腊有位美少年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不饮不食不睡日渐憔悴而死,诸神怜悯将他变成了水仙花。神话传说总是有它的现实来源,这位美少年的名字Narkissos后来演变成自恋(narcissism)一词,心理学家用其意指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作为一种典型的心理缺陷,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最初的主要目的是藉此研究人类普遍的心理机制――正如借脑损患者研究脑功能的定位那样。而西方20世纪70年代追求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风潮,对自恋的研究更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把相关研究延展到非病态个体的自恋人格倾向及其影响。因此,在西方现代心理学有关自恋的众多文献中,研究的方向出现了明显的分野:(1)在临床病理的层面上,将自恋看做一种心理疾病、人格障碍而引发的相关研究,如自恋的病原学、自恋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精神疾病的关系和区别、自恋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等;(2)有更多的研究者将自恋看做是一种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在常态人群当中,由此引发大量有关自恋的研究:自恋的发展、自恋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自恋者的自尊、自我观念、认知风格,以及常态人群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对于自恋,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操作性概念,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被理解为这几方面心理机能的扭曲:自恋者倾向于正向的自我概念(如采用高度正面的方式认识自己),自我中心(如对自己的认识不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很独特、特殊。自恋者还会用几种策略来维持正向的自我概念,包括呈现出自大(self-importance)、对名声和权力的幻想、察觉自我威胁时的负面情绪反应。另外,自恋者还被描述为具有较差的人际关系,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个人权利的膨胀、利用同伴、无视同伴的需要、缺乏真

正的爱。

二、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也译作自我提高等,其核心假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

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通过自我增强,人们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效能感。

(一)自我增强的测量

常用的自我增强测量有一致性比较、社会赞许性反应测验、内省测验等,自我增强有时会表现为自恋这一较为极端的自我夸大形式,所以一些研究者提出可以借用自恋性人格问卷(NPI)来考察自我增强。自我增强动机在引导和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同时,其表现程度也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不同的情绪体验对自我增强具有促进或消减作用,如受积极情绪影响的个体会比受消极情绪影响的个体做出更多的自我服务归因。

(二)自我增强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的研究中,“内容差异观”(Brown,& Kobayashi,2002;Sedikides et al,2003)认为,典型的跨文化自我增强研究所采用的评价目标在理论上对来自于西方文化(如个体自我)的被试来说更有意义,也许无论东亚人还是西方人同样拥有增强他们自己的倾向,然而却都只会增强那些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最有意义与最重要的那部分自我。而所谓的文化差异仅反映了心理内容(如评价目标)而并非心理过程(采用一种积极的观点看待自我和团体)上的不同。持有“内容差异观”的学者或是在研究中提出新的中介变量(如特质的重要性),或是采用其他的研究范式(如内隐测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目的都是想证实东亚人同样会表现出自我增强。

三、自恋者的自我增强策略

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自我增强是自恋的一个中心特征(Sedikides,1993;Sedikides & Strube,1997),与非自恋者相比较,自恋者具有膨胀的自我描述(Gabriel,Critelli,& Ee,1994)、成绩评价(John & Robins,1994)和积极行动评估(Gosling,John,Craik,& Robins,1998),并且在得到任务成绩反馈时会作出自我服务归因(Farwell & Wohlwend-Lloyd,1998;Rhodewalt & Morf,1998)。在维持积极自我概念的过程中,自恋者并不仅仅使用隐性的贬低他人的方式,如进行膨胀的自我评价(Gabriel et al,1994;John & Robins,1994),而且还明显地贬低别人(Kernis & Sun,1994;Morf & Rhodewalt,1993),如对评估者作出糟糕的评价(Kernis & Sun,1994)。

(一)自恋者的自我增强的理论观点

为了维持或提高自尊,自恋者常常运用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的策略(Raskin et al,1991;Morf,&Rhodewalt,2001),例如,他们常常寻求、表现出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感或支配感,并通过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轻视,利用他人,借以提升自己的相对地位。同时,根据自我增强个体差异的调查研究,发现与这一倾向程度有关的一个人格变量即是个体的自恋水平,在临床上,不现实的积极自我观念是自恋者的典型特征,而且自我夸大也被列入DSM-IV(1994)中作为自恋人格障碍多轴诊断的标准之一,同时,这一自我夸大的特征在非临床人群中相对自恋的个体身上也有所表现,如Raskin(1991)报告说NPI分数与观察者对谦虚和自负的评价有关,同时也与自夸量表(该量表由MPI的项目组成,如“我经常发现人们嫉妒我的好主意,因为他们没有先想到。”)的回答有关。在与自我相关的情境中,自恋者具有扭曲的自我增强特征,并且对积极或消极反馈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Emmons(1987)指出在自恋与情感强度的关系上可能存在一些中介变量,其中之一就是自恋者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这个观点来自于Weiner的归因与情绪模型,他认为任务结果(成功或失败)会产生一个立即的结果依赖性情绪反应(如高兴或悲伤)以及寻找原因对结果做出解释,个体对结果的归因又将导致归因依赖性情绪(如生气或抑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显示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它包括对不利于自我的任务结果作出外部归因(如任务困难),以及对有利于自我的结果作出内部归因(如能力)。

(二)自恋者自我增强策略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也为自恋者强烈的自我增强倾向提供了证据,如Raskin,Novacek和Hogan(1991)通过包括自我报告、实验、多个角度的五项研究表明,自恋与夸大的自我增强(与社会赞许相对)呈正相关;John和Robins(1994)通过对比团体任务中自评和他评效能的研究表明,高度自恋者倾向于自我增强倾向,中度自恋者自我评价最为客观,而低度自恋者表现出了自我消弱倾向(self-diminishment bias);Campbell(2000)等任务结果反馈研究表明,自恋者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我增强,而非自恋者只有在不与他人比较的情境下表现出自我增强;Farwell和Wohlwend-Lloyd(1998)报告自恋与积极幻想之间存在相关,其研究发现自恋者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而不是任务难度或运气,尽管该研究揭示了自恋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我,但并没有报告高度自恋者比低度自恋者体验到更强烈的积极情感,同时,他们假设自恋者会将消极反馈归于外部原因,结果就会体验到更多的愤怒;Rhodewalt和Morf(1998)的研究发现,在成功之后,高度自恋者比低度自恋者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服务归因,并且这些归因确实调节了他们对失败的情感反应,高度自恋者倾向于在他们成功之后推断自己有更强的能力,并且对第二项任务中遭遇的失败更少负责,但是,对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归因的自恋方面没有显著效应,而低度自恋者倾向于将失败归于内部原因(如缺乏能力),因而会在得到消极反馈后体验到抑郁的情绪,这与“抑郁型归因风格”(指一种对消极事件的内部的、稳定的和全面的归因方式)是一致的,与之相对,通过将失败的责任归结到外部原因,高度自恋者就不用责备他们自己,转而将其消极情绪指向外部,结果会对消极反馈的来源产生明显的愤怒和攻击行为。Kernis和Sun(1994)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证据能够验证这一假设,在他们的研究中,比起积极反馈的提供者,自恋者会将消极反馈的提供者评价为不够称职,因此,通过贬低消极反馈的来源,自恋者可以拒绝为自己的失败负责。Miller和Campbell(2008)的研究表明,自恋与自评的责任心呈正相关,而自恋与父母评价的责任心没有显著相关。

国内的相关研究,我们看到章娅(2007)根据自恋者自我增强的研究范式,在国内采用合作情景和独立情景实验任务,对高度自恋者与高度自恋者的自我增强策略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得到了与Campbell(2000)研究同样的结果。

四、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自恋、自我增强做了不少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国内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心理学方面对自恋的实证研究仍非常缺乏,很多方面仍属空白,并且以文献综述和自我报告的研究为主。

(二)在对自恋与自我增强的研究上,仍缺乏对不同心理内容对应不同的自我增强表现的研究。

(三)目前只得出了自恋与一些好的心理特质正相关的结果,还没有得出任何自恋的不适应性结果。

参考文献:

[1]Campbell W K,Reeder G D,Eedikides C,& Andrew J E.(2000).Narcissism and Comparative Self-Enhancement Strategi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onality,43,329-34.

[2]Harris,B.M,Kwan,S.Y,& Chun,L.(2000).Decomposing a sense of superiority:The differential social impact of self-regard and regard for other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34(4),537-553.

[3]Julie,J.Roy,F,Brad,J.(2004).Too Proud to Let Go:Narcissistic Entitlement as a Barrier to Forgive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7(6),894-912.

[4]Miller,J.D. & Campbell,W.K.(2008).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 conceptualizations of narciss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76(3),449-476.

[5]Raskin,R.Novacek,J,& Hogan,R.(1991).Narcissism,self-esteem,and defensive self-enhance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59,19-38.

[6]王轶楠.有关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22-827.

[7]章娅.自恋人格一生发展特征及自恋者自我提升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8]佐斌,张阳阳.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心理科学,2006.29,(1):23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