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儒怀:亦师亦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儒怀:亦师亦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到杨儒怀教授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书山碟海。并不宽敞的书房里除了书桌跟电脑外即是满屋子的书与碟。书桌上除了一小块仅能容一人读书、写字的区域外整个人便陷入书的“围城”。“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和学习的师生因其研究的复杂性、技术性、学术性与外界的联系很少,非常感谢媒体对我们的关注。作曲技术理论是发展音乐的基础,表演者在演唱(奏)时也应对作曲家创作的作品风格、创作手法、美学背景有所了解,这对演唱(奏)来说都会有很积极的作用。”杨教授开门见山一席话使我感慨万千。

生于河北省遵化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年留学美国学习宗教学)的杨教授自幼学习钢琴,参加教会合唱团。1944年,考入辅仁大学西洋语言文学系,其间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乐队中吹双簧管、拉大提琴。1949年考入燕京大学音乐系,师从马思聪先生学习作曲,1950年至1952年在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研究宗教音乐。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10月,杨教授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至今已有53年之久。杨教授先后教授过和声学、复调音乐、配器、作曲、作品分析课程。看似教得很杂但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现在在学术上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杨教授将主要精力放在作品分析课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上。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边缘曲式”、“协奏曲研究”、“曲式功能理论”、“十二音音乐创作的技法”及“曲式学体系研究”等课程。通过长期孜孜不倦的研究,杨教授在作品分析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撰写的专著《音乐的分析与创作》构建了其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分析理论体系。例如:他在专著中将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划分为四类:规范化的曲式结构、变体曲式结构、边缘曲式结构、自由曲式结构,涵盖了绝大多数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作品分析曲式理论教学应按照音乐材料发展的原则来讲而不是按照构成音乐材料的数量来讲。因为很多曲式结构是音乐材料的发展原则不变而形式发生变化。所以应从原则上来理解作品结构和曲式而不是从数量上来理解。此外,他还对作品分析学界的一些模糊和混淆的概念做了澄清。例如:以往大家一直认为曲式学与作品分析是一回事,而杨教授认为,“曲式学与作品分析是有区别的,曲式是组成音乐的各个部分的逻辑组合,是逻辑组合与功能运动的‘物质化’。曲式只是作品的一个方面,而作品分析所涉及的面则宽得多,它既包括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也包括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等。”

作品分析作为音乐学院的必修课,开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加深对音乐创作的理解。杨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作品分析作为音乐学院的公共课与作曲系的专业课之间的区别。他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理论基础,而在于理论讲解的详略与难易。对理论的讲解要做到因“人”而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作品分析课与其专业课的关系呈示给学生。例如:对作曲系以外的学生而言,应将深奥的理论简单化。授课内容应与他们自身的专业相结合,使他们明白作品分析与表演、研究密不可分,学好它可使演奏(唱)者对作品做更好的诠释。

谈及当下的学科现状,杨教授说,现在作品分析课教学效果普遍比较差,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不得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其次,有些年轻教师不太重视教学和理论研究。在当下学术浮躁的环境下他希望年轻人应该沉下心来多做学问。争取在作品分析领域有所建树。

如今已经朝杖之年的杨教授仍旧退而不休,一边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研究生开设“作曲技术理论论文选读”、“20世纪创作的材料技法”以及“序列作曲法和无调性”双语课程。一边忙于翻译《二十世纪音乐》这部英文著作。除去正常的教学外杨教授从不收私人学生,但却经常辅导学生,他认为这是一种学术交流,双方在交流中都会有收获。对事业执着,对工作认真,对朋友真诚,对名利淡泊是杨教授的人生信条。

链接:杨儒怀,著名作曲技术理论专家,中央音乐学院10位终身特聘教授之一、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音乐的分析与创作》、《音乐分析论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