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对在体育课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的方法及产生的效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 激励教育 兴趣

一、改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对有兴趣的项目,学生才能产生行为上的积极表现――热情参与。增设体育选修课,对学生兴趣的形成有效有利。因为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一般是在我国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高职院校都有师资和场地条件开展这些运动,同时这些运动项目的课外锻炼也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主要节目,既有趣又有益,是提高学生体育课兴趣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对于现有的体育选修课,得到学生认可的内容可以继续坚持搞好,没有得到认可的可以在今后的体育改革中逐渐调整,并适当增加新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减少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给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教学,艺术专业开设健美操、健身的教学,政法专业开设散手、武术等教学,以便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使体育教学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方向发展,既可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将参加体育课学习认为是一种乐趣、将体育锻炼自然地与生活内容相融合,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另一方面,也要改变教学方式,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1.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导入教学新内容这个过程。为达到目的,教学时,教师务必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一般情况下,上课不让带手机。但是在讲授新知识新授课内容时,可以提前通知学生携带手机上课,先设下伏笔激起学生好奇心,然后在上课时,老师示范动作时,让学生进行拍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在课后对照所拍摄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推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安排练习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做到多样化、趣味化。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团队教学就是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示范的学生在心理上觉得老师重视自己,练习时积极性会极高,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练习更认真,就会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对其他学生也有促进作用,达到教学目的,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技术性强的项目,可适当地通过动作的幅度、速度、节奏等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学会动作,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从而得到肯定的情绪体验。如,健美操中过难的动作可以减慢动作的节奏,放慢音乐的节奏,从一拍一动到两拍一动甚至四拍一动,学生通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就能基本上掌握动作,然后再慢慢地加快节奏,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欢乐,而目体验到了自己也行的肯定情绪。

三、加强教学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目标、模式、组织、评价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在体质、心理、社会适应性等领域施加影响,因而,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学生兴趣爱好分班的选修教学形式,体育选修课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而且在同一个教学时间段内选一个项目的人数可达150人以上,而一个项目的任课教师需5人以上,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度都是统一的,这样只有实施教考分离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才能是公平、公正的。为此必须探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具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教考分离”模式,也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形成的选修教学模式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总之,体育教学的开展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只有把传统的体育教学融入学生的想学和兴趣所在,并赋予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才能够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秀.学生体育学习论──主体性体育学习的理论构建(博士论文),2009.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毛振明.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自主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9,9.

[4]罗希尧.高等学校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6]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7]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